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分析_石油论文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石油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16.22;F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04)05-0130-08

一、石油安全及其问题的渊源

石油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国民经济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国家经济安全广义上可以分为“安全领域内的经济范畴”和“经济领域内的安全范畴”,前者在于采取合理的经济手段来保障国家安全;后者在于国民经济自身的安全性,其首要意义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领域自身能够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能力,不会受到重大的威胁。事实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与否最终也是在经济领域等范畴内有所体现。经济领域的安全范畴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稳定性。从“经济领域内的安全范畴”考虑,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学供求理论视角分析,石油安全的本质是供求矛盾,而这一矛盾的焦点在于均衡价格。换言之,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石油安全的根本内涵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范围内石油可靠的、安全的和稳定的供应以及满足需求。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石油安全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独立性、石油供应的经济性、石油供应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

石油安全问题主要源自石油这一重要能源所具有的三个天然属性。一是高度依赖性。石油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国民经济对石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例如,两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国民承担大约2.5万美元的损失,当今,美国面对石油危机的冲击仍然表现得颇为脆弱,因为石油还占整个美国能源需求的37%;占整个运输部门能源需求的97%。中国运输部门消费中,石油和天然气占69%。二是天然的稀缺性。石油最基本的特性是稀缺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自19世纪中期石油工业诞生以来,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石油储量的探明量有限,人们对于石油资源耗竭的担心一直不断。经济增长和石油消耗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伴随经济增长,世界石油的地质蕴藏总量不断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两次石油危机从一个侧面凸现了世界石油资源的稀缺性,而这种稀缺性必将伴随强大的需求增长而愈加凸现——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长60%,每年达到400亿桶。三是分布的不均衡性。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石油供需矛盾更为尖锐。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地区,其中,中东和北非是石油储量最多的地区,占已探明储量的68%和待探明储量的30%,而这些地区大多是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的地区。石油的这些重要属性,使石油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二、中国石油安全透视

中国国民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加,石油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迅速提高。1978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以及持续的经济发展导致中国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据统计(注: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2000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能源消费总量为9916.12万吨,其中,原油消费量和汽油消费量达到1562.81万吨,超过煤炭的消费量1139.94万吨。自1997年后,中国石油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均超过20%,并且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参见图1)。一些国际机构也预测了这种变化趋势。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未来20年内,世界石油消费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需求量将从1997年的每天7450万桶增长到2020年的每天1.15亿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将成为未来国际石油消费的主要力量,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将从1997年占世界总量的43%增加到2020年的55%,其需求速度也将快于经合组织国家2倍。中国和印度未来的石油消费将占整个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量的1/3,中国的一次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4%。美国能源部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的大部分石油消费将由交通运输业的需求带动,在所增加的石油需求中,2/3的石油消费将来自交通运输业,中国交通业消耗的石油将从1999年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1/3增加到2020年的55%(注:EAI,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1:World Oil Market,29.)。参见图1。

图1 中国石油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1978~2001年)及其走势(注: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版。)

中国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日渐增大且已形成定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石油消耗总量也迅速放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石油的生产和供应增速却相对缓慢,致使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显现。1980年以来,中国石油产量增速极其有限,1979~1985年间年均增速为3.6%;1985~1990年间年均增速为2.0%;1990~1995年间年均增速为1.6%;1995~2000年间年均增速为1.5%。而同期石油需求却快速增长,1991~1995年间年均增长了6.9%;1996~1998年间年均增长了7.2%。20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7.0%;而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率只有1.5%的水平。这种供求矛盾预计将会继续扩大,到2005年前后,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21世纪前10年,中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速预计只有0.5%。中国能源研究所、国际能源机构(IEA)、美国能源部(EAI)和欧佩克(OPEC)预测表明(注:吴磊著:《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将会分别位于1.56~1.87亿吨和1.35~2.20亿吨区间;而同时中国石油需求量将会分别达到3.35~3.68亿吨和4.30~5.50亿吨区间,供求缺口在不断扩大。

