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凤甲与日本_丘逢甲论文

邱凤甲与日本_丘逢甲论文

丘逢甲与日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丘逢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丘逢甲是近代杰出的爱国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一生,是英勇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生,也是努力寻求救国真理的一生。其间同日本的关系甚巨,本文特略述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丘逢甲在台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组建义军,准备抗击日寇来犯。次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布割让台湾,丘逢甲悲愤交集,以“全台义勇统领”、“在籍工部主事”名义向清廷“刺血三上书”,坚决反对割台,表示:“万民誓不从日!”“百姓无依,惟有死守”。①在挽回无效的情况下,他又倡言台湾自主自救,建立“台湾民主国”,并亲率义军抗击日军进犯。虽然后因势单力孤而被迫内渡,但他抗日保台的英勇行为充分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敬仰。

丘逢甲内渡之后,始终不忘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他在自己宅门上悬挂着“念台”匾额,把长子丘琮的名字改为“丘念台”,将居室命名为“念台精舍”,告诫子侄:“台湾同胞四百万,尚奴于倭,吾家兄弟子侄当永念仇耻,勿忘恢复。”②他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台湾的怀念时时见于吟咏。《送颂臣之台湾》中的“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弃地原非策,呼天倘见哀。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③(1896年作),《有感书赠义军旧书记》中的“凤凰台上望乡关,地老天荒故将闲。自写鄂王词在壁,从头整顿旧河山”④(1899年作),《病中赠王桂山》中的“未报国仇心未了,枕戈重与赋无衣”⑤(1900年作),《送谢四东归》中的‘相期亚陆风云再相见,骑鲸东海来挽神州沉”⑥(1902年作)等,类似的诗句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他密切注视日人在台的殖民举措和动向,谴责“日政府治台宗旨,实以西人治属地之法为之,不独不输入文明之化,且断绝自由之机”,“如白人之视黑人”。⑦他寄语留在台湾的亲朋故旧,“须记汉宫仪”,⑧“年年奉汉家”,⑨为摆脱日本殖民统治而坚持斗争。一直到临终之际,丘逢甲还“遗言葬须南向,曰:‘吾不忘台湾也!’”⑩

丘逢甲不仅英勇抗击日本对台湾的侵略,而且对日本侵略整个中国的野心有较清醒的认识。他曾将日本帝国主义比喻为“饥而贪”的东来“长蛇”。(11)在《王晓沧将之宫闽中赋别》(1901年作)诗中,他揭露日本参与瓜分中国的侵略行径:“有人图写闽山去,着色争夸势力圈。”(12)(诗中注云:“时日人画闽归其势力范围,有不许割让他国之约。”)

以上事实表明,丘逢甲不愧为近代中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斗士。

丘逢甲虽然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但他对日本近代的先进文化和日本人民并不抱拒斥的态度。相反,他在内渡后到去世前的岁月里,曾积极主张学习日本以救国,并同一些日本人士相交往,冀望中日两国以“兄弟”相处,建立起和平友好的关系。

丘逢甲的这种思想主张首见于1898年所作的《得颂臣台湾书却寄》诗中。该诗写道:“同洲况复是同文,太息鸿沟地竟分。尺籍已成新国土,短衣谁忆故将军?刀环空约天边月,尊酒愁吟日暮云。犹喜强亚近开会,不须异域帐离群。”(13)诗中所提及的“强亚会”,是指该年5月在上海由郑观应、汪康年等与日本驻沪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等在华日人联合成立之“亚细亚协会”,其宗旨是“以联络同洲、开通民智、研究学术为主”。(14)该会又被报端称之为“兴亚大会”。丘逢甲在诗中称赞郑观应等人的举动,表达了他希望“同洲同文”的中日两国消除“鸿沟”、共强亚洲的思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丘逢甲在次年致丘菽园的一封信里,甚至流露过希望有人劝告“已汲汲讲求同洲同文联合之义”的日政府,“以治台为起点”,“别转”其殖民方针的想法。(15)

