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构建和谐论文,切实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6)02-0021-03
一、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1.建设和谐新农村,是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曾经提到过我国“三农”问题的“四个没有”——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他由此得出结论“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命题的提出,为我们指出了克难攻坚的新思路,这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农村面临的难题,就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自身,站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农村发展放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放到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盘规划。
2.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国民经济要持续均衡发展,就需要有持续均衡的推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政策、投资和消费,其中消费拉动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比政策拉动和投资拉动更持久、更稳定的作用力。但是,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民消费能力太低,农村市场启而不动;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稳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从而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均衡较快地发展。
3.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加快我国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强大动力。农村建设的基本理念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规划、改造农村,以促进农村面貌的改变;用对待市民的理念对待农民,让农民能够享受到同等待遇。这样的理念,有利于改善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有利于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形成倡导科学、文明、法治的新风尚,而这些都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应有之意。
4.建设和谐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目前,农村发展相对缓慢仍然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有利于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扩大村民自治,推动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法治,克服愚昧、落后、无知,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从而为全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指导思想
1.坚持谋划为先,力求协调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热潮的到来,各级政府要针对存在问题,注重谋划和规划。既要严格标准,又要符合实际,努力做到系统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在建设模式上,力求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在建设方法上,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制定规划时,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2.坚持发展为要,加快富民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要做好以下工作:(1)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好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优质、高效农产品产业带;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组织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继续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为新农村建设开辟广阔的前景;按照“注重特色、注重规模、注重区位、注重产业实力”的要求,集中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镇,以达到产业积聚、能量增强、资源共享、联动发展的目的。(2)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先导作用,为新农村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一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努力营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氛围;二要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把依靠科技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运用科技下乡这个有效载体,加快城市科技资源和人才向农村流动,在城乡之间建立起科技传播、服务、应用的“绿色通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三要始终围绕提高农民致富本领这个根本,搭建社会化的农村科普服务和思想教育平台,加大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力度,造就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要抓好机制创新这个关键,不断探索科技促农、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长效机制,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服务体系,让科学技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跑者。(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求新农村建设循序渐进、取得实效。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注重实效,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既要有紧迫感、责任感,又不能急于求成、刮一阵风;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势利导,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4)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高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是建设新农村的指挥部和神经中枢,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根据建设新农村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环境,有目的地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以便尽早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夯实基础,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5)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发展构筑坚固的智力平台。就满足农民需求和农村发展来看,要注重五个方面的文化建设:一是创业文化建设,通过深入宣传“富民为先,创业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干事创业的冲动,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闯事业”的社会氛围。二是法律文化建设,通过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教育,引导农民做守法公民,既能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又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是科技文化建设,经常向农民宣传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成就,调动农民想科技、学科技、用科技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四是传统文化建设,通过发掘和培育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让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乐在其中,从而以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入到建设新农村的队伍中来。五是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宣传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让农民懂得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空间。
3.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把新农村建设这项民心工程办好,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让他们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所有“大主意”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农民自己决定。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领导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彻底淡化“官”念、强化民愿,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求富、求安、求美、求乐、求和谐的愿望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农民彻底破除“等靠要”、“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旧观念,树立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科学致富的新思维,强化锐意进取、思富思进、开拓创新的意识,苦练内功、增强本领,以激发亿万农民建设发展、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原动力。(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由于历史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路、水、电、医、学”等公共事业建设严重滞后,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要求相距甚远,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应该在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着力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技能培训等公益性项目的投入,让农民能够享受到出行便利、信息畅通、生产有助、生活无忧、有学有养(医)、心情舒畅的实惠和愉悦。(3)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谨防劳民伤财。新农村建设必须认真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决防止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尤其要坚决反对不顾民力、不惜民力,借债搞建设、出形象的做法。
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1.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农村去,倾力建设政通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解决农村问题方面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每一次改革相适应,中央都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实践证明,能否把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好、创造性地实践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为农民群众办多少事,能在多大程度上赢得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我们的党和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造就新型农民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多方面的惠农政策,现在的问题是各级政府怎样才能把这些好政策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下去,而不至于在上情下达的过程中变调走样。
2.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注、最难办的问题,倾力建设祥和新农村。当前必须解决好农民最关注的四个问题:(1)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问题。一要加快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下大力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要把村庄整治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结合起来,以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2)着力解决农村困难群体的生存问题。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和农村孤寡老人集中供养保障的“新五保”制度,以解除困难农民的后顾之忧。(3)着力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卫生部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病人应该住院而不住院。据统计,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且其中的80%都集中在城市。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的医疗和技术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做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4)着力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经费投入不足,农民不得不承担起义务教育阶段的多种费用,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
3.多策并举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倾力建设富裕新农村。(1)要对村集体所有的荒地、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等土地资源,通过有偿租用、转让使用权、承包经营等方式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用土地资源来“养鸡生蛋”、循环发展,从而使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对农户已承包经营的土地资源,可以通过推行“一村一品”、“一地一业”战略,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订单农业,并采取“扶优、扶大、扶强”的政策,培育一大批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农户,以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达到“抓好一家,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目的。(3)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就地转移,另一方面要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异地转移,从而通过提高就业率来增加农民收入。
4.抓教育、抓管理、抓稳定,倾力建设平安新农村。(1)抓教育以营造农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武装广大农民的头脑;广泛开展“先进文化、文明习惯、致富信息”进农家活动,引导农民自觉规范言行、告别不良习惯,积极创建文明农村。(2)抓管理让农村各项工作都能有序运作。一是要协调好村支“两委”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支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建章立制,用“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约束和规范村民在生产、生活和民主政治中的行为;三是创新村务,尤其是财务管理的方法,切实做到村务公开,“给村民以明白,还干部以清白”。(3)抓稳定以确保农村发展大局。为此,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的全面排查与重点防范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二要充分发挥信访、人民调解和农村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等职能部门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事件的排查、调解和处理,以熨平社会波动;三要把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降热点”、“除难点”,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以起到化民怨、顺民气、赢民心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6-03-13
标签:农民论文; 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农村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