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因素识别与选取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1421(2015)02-0026-06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B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供应链的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全球物流业对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更为迫切,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由于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基础是物流信息,是基于信息流来实施对实物流的控制,因而物流行业纷纷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 概述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核心技术和时代特征。发达国家都将信息化作为支撑物流业开展新业务、实现增值服务、延伸产业链的基本手段[1]。我国于2009年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其中已经确定的9大重点工程中的每一项都与物流信息化密切相关,其后又制定了我国物流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这充分表明物流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振兴物流业的着力点和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在物流实践活动中,实物流与信息流还达不到同步协调发展,物流环节中的信息化水平滞后于实物运作发展的现实要求,致使信息化对物流业整体效率和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尚未显示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以物流需求信息为导向,实现实物流与信息流同步协调,使信息化成为物流业转型升级和提高水平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目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发展趋势,分析物流信息化因素及其对物流业的影响十分重要。为此,首先应对物流信息化因素进行科学识别和正确选取。 一些学者对物流信息化的探讨为物流信息化因素的识别和选取提供了重要参考。王小建[2]对物流信息化组成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分析,但对物流信息化组成因素提出的依据未能给出具有说服力的支撑;刘冰冰[3]从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对我国物流信息化进程进行分析;朱长征等[4]对物流信息化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从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和政府物流监管信息化3个方面对物流信息化的内容框架进行探讨,认为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上3个方面的发展程度;邢宗新[5]从物流信息化人才、物流信息化支撑系统和物流企业信息化3个方面建立物流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共下设7个二级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物流信息化进行评价;尹传忠等[6]基于物流信息化特点对物流行业进行细分,根据细分的结果设置了基本信息、公用和专项3大类指标,并从信息化基本建设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化建设效果3个方面对物流信息化进行检测。 通过对现有文献分析,目前针对物流信息化因素识别问题的研究更侧重于对物流信息化概念的探讨和对物流信息化进行评估,而对物流信息化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因素指标大多未能给出因素识别的方法和依据,因而对物流信息化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探讨。针对目前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研究物流信息化因素识别问题的主要思路如下:基于目前对物流信息化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对该概念进行探讨,分析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内涵及其组成框架,从物流信息化系统因素的组成结构出发,根据研究主题设计调查量表,并通过对调查量表的处理与分析,实现对物流信息化因素的识别与选取。 2 研究方法 2.1 物流信息化系统 物流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物流管理及运作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以提供实时和准确的物流信息资源,实现对供应链全程活动的有效管理、调节和控制,进而达到对传统物流的优化升级和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通过物流信息化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物流信息化既不是单一的技术应用,也不是物流产业和物流企业层面上相关物流活动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运行过程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因素主导的动态过程;同时,物流信息化又是一个由技术系统、生态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组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因此,物流信息化系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以其所处的环境为基础,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物流信息资源为联系纽带,来达成物流各项管理及运作目标的实现,并以此提升现代物流的整体水平。物流信息化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信息化系统组成 2.2 研究方案设计 从图1可以看出,物流信息化系统涉及因素很多。为了对物流信息化因素进行识别与选取,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根据研究主题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中的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利用因素分析法并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1)调查量表设计。根据研究及调查目的,在对物流信息化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经广泛征求专家意见,针对物流信息化因素识别问题共设计了24项易于测量的问题(项目)作为研究变量,并将24个变量编制成1张量表,称为“物流信息化因素调查量表”(以下简称“调查量表”)。 (2)调查项目分值设置。在一般情况下,当项目选项过多时,根据被调查人对项目的确定性将会变得模糊、心理判断力会下降的实际,调查项目分值设置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计分法,即每个项目的候选答案分为5个程度,分别为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对应的分值分别为1,2,3,4,5。得分越低,反映被调查者对该项目进入调查量表的倾向性越弱;得分越高,则表明被调查者对该项目进入调查量表的倾向性越强。 (3)调查实施。根据研究需要,主要以省级交通运输管理局、地(市)级运管处(局)具体负责和熟悉物流信息化的主管,以及物流信息化方面的学者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在调查量表中对调查目的、项目定义及问卷填写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将调查量表传送给被调查对象,被调查对象根据调查量表的要求进行填写(在适合的分值下打“√”)。调查量表发放数量确定为省局级10份,地(市)级100份,专家学者40份。项目编号及项目内容如表1所示。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研究共发放调查量表150份,收回138份,有效问卷132份,回收有效率为88%。为便于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采用SPSS18.0分析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量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7]。 