中国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石油出口基本保持在2000~4000万吨的水平,但是,自1985年后石油进口逐步升高,尤其是1996年后上升幅度迅速放大(参见图2)。石油进口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石油供求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石油净进口872万吨,自1965年以来首次出现石油赤字。此后,石油进口稳步快速上升,进口费用逐渐增长,2000年的进口费用比1999年猛增了220%,2002年的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是8975万吨和165亿美元。进口石油约占中国石油消费总量的1/3。对外石油依赖程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进口石油需求占其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比重越高,对外石油依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近年来,中国对外石油依赖程度快速上升且趋势明显(参见图3)。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测算(注:EAI.World Energy Outlook 2000,68.),1997年中国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为22.3%,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长到61%和76.9%。根据统计数字测算可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论(参见图3)。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达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时美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甚至更高。

图2 中国石油进出口差额(1980~2000年)(注: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版。)

图3 中国对外石油依赖程度变化及其趋势

中国对外石油依赖路径已经形成且难以改变,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日益显现。虽然中国石油的自给率都在50%以上的安全界限以内,能源供应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于国外而受制于人。但是,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净进口国,进口石油不断增加,巨大需求与自给不足使外部风险因素逐渐增多,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也由此凸现。对外石油依赖程度是估量一国或一地区石油安全态势的重要指标。在一般情况下,对外石油依赖程度的增长意味着石油供应安全的脆弱性在增加。根据西方的石油安全理论,石油进口依赖所造成的石油安全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分为物质方法和经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方法是石油进口依赖与石油进口脆弱性之间的关系(参见表1)。石油进口依赖的脆弱性是理解石油安全的关键因素。应用这一评价方法考察中国石油安全状况,可以得到结论,中国未来石油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表1 西方对于石油进口依赖与石油安全脆弱性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 物质范围 经济范围

进口价值

进口依赖 进口量占供应量的比重

进口价值占产品总价值的比重

世界出口的比重

库存供应的天数人均GDP消费量

石油安全脆弱性

波动能力 人均GDP支出量

运输部门石油消费

单位资本石油消费

资料来源:转引自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三、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

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降低需求;二是增加供给(见图4)。就降低需求而言,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石油需求降低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及其发展;二是不影响国民经济及其发展。前者属于非石油安全状态,根本不在石油安全战略选择范畴之内;后者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包括寻找替代品与提高使用效率)和提高石油及其产品的使用效益,在科学技术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之前,就难以在短时期内减少对石油需求的增长,解决路径亦难以顺畅。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石油消费增速迅猛的情况下,奢谈降低石油需求只能是一个假想。据专家估计(注:吴磊著:《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2001~2010年,若中国的GDP年均增速为7%,石油强度保持在0.7%,石油消费增速为4.9%,2010年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3.4亿吨(合650桶/日);2010~2020年间,中国的GDP增速为5%,石油强度下降到0.6%,石油消费增速为3.0%,2020年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4亿吨(合850桶/日)。

图4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抉择的基本思路

就增加供给来讲,也存在两种选择,一是提高国内产量(路径二);二是增加石油进口(路径三)。前者受到国内石油储量和石油企业生产能力及效率的制约;后者受到世界环境和对境外石油资源控制的影响。表面上看,前者比后者更有利于国家石油安全,但是,深入分析表明事实上并非如此。从长远角度审视,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主要受制于国内石油储量,而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中国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2002年年产石油1.67亿吨,目前,中国石油的采油量和可采储量是1∶12,而世界石油的采储量是1∶45,中国石油的资源储量严重不足。根据1994年中国石油地质学家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石油资源蕴藏总量为1058亿吨。在已经探明的储量中,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亿吨,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1万亿立方米。然而,国际上对中国石油探明储量的估计却比中国石油地质学家的数字低得多,《世界能源统计评论》和《油气杂志》对中国石油探明储量的估计一直是240亿桶,储产比不到15年。从静态角度预测,在没有重大探明储量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目前的石油探明储量在20年内将开采耗尽。此外,中国部分石油(气)田已经进入开采的后期,含水高,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以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为例,已经开发40多年的老油田,虽然创造了连续27年原油产量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的辉煌记录,但是已经开始步入产量递减阶段。这一切均表明,中国缺乏石油快速和长期增产的坚实的资源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增加石油进口的可行性确实存在,石油进口是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一条有效路径,关键取决于对境外石油资源的控制。

