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落后地区积累贫困的经济运行机制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贫困落后地区积累贫困的经济运行机制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贫困落后地区积累贫困的经济运行机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运行机制论文,落后论文,地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扶贫工作的展开,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 人口由过去的2亿多减少到目前的3千多万,这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但是 ,现存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严酷、环境条件极差的地区,扶贫难度很大。同时也 应该看到一些脱贫地区或脱贫人口重新返贫的现象。如果前一种情况主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 有关,后一种情况则主要与我们工作上的失误有关。造成工作上失误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以 区域经济增长战略来代替扶贫战略,对扶贫战略长期性的认识不足以及与此相关的短期行为 是其主要原因。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瓦解积累贫困恶性循环赖以维系的运行机制,建立一种 良性的循环机制。这种新的运行机制不可能通过区域经济增长战略建立起来,更不能在短期 内建立起来,它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加以阐述。

纳克斯有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按照此命题,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穷 ,即资本形成不足。从资本需求方面看,由于人均收入低,人们购买力低,因而市场狭小; 由于市场狭小,吸引资本投资的力度小;吸引资本投资力度小,则投资规模小,就业不充分 ,人均收入水平低,形成一种资本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从资本供给方面看,由于人均收入 低,人均储蓄水平低;由于储蓄水平低,因而资本供给不足;资本供给不足导致人均收入水 平低,形成资本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按纳克斯的观点,欠发达国家要走出贫穷,必须推动 资本形成和加速形成。这也许是我国许多贫困落后地区曾以区域经济增长战略来代替扶贫战 略,试图用大量工业项目的建设来带动脱贫的主要原因。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的 收效是很有限的,不但没能带动脱贫,还常把有限的扶贫资金付诸东流,扶贫也成了年复一 年的纯粹的消耗性事业。区域经济增长战略与扶贫战略是不同的,扶贫战略的实施是一种逆 向于区域经济增长战略的过程。

我国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劣,文化教育落后。这些地 区一方面是资本、技术要素极为稀缺,且几乎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却很快 ,有些县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左右,这种人口的高速增长,几乎以同样的速率提 供劳动力,劳动力又是生产经营者可以支配和控制的唯一的变量。

劳动生产率,一般是指资本和劳动之比,用R表示劳动生产率,用K表示资本存量,用L表示 劳动力,则R=K/L。如果资本存量K和劳动力L都按相同的比率增长,则R保持不变;如果K的 增长速度大于L,则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反过来K的增长率小于L的增长率,则劳动生产率 下降。对上式的两边进行微分,则可以得到

△R/R=△K/K-△L/L (1)

上式中,△R/R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K/K为资本存量的变化率;△L/L为劳动力的变化 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等于资本存量变化率减去劳动力的变化率。现设人口按常数率N增 长,且总人口中劳动力是一个固定的百分比,则劳动力也按常数率N增长,即△L/L=N,式(1 )变成

△R/R=△K/K-N (2)

对式(2)的两边分别乘R=K/L,则△R=△K/L-NK/L。对此进行移项,则

△K/L=△R+NR (3)

式(3)中的△K为资本存量的增加部分,也就是国民收入中经储蓄转化过来的部分。假设储 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即S=I,同时不考虑资本折旧(即I=△K),则△K/L=I/L。由于I=SY(S为 储蓄倾向),故I/L=SY/L。但由于△K/L=I/L,所以,△K/L=SY/L。Y/L为人均产出,而实现 人均产出的过程正是每个人使用资本的过程。故人均产出Y/L为资本的函数,可用F(K)来表 示。这样

△K/L=S·F(K) (4)

把式(4)代入式(3),并移项,则 △R=SF(K)-NR (5)

式(5)和海韦儿G·琼斯所提出的公式基本一致[1](p.96)。式(5)说明这样一种关系,即劳 动生产率的变化是由人均储蓄(投资)量与为保持原有劳动生产率不变所需的资本量的差额所 决定的,前者大于后者,劳动生产率提高;前者小于后者,劳动生产率下降(即△R为负数, 也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为负数);两者不变,则劳动生产率不变。 贫困落后地区的△R不可能大于零,如果△R>0,则这些地区不可能是贫困落后地区。贫困 落后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可能有两种情况,即△R=0,或△R<0。