3.1 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对调查量表结果所具有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的分析,选用最常用的Cronbach’s α系数法对调查量表的可信度进行分析。 Cronbach’s α系数值介于0与1之间。α值越大,表示调查量表具有的同质信度越高,其内部一致性可信度也越高。不同的研究者对信度系数的界限值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均认为,α低于0.6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差,认为不可信;α在0.6~0.8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好;α大于0.8表示内部一致性可信度极好。 利用SPSS18.0分析软件包中的信度分析模块作为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结果显示,各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除P3与P9之间的相关系数(0.883)和P11与P15之间的相关系数(0.927)大于0.5外,其他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直观来看,P3与P9和P11与P15这2对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为避免造成调查项目所反映的信息重叠,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P3和P9分别反映的是物流信息采集与发布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传输、控制等先进应用技术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二者均体现了物流信息化所采用的先进信息技术能力,表现为被调查者对这2个项目进入调查量表的趋近程度,从而造成2个项目之间呈较强的相关关系。P11和P15分别反映的是研发经费对物流行业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和物流信息化投资力度及投资相对稳定性的重要性,即共同反映了信息化投资对物流信息化产生的影响,也使2个项目之间呈现较强的相关关系。为此,可以将P3和P9合并为“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项目,P11和P15合并为“物流信息化投资环境”项目,以此来解决项目间出现较强相关关系的问题。 经对上述合并后,再对提炼后的22个项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所有项目之间相关系数均小于0.5,表明各项目间呈弱相关关系。运用SPSS18.0分析软件进行信度和方差分析。该调查量表的信度系数α=0.915,标准化后的α=0.934,表明经调整后的调查量表具有很高的同质信度,其内部一致性极高,说明调查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物流信息化调查量表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3.2 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是对调查量表结果正确性程度的分析,反映了调查结果与试图调查目的接近程度的分析。效度分析常用的方法是因素分析法,选取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原理,采用SPSS18.0分析软件包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在调查量表中提取6个主因素。从数据处理结果来看,提取的第1个因素对应的特征值为10.75,方差贡献率为47.05%,6个因素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81.76%,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的总方差。因此,选取6个因素能够解释调查项目之间的关系。在没有进行轴旋转之前,这6个维度分别可以解释总方差的47.05%,13.48%,7.53%,5.34%,4.73%,3.63%;经过旋转后,各主要成分分别解释的方差有所变化,但6个维度总共加起来仍能解释总方差的81.76%。 经过旋转后从22个项目提取了6个主因素。其中,第1个因素包含P6,P20,P16,P19,P17共5个项目;第2个因素包含P9,P24,P10,P7共4个项目;第3个因素包含P15,P23,P21,P13共4个项目;第4个因素包含P1,P12,P14共3个项目;第5个因素包含P4,P18,P22共3个项目;第6个因素包含P5,P2,P8共3个项目。 3.3 物流信息化因素的识别与选取 通过上述处理和分析,提取了6个因素作为物流信息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各主因素所反映的信息特征和内容进行识别与选取。 (1)第1个因素包含的5个项目分别反映了物流信息化建设对行业应用技术水平提升、对物流业服务水平提高、对物流业结构改造和升级贡献、适应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物流发展要求、对物流企业运营及行业管理成本降低贡献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P6和P17是物流信息化通过应用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带来的对物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贡献,P20,P16,P19是物流信息化建设在社会效益方面的体现。为此,可以将第1个因素的5个项目解释为物流信息化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体现,将其命名为“物流信息化综合效益”。 (2)第2个因素包含的4个项目分别反映了物流信息化的物流信息处理技术、物流业务信息系统、办公及政务信息化、物流网络安全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是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相关业务信息化和物流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因此,可以将第2个因素命名为“物流信息技术及业务信息系统应用”。 (3)第3个因素包含的4个项目分别反映的是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物流信息化投资、物流信息化规划、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物流信息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结合信度分析可以看出,P15实际上是物流信息化投资及物流信息化R&D经费2个项目的合并项,反映了物流信息化的投资环境;P23,P21,P13是物流信息化政策环境方面的核心内容。因此,可以将第3个因素所反映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命名为“物流信息化发展环境”。 (4)第4个因素包含的3个项目分别反映了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物流信息资源利用、物流网站建设与服务能力、物流信息化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内容,是物流信息化建设在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体现。因此,可以将第4个因素命名为“物流信息资源开发能力与潜力”。 (5)第5个因素包含的3个项目分别反映了物流信息化组织建设、物流信息化人力资源、物流信息化培训考核等方面的内容,是物流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方面的体现。因此,可以将第5个因素命名为“物流信息化组织建设”。 (6)第6个因素包含的3个项目分别反映了物流信息化基础信息网络、物流信息化网络硬件平台、物流信息化软件平台等方面的内容,是物流信息化在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方面的体现。因此,可以将第6个因素命名为“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4 结束语 物流信息化因素的识别与选取,是研究物流信息化问题的基点。通过对物流信息化概念的进一步探讨,深入分析物流信息化系统及其组成结构,并依据物流信息化系统的组成框架,从研究目的出发,在广泛征求物流信息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物流信息化因素识别问题设计了包含24个项目的物流信息化因素识别调查量表,采用因素分析法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工具对量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提取了6个物流信息化主因素,通过对各个因素所反映的信息特征和内容的分析对各个因素进行了命名,从而实现对物流信息化因素的识别与选取,为物流信息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标签:物流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现代物流业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方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