比较分析表明,路径二比路径三制约瓶颈更大(参见图4),换言之,路径三对于化解石油供需矛盾的可行性更大一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石油进口对于石油安全的影响程度。石油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无疑对石油安全是一个潜在的负面因素,但是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大并不等同于石油安全的脆弱性。事实上,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症结并非完全在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大小,多元化的石油来源可以有效地化解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增加所产生的潜在石油安全危机。其一,中国石油进口来源趋于集中化是中国石油安全的一大隐患。1995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集中趋势却越来越明显,来自中东的石油越来越多,由1990年占进口总量的39.4%变为2000年的53.6%。对于中东石油日益增加的依赖成为中国石油安全的重大挑战。其二,世界石油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依赖石油进口并非只是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个案。据估计,截止2000年,中东原油探明储量为6836亿桶,占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的65%,天然气占35%;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原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总计只占全球的8%。其三,某些石油来源地的长期战乱增加了石油进口风险。中东石油在全球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中东地区的战乱增加了石油来源地的风险。例如,仅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的比重就分别达到25.5%和10.8%。石油来源地风险增大,需要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加以平衡。其四,虽然从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来讲,应该减少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但是,通过分析表明中国尚无法摆脱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在此前提下,若能够确保石油进口的来源畅通同样可以解决石油安全问题。一国进口了2%或50%的石油,只是表明了依赖水平的高低,而没有表明面临油价冲击和石油供应中断时其经济脆弱性的严重程度,此时的物质依赖性对石油安全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在石油供应中断和国际油价暴涨的情况下,相比物质依赖程度低的国家,物质依赖程度高的国家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更严重,此时的物质依赖对石油安全才具有实际意义。其五,经济学“大数定理”阐明,需求方固然受到供给方的制约,尤其对于石油一类的稀缺资源,但是随着可选供给方数目的增加,需求方所受到的制约会越来越小,甚至双方的角色存在对换的可能。因此,通过增多石油进口来源,有可能确保合理价格范围内的石油足量供应,这才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抉择的关键所在。

石油安全战略抉择的基本分析决定了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可以归纳为“应急的石油储备”和“多元化的石油来源”两个核心。石油安全从时间维度考察可分为短期安全和长期安全,两个核心正好与此相对应。如果把经受得起暂时的供应中断作为石油安全的目标的话,则建立和维持应急石油储备应该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如果石油安全的目标是要捍卫国家经济免受石油资源枯竭和油价上涨的影响,则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充足的供应来源,其解决之道是使石油安全战略建立在鼓励寻求充足资源的安全有效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应急石油储备可以解决短期石油安全问题,平抑石油价格波动,减少石油供给突变对国民经济的冲击;而多元化的石油来源则可以有效解决长期石油安全问题,保证石油供给,支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固然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包括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战略的协调配合,但是,在石油安全战略中,必须抓住关键环节或关键点,而这一关键点就是有益于各备选路径的影响变量——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资源的能力。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了中国石油产业竞争力,是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前提,是拓展石油进口来源的利器。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营养根系,不仅是石油安全战略这棵大树赖以生存的支撑动脉,而且还能够繁衍滋生出更多更有生命力的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繁茂枝叶。因此,中国政府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在石油安全战略制订和实施中,更加重视和支持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强化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加强石油企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在国内形成有效的石油企业竞争环境,以及对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予以强有力支持。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分析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