当△R=0时,SF(K)=NR,则R=SF(K)/N。由于R为某一常数,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和劳动力的 增长速度之比不变,产出的增长部分全被增加的人口消耗掉,没有资本存量的增长。其实这 种 情况是很不稳定的,一旦人口增长稍微加快或收成稍微不好,这种均衡就会被打破。同时 ,对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唯一的可变要素为劳动力,作为一种“理性”行为,这种可变要素 的供给只能扩大而不能减少(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劳动力投入可能扩大产出)。因此,△R= 0的情况是很不稳定的。

当△R<0时,NR>SF(K),则R>SF(K)/N。这说明现在的劳动生产率比过去的劳动生产率下降 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下降的劳动生产率将导致人均收入的 下降,人均收入的下降又导致资本存量的下降。因此,每一轮新的生产循环开始时的资本存 量条件不如前一轮循环开始时的条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然而对贫困地区来说,目前只 能沿这种恶性循环路径循环下去,因为他们能够自由支配和控制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这一 可变要素,且在每一轮新的循环只能增加而不能减少劳动力投入。

上面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解释了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运行机制。在贫困落后地区,一 方面,资本、技术要素极为稀缺,人均资本存量是无法再低的一个固定的常数。另一方面, 人口增长很快,几乎每年以固定的速率提供劳动力,劳动力又是生产经营者可以自由支配和 控制的唯一的可变要素。因此,在贫困落后地区,每一轮产出是通过劳动力这一长边最大限 度地替代资本、技术这一短边而实现的,也就是通过尽可能地扩大投入劳动力,对土地资源 进行超强度开发来实现的。这种生产经营虽然大大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又严重破坏了自然环 境,但有时可以扩大产出(注:劳动生产率很低,但劳动力的扩大投入有时可以换来产出的扩大。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 劳动力替代资本已接近极限,但仍有一些替代空间的时候,也就是说仍有一些超强度利用土 地资源的余地的时候。这时dQ/dL(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很小,但可能dQ/dL≥0。当dQ/dL=0时 ,总产出达到最大。因此,当dQ/dL≥0时(暂不考虑自然环境恶化的负反馈),若仍有劳动力 替代资本的空间,则可能扩大产出。)。劳动力长边最大限度地替代资本、技术这一短边,正是贫困落 后地区经济运行赖以维系的机制。由于每一轮的经营都是用扩大劳动投入来超强度地开垦有 限的土地资源和开发有限的土壤有机质,致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 迫使这些地区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样,就形成了难以遏制劳动力进一步扩展的恶性循环。 同时,每一轮新的循环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劳动力的多少直接决定产出的多少。因此, 在贫困落后地区不得不通过早婚、早生、多生来保证劳动力的供给不致中断。这也是贫 困落后地区盛行早婚、早生、高出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要培育这些更多的后备劳动力, 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节衣缩食,“储蓄”一部分“收入”投向后备劳动力 的培育上,这又加深了贫困的程度。总之,贫困落后地区已经形成了积累贫困的一种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战略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和增长速度的加快,这种总量扩张与加速增长 ,主要是通过工业化实现的。以区域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工业化战略,需要的是集中投资,正 如罗森斯坦—罗丹所提出的大推动理论那样,一点一点地投入不如把多次投资集中起来进行 一次大投资。然而,扶贫战略与区域经济增长战略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它所强调的是打破积 累贫困的运行机制,而这种过程要求资金、技术要素的“分散”而不是集中,这与如下几个 方面的原因有关:

首先,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跨越社会经 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只不过是缩短发达国家(或地区)经历某一发展阶段的 时间罢了。我们如此重视发展过程,不仅仅是因为在这种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而更 主要的是伴随着这种资本积累,在制度、技术、人们社会意识上将发生巨大变化,正如刘易 斯 所指出的那样,“经济增长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社会从5%的储蓄者变为12%的储蓄 者的过程——以及伴随着这种转变而来的态度、制度和技术方面的一切变化”[2](p.283)。 伴随着这种过程而发生的制度变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的进步,显得更为重要。目前 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几乎没有任何资本积累,“生产经营” 依靠的是原始的方式。同时,由于这些地区长期处在一种封闭状态,因而社会意识进步相 当缓慢,与这种原始经营方式相适应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常与现代工业文明背道而驰。因此 ,通过集中投资,在几年内把原始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经济,把长期积淀而成的 贫困文化转变为现代的工业文明,几乎是天方夜谭。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战略实施目标不同。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是靠劳动力长边不断替代资本、技术短边 来维系的,扶贫战略的目标是要逐渐打破积累贫困恶性循环赖以维系的机制。要瓦解这种运 行机制,必须强化短边的约束力;而要强化这种约束力,就必须逐渐地提高投入与产出的交 换比例;要提高这种交换比例,就必须改善现有的生产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然而这种基础 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性地集中投资而实现,它需要的是 长期的分散化投资。同时贫困落后地区的恶性循环不同于较为发达地区良性循环过程中的某 一循环环节的畅通不顺,良性循环过程中的畅通不顺一般可通过集中投资一通即可,然而贫 困落后地区经济运行的每一环节都是相当脆弱的,如气候稍有变化也有可能颗粒无收,因而 不可能靠一次性地集中投资于某一环节而使整个循环得到改善,它需要对各个环节的分散投 资和逐步改善。

再次,资源配置流向不同。以区域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工业化战略,需要的是集中投资。在 经济总量扩张指向下,资源不可能在区域内均匀配置,而要投向要素回报率高的地区和部门 ,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有效率的。而扶贫战略的核心是要逐步提高贫困成员的投入与产出 的交换比例。贫困成员是获取资源能力极其低下或无能力获取资源的社会成员,没有外部的 投入,只依靠他们自身是无法获取资源也无法提高投入与产出交换比例的,扶贫就是扶持这 些获取资源能力低下或无能力获取资源的社会成员,使他们逐步改善现有的生产条件和环境 条件,逐步提高投入与产出的交换比例。然而,贫困落后地区往往是自然条件严酷、环境极 差的“死角”,规模化、机械化、集团化的经营方式根本不适合这些地区,这些经营方式所 对应的是现代化的大工业。对文化变迁极为迟缓的贫困地区而言,它无法接受这种与现代工 业文明相对应的经营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持续增长也说明农业的分散化经营能 够创造一种激励机制。所以,国家对这些地区,除集中投资于交通、水利设施、电力、医疗 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外,应“分散”投资给以农户为基础的生产单位。当然,这种分散 并不是指把扶贫资金分配给贫困成员去直接消费,而是在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以及发展种植 业、养殖业、林果业和治水、改土、种树种草等生产基础条件方面提供所需资金和技术的支 援。

因上述原因,扶贫战略不同于区域经济增长战略的资源配置,而表现出一种逆向过程,即 需要把资源“分散”给资源获取能力极其低下的人,从而使每一个贫困成员获得一些“资源 ”,逐步优化生产基础条件,逐步提高投入与产出的交换比例,逐步遏制住劳动力长边进一 步扩展的趋势。

由于缺乏对贫困地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许多贫困地区常把扶贫引向区域经济增长,因 而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区域经济政策常偏离实际。

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之间如何合理 分配稀缺的投资资源问题。这种基础设施投资的分配,因区域和该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 而不同。可以把欠发达区域划分为核心区、中等发达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在中等发达地区 ,投资的重点应放在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在落后地区,重点应放在社会基础设施的建 设上,并常常降低基础设施的标准。同时为了持续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基础设施应采取收费 的方式,但要把握好收费标准。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贫困落后地区,由于受区域经济增长 的冲动,常把国家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性贷款,如农田水利建设贷款、扶贫贷款等,都用来建 设经济基础设施和所说的工业项目,且将基础设施的标准提得很高。同时以集资建设、收回 成本的名义,对贫困农民摊派各种费用,从而加重了贫困程度。贫困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 设必须以社会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乡村道路、医疗卫生、学校等的建设为重点。

有一种典型的北美人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冲动可以通过供给机制来引导。这种观点 是很危险的,它是造成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地大部分开发经费全部用在修建公路上的主要原因 之一[3](p.604)。按这种思路,加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吸引外部的企业到这些地区来 投资。应该注意的是,经济基础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而言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极端 的供给引导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开发区的建设,我国许多地区包括一些贫困落后地区都先 后建立了开发区,然而有些地区的开发区在几年以后仍是空荡荡的,反而占用了大量的农田 。应避免这种做法。

