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 天津 300192
摘要:目的 探讨慢乙肝患者应用PEG-IFN期间症状困扰、生活受干扰程度及焦虑、抑郁程度,并分析症状困扰、生活受干扰程度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关系,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以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在我院应用PEG-IFN治疗的84例慢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D Anderson症状调查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调查该群患者应用PEG-IFN期间的症状困扰和焦虑、抑郁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症状困扰及生活受干扰评分为2.27 和2.67,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症状困扰和生活受干扰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症状困扰在应用PEG-IFN的慢乙肝患者中较为普遍,且症状困扰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在护理此类患者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症状困扰,同时应关注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指导合理的宣泄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乙肝;抗病毒;症状困扰;焦虑;抑郁
据统计,目前我国乙肝感染者超过一亿三千万,他们成为肝硬化、肝癌的高危人群。而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都把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作为治疗的长期目标。近年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抗病毒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达到抑制病毒、阻止病毒复制、防止向肝纤维化和肝癌进展的效果。PEG-IFN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且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然而它在改善疾病预后的同时由于副作用的存在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症状困扰,如乏力、食欲减退、脱发、关节疼痛、皮疹、体重减轻、情绪激动等等。这些症状一旦发生,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PEG-IFN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的症状困扰、焦虑抑郁情况及二者的相关关系,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认识患者的症状困扰,并为进一步制定症状管理的干预方案,减轻患者的症状困扰、焦虑、抑郁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抛硬币抽样法以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PEG-IFN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CHB且应用PEG-IFN治疗的患者,诊断均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②患者有一定的理解力能够正常沟通和交流;③患者了解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自愿参与到本研究中。排除标准:①重叠HAV、HCV、HDV、HE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及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糖尿病、肝硬化、肝癌、失代偿期肝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③随访过程中因语言障碍或精神障碍无法配合者。本组共84例患者男65例,女19例,年龄18~71(44.21±4.52)岁;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各28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9例;40例来自农村;患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例,25%)和医疗保险(56例,66.7%)为主要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1.2方法
1.2.1 测量工具
1.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状况、经济状况等情况。
1.2.1.2 M.D.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MDASI)该量表由美国学者Cleeland等[1]研制并发展,包括症状分量表和困扰分量表两个维度。症状分量表共有13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范围0~10分,评估过去24 h的身体、心理症状;困扰分量表有6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范围0~10分,评估症状分量表中的症状对自理活动、情绪、工作或家务劳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行走及享受日常生活的影响。判断标准:根据症状分量表(13个条目)或困扰分量表(6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计算其平均分值,分值0分为无症状或无困扰,0分﹤平均分值﹤5分为轻度,5分≤平均分值﹤7分为中度,7分≤平均分值≤10分为重度,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或症状造成的困扰程度越严重。
1.2.1.3焦虑抑郁量表(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2] HADS主要用于评定综合医院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为患者自评量表。HADS共由14个条目组成,包括焦虑亚量表(7个条目)和抑郁亚量表(7个条目)。每条目按4级(0~3)评分法。亚量表得分由该部分各条目得分相加所得,范围为0~21分,其中0~7分为阴性,8~21分为阳性症状。
1.2.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应用PEG-IFN治疗的慢乙肝患者的症状困扰情况 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期间症状困扰得分最高的5个症状
3 讨论
3.1 应用PEG-IFN治疗的慢乙肝患者的症状困扰
症状困扰是指由疾病本身或治疗引起的使患者经历的身心上的痛苦或折磨[4]。近年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应用PEG-IFN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尤其是在治疗的中后阶段症状困扰普遍存在[5]。本研究显示该群患者多数存在轻至中度的症状困扰,部分病人存在重度困扰,该群患者的主要症状困扰有乏力、脱发、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皮疹、发热、神经精神系统改变等。其中乏力、食欲减退的严重程度为中度,其他症状均属轻度。有学者指出各种症状困扰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妨碍其人际关系,使其社会功能受损,导致患者自我价值贬低 最终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6]。因此,症状困扰对患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临床护理工作不但要注意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进行针对性护理预防或减轻患者的症状困扰,还要指导正确应对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应用PEG-IFN治疗的慢乙肝