最能表现丘逢甲这种对日观的,是他在潮汕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之举和同平山周、犬养毅等日本人士的交往。“岭东同文学堂”是一所以教授日文和西学知识为主的新式学校,筹建于1899年秋冬,初设于潮州,后迁往汕头,聘日人熊泽纯之助为学堂教习。对于为什么要办这样一所学校,丘逢甲在其所写的《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里有很明确的说明,其中写道:“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乌乎判?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西人已以学强其国,于是乎遂侵凌远东:东方之国,首中国,次日本。日本志士,相与奋发为学,不三十年,亦遂以学强其国;而土地人民十倍于日本之中国,乃犹鄙弃西学不屑道,或仅习其皮毛,于是遂驯致贫弱,而几危亡。”“西学条目繁,时乎已迫,求其速效,不能不先借径东文,此本学堂之宗旨也。”(16)在《岭东同文学堂开办章程》里,丘逢甲又具体解释这种“借径东文”的作法:“西文非十年不能通,非由幼年入学,不能有成,东文则一年即可成就,中年以上之人皆可学习。西人有用之书,东人多已译成,能读东文,即不啻能读西文也。”(17)这说明丘逢甲办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育救国,而且是为了学习日本以救国。后来这所学校在中日双方人士的努力下,的确也办出了成效,为粤东乃至全国培养出不少的人才。

丘逢甲与平山周、犬养毅等人的交往,据丘念台记述乃是通过岭东同文学堂教习熊泽纯之助的介绍。丘念台在自传《我的奋斗史》里写道:“我的父亲在潮州主持东文学堂(即“岭东同文学堂”)期间,认识了两位日本的中坚人物。因为聘有日籍教授讲课,而且从学术观点去研习日本的维新。这一作法,没有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而日本上层人物却甚注意。由于日籍教授的介绍,我的父亲成为犬养毅的文友。从此书信往来,交谊友爱弥笃。他称誉我的父亲为郑成功以后台湾的第一人,可以说是推崇太过了。后来,犬养毅又写信平山周到汕头来会晤我的父亲,于是,又多交了一位日本朋友。……犬养毅、平山周两氏,常常和我父亲通信,或酬唱诗文,或讨论中日问题,大都是寄望两国人士,体认同文同种的密切关系,必须携手合作,共求发展,作为亚洲的安定力量。我的父亲对于这一点,也和他俩抱有同样的期许。但是,有时却毫不忌讳地指出日本胁迫割让台湾的蛮横不智。这些来往文件,是我于民国二十三年回到蕉岭整理父亲遗著之时发现的。”(18)丘念台这里所讲的丘逢甲与犬养毅、平山周的来往信件,国内尚未见刊布,无从知其详,但是从业已发表的丘逢甲的一些诗文中,仍可找到他们之间交往的佐证。如1900年3月31日出版的《清议报》上,曾刊有丘逢甲的《与平山、近藤二君及同志诸子饮香江酒楼,兼寄大隈伯相、犬养春官日本东京》一诗,诗云“谁挟强亚策,同洲大有人。愿吁兄弟国,同抑虎狼秦。慷慨高山泪,纵横大海尘。支那少年在,旦晚要维新。”诗中自注:“日本有高山正之,其人维新先进也。”(19)这首诗是当年3月丘逢甲前赴南洋途经香港时与平山周、近藤五郎等人一起饮宴时所作。诗题中提到的“大隈伯相”是曾任日本内阁首相的大隈重信,“犬养春官”即犬养毅(因其曾任日本文相,故如此尊称)。可见丘逢甲此时已同这些日本人士建立了联系。在这首诗中,丘逢甲除对日本明治维新和维新志士给予高度评价,表示中国也要学习日本走维新之路外,还对中日友好寄予厚望,主张两国建立“兄弟”般关系,共同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因此他将这首诗“兼寄”在日本政界富有影响的大隈重信和犬养毅,也是有深意的。再如丘逢甲在1900年所作的《林氅云郎中鹤年寄题蚝墩忠迹诗册追忆旧事次韵遥答》诗里,曾自注:“保台之举,日人平山氏比予为郑成功,可愧也。”(20)虽与丘念台所记有所出入(丘念台说是犬养毅称丘逢甲”为郑成功以后台湾的第一人”),但足证日本人士对丘确有此赞誉。