目前另外一种倾向也应引起重视。在讨论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时,很多人常常提出增长极模 式,也就是说在贫困落后地区集中投资,培育一个或几个增长点,然后通过增长点的后向、 前向连锁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自动地拉动脱贫。这种模式看起来很有诱惑力 ,但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在贫困落后地区采取这种模式更应谨慎。首先,贫困落后 地区的工业部门很少,更没有现代化的工业部门,无法形成产业之间的后向、前向联系,以 及资源要素向外扩散的通道。因此,即使增长极形成了,也因无法形成产业链条,从而不能 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这些增长极也很有可能形成“飞地式经济”。其次,增长极要带动区 域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增长极自身的持续发展问题。如果缺乏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及市场开 辟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不要说增长极本身无法发展下去,甚至连原有的资 源也将在竞争中全部丧失掉。其实,贫困地区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不 仅经济实力以及人才、科技都无法和较发达地区相比较,而且,可流动资源大量外流,这对 贫困落后地区构成最严重、最直接的威胁。同时,贫困落后地区的人口素质普遍低下,连最 基本的、最简单的农业使用技术也无法推广和普及,更谈不上捕捉发展机遇,开发新产品、 开辟市场了。在一些情况下,增长极战略可能会成功,比如以当地农特产品加工为中心建立 的产业链条(新疆的棉花和西红柿加工系列、宁夏的土豆加工系列等),可以吸纳广大农民参 加,从而带动贫困人口的脱贫。但前提是要有一批企业家,能够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辟市 场。

还有一种倾向是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问题。在文盲和半文盲占大多数的贫困落 后地区以及没有任何现代工业基础的地区发展高新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不切实际的。 这种倾向也是区域经济增长冲动的一种反映。我们应该区别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工业项目和 扶贫项目。国家兴建的大型项目,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其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与贫困人口 的经营活动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与贫困地区的脱贫也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这些项目建设能带 动脱贫,那么在“三线”地区建设的众多企业早就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地区也不 应该是贫困落后地区了。然而正好相反,这些“三线”地区目前仍是我国主要的贫困落后地 区,这些企业大都也成了与当地经济几乎无关的“经济飞地”,其中的许多企业已撤回到东 部地区。因此,争取一些大中型项目来带动当地脱贫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这些项目只能增加 当地的工业产值以及某种意义上的地方税收。贫困落后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考虑当地的 劳动力、技术以及资源状况,其调整的重点应放在能够实现当地劳动力充分就业或能够转移 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部门。从式(5)中可看出,要实现△R大于零,要么加大资本存量的增长速 度,使得它的增长速度大于劳动力的供给速度,要么降低劳动力的供给速度(降低人口增长 速 度)或大量转移劳动力。然而在近期内加快资本存量增长速度是不现实的。因此最好是降低 劳动力供给速度(降低人口增长率)或转移劳动力。但人口出生与劳动力供给之间存在较长的 时间间隔,人口增长率的降低在近期内不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速度,因此随着生产基础条件 的逐步改善,最好是转移现有的劳动力,把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当地农特产品加工或贩 运系列中来。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贫困的深层次的原因是智力投资极其贫乏。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是智力投资,尤其是基础教育。“提高有文化人口比率和普及教育 水平,是降低贫困的重要战略,甚至在极端贫困的国家也是如此”[4](p.1334)。从世界范 围看,降低贫困率的主要贡献来自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早期较高的贫困率,将随经济增长而 下降,然而“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记录经济增长会降低那些占总人口的10%~20% 的极端贫困人口比率的情况”。“滋生将来贫穷的温床,是贫穷和未受到教育的父母、以及 正在扩大的单亲家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儿童生长在贫穷街区,贫穷、逃 学、犯罪、未成年怀孕的可能性相当大”[4](p.1332)。如果我们无法提高贫困成员的教育 水平,则永远摆脱不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扶贫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要瓦解积累贫困的运行机制,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把扶贫工 作 看成是一场运动或短期内的一项任务,则会出现形式主义,虽然在短期内暂时脱贫,但过一 两年将会出现返贫。目前这种现象很普遍,每年大量人口脱贫,同时每年大量人口返贫。对 这种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任何短期化行为和速战速决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更不 应该把扶贫工作看成是“创造政绩”的工程。

标签:;  ;  ;  ;  ;  ;  ;  ;  ;  ;  

贫困落后地区积累贫困的经济运行机制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