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的经济现象,而且由来已久。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历史的偶然机遇和经济选择的原因,中国的制造业最初大多布局于东部沿海地区。但在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与军事上的考虑,中国制造业主要行业纷纷内迁,按照靠山、分散和隐蔽的布局原则进行了重新布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如何?是否发生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从产业和区域两个角度衡量、测算制造业地理空间分布状况,主要分析指标是制造业各行业的空间集中率指标(各产业CR4)以及区域制造业空间集中度(区域CR4)。
1)产业空间集中率指标。
作为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的常用方法,产业空间集中率是指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或地区某行业)的有关数据(如销售额等)占整个行业或市场的份额。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R[,m]为集中率;X[,i]为一个行业中第i个企业的有关数据;S[,i]为第i个企业在全部行业中所占的份额;n为第i个行业中全部企业数目;m为所考察的最大企业家数(m≤n)。
本文在测度制造业各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时,采用CR[,4]指标,即制造业27个两位数行业在全国各省分布中,份额最大的前4名省份的份额的累计之和。
2 区域制造业空间集中度
区域制造业空间集中度(区域CR4)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右边的分子是研究区域制造业27个两位数行业中占该区域份额最大的4个行业的经济水平之和,分母是研究区域的上一层次区域的制造业27个行业中相应4个行业的经济水平值之和。
本文所研究的制造业各行业是制造业29个两位数行业中除“塑料制品业”和“其他制造业”其余 27个两位数行业,所研究的省级区域为30个省、市、自治区(重庆归并到四川中)。各行业分省数据来源1989、1995、1998、2003年出版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1986出版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有关制造业分地区分行业的数据比较难以找齐全,数据主要来源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工业普查资料。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分析问题的一致性,本文选取 2002年为研究现状时点,以 2003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公布的2002年制造业各行业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部分缺失行业的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2002年制造业27个行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并选取统计口径较为一致的1988、 1994、1997年的数据进行历年比较分析。
2 产业角度的制造业空间集聚分析
1)制造业空间集聚现状考察。
本文计算了2002年制造业27个两位数行业的空间集中度(CR4)指标(见表1)。
表1 2002年制造业CR4指标
注:本表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3)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部分缺失行业的数据计算得出。
计算结果表明:
第一,制造业各行业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绝大数行业集中分布在前 4位的省份中。
27个行业中有16个行业 CR4值在50%以上,其中有2个行业的CR4值超过70%,呈现高度集聚状态;CR4值在 40%~50%的有9个行业、CR4低于40%的只有2个行业;制造业各行业平均集中度为54.56%,27个行业有13个行业超过平均集中度。
第二,制造业27个行业除烟草加工业、饮料制造业行业外其余25个行业,均高度集聚
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少数几个省份。
烟草加工业高度集中在西部的云南省,这主要是由于烟草加工业是典型的原料指向性的资源加工型行业,呈现高度地方化的特色;饮料制造业的行业产值份额第一名是西部地区的四川,但其产值份额并没有占有绝对优势;其余25个行业均高度集聚在东部省份,这些行业的第一名均为东部地区的省份,且在这25行业的产值份额的第二三四名绝大多数都是东部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少数几个省份。
2 制造业空间集聚度的若干年份比较
论文测算了1988年、1994年、1997年、2002年制造业各行业空间集中度。结果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自1988年以来除少数资源型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降低外(如石油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其他各行业都在不断增加。1994年与1988年相比25个行业集中度平均增长20.51%,2002年与1994年相比,制造业27个两位数行业集中度平均增长14.8%,2002年与1988年相比,25个行业CR4平均增长38.3%,表明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空间分布正呈现出加速聚集状态。
表2 若干年份制造业27个行业CR4
注:本表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3)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部分缺失行业的数据及相应各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3 省域角度的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
本文分别测算了1985年、1994年和2002年各省级区域制造业的空间集中度。具体测算结果(见表 3、表4)。根据1985年、1994~2002年的区域制造业空间集中度的变动情况,可以发现:
第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29个省份的制造业空间集中度都不高,除了少数几个传统工业基地的省份外,多数省份的制造业集聚不很强烈。工业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的江苏、上海、辽宁占据前3名,其区域制造业空间集中度超过10%,远远高于其它省份,显示较强的制造业集聚优势。中西部的湖北、四川与河南省凭借其良好的工业基础,与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广东、河北同处于第二集团位置,这 7个省份的区域制造业空间集中度在5%~7%之间,具有一定的集聚优势。
第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省制造业集聚呈现以下两方面的演变趋势:一方面,中西部省份的制造业空间集中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具有良好制造业基础的老制造业基地与制造业传统大省(如四川、湖北、河南、黑龙江等省)的制造业集聚优势都在丧失;而东部省份的制造业集聚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东部地区越来越显现出中国制造业中心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在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也表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传统的制造业基地的上海、辽宁、天津等地的制造业集聚优势正在丧失;后起之秀的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四省的制造业空间集中度正在迅速提高,其制造业的集聚优势日益强烈,已经显现出制造业中心的趋势;而东部地区的其他省份,如河北、福建、北京、海南则处于停滞状态或增长不显著。
表3 区域制造业CR4(%)
注:本表数据根据1985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95年、1998年、2003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各省制造业各行业总产值数据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2年部分未公布的部分行业的各省数据计算而来。
从2002年的区域制造业空间集中度静态分布看,全国30个省级区域中有16个省份的CR4超过了平均集中度(3.33%)。其中包括东部地区的全部10个省市以及中部地区的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省,西部地区的云南和四川省。不过,其中的中西部省份的CR4值相对都较低,其排名都很靠后;CR4值超过6%的省份全部为东部地区省份。由此可见,东部省份的制造业集聚现象非常显著,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省的制造业集聚规模优势极为突出。从区域制造业空间集中度超过平均集中度的16个省份的前4名行业分布看,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不仅在传统的轻纺工业(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和化学工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上具有较强的集聚规模优势,而且在新兴的机电行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具有更为明显的集聚优势;而中西部的省份主要在资源型产业(如石油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和传统轻纺工业上有一定的集聚。
表4 2002年各地制造业CR4及其前4名行业名称
注:根据2003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各省制造业各行业总产值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2年部分未公布的部分行业的各省数据计算而集聚。
4 结论
制造业行业空间集聚度和区域制造业空间集聚度的实证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发生了显著的空间聚集过程,制造业呈现出高度集聚状态,东部沿海地区少数新兴工业化省份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集聚中心。从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空间集中度指标变化过程看:自1988年以来,制造业 27个行业除了2个资源型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降低外,其他各行业都呈现出加速聚集态势,25个行业均高度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少数几个省份。
从各省级区域制造业空间集中度指标变化过程看:各省制造业空间分布状况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一方面,中西部省份制造业空间集聚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而东部省份的制造业集聚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东部地区越来越显现出中国制造业中心的趋势;另一方面,在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传统的制造业基地的上海、辽宁、天津等地的制造业集聚优势正在丧失;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已经代替了上海、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成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
标签: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