此外,丘逢甲生前还积极支持青年学生赴日留学,为其代筹经费,或出面做学生亲属的工作。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留学日本之风一时盛行于岭东。丘逢甲还曾与居住于台湾新竹的日本诗人永井完久,来广东访问的日本新闻记者结城琢等诗词酬答。凡此皆表明,丘逢甲又是近代中日友好的积极推动者。

作为一名抗日保台的英勇斗士,丘逢甲何以会在内渡之后采取上述的对日观,汲汲以学习日本和推动中日友好为己任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是由于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特别是沙俄对中国东北表现出强烈野心,而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同欧美列强相竞争和掩饰其对华的侵略政策,提出“兴亚论”、“清国保全论”的口号,大肆宣传,并派出大批日本浪人来华活动,国内一些爱国之士受其宣传和活动的影响,幻想通过“联日”以抵御沙俄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丘逢甲就是其中的一个。

其二,是由于丘逢甲内渡之后,适逢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相继在国内兴起,康梁维新派主张“仿日”维新和“假途于日”以摄取西方思想文化,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也对日本支持中国革命寄予厚望,并以日本作为主要的海外活动基地,丘逢甲支持维新变法,后期并且渐趋革命,他同维新、革命两派人物均有密切联系,梁启超在日所办《清议报》和澳门《知新报》等是他每期都要阅读的报刊。(21)他的对日态度和主张深受康梁、孙中山等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其三,是由于近代粤东与日本的特殊人事关系。近代粤东,自何如璋(大埔人)担任清政府首任驻日公使、黄遵宪(梅县人)担任驻日公使馆参赞之后,可以说同日本一直有较密切的人事关系,地方人士因公因私与日人保持联系者多有所在,如戊戌政变后遭革职还乡的黄遵宪、何如璋之子何士果(本身也是留日学生)、曾任驻日使馆参赞的梁居实(梅县人)、与日本“东亚同文会”关系甚密的杨守愚(澄海人)等。丘逢甲内渡回到粤东后,同这些人士相接触,在思想上也颇受他们的影响。丘逢甲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得力于何士果、杨守愚的支持和梁居实的多方劝驾,就是突出的事例。

当然,丘逢甲冀望中日间建立“兄弟”般友好关系的主张,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奉行侵华政策的情况下,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也反映了丘逢甲同近代许多资产阶级进步人士一样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这一真诚愿望,却是值得中日两国人民所永远记取的。

注释:

①丘晨波主编《丘逢甲文集》第261页。

②丘琮(念台)《岵怀录》,转引自徐博东、黄志萍《丘逢甲传》第103页。

③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2。

④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6。

⑤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选外集。

⑥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8。

⑦丘晨波主编《丘逢甲文集》第265页。

⑧丘晨波主编《丘逢甲文集》第78页。

⑨丘晨波主编《丘逢甲文集》第145页。

⑩江瑔《丘仓海传》。

(11)《除夕诗》,《岭云海日楼诗钞》卷3。

(12)除夕诗》,《岭云海日楼诗钞》卷8。

(13)除夕诗》,《岭云海日楼诗钞》选外集。

(1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第218页。

(15)丘晨波主编《丘逢甲文集》第266页。

(16)丘晨波主编《丘逢甲文集》第301-304页。

(17)丘晨波主编《丘逢甲文集》第304页。

(18)转引自徐博东、黄志萍《丘逢甲传》第137~138页。

(19)转引自徐博东、黄志萍《丘逢甲传》第137页。

(20)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7。

(21)丘晨波主编《丘逢甲文集》第281页

标签:;  ;  ;  ;  

邱凤甲与日本_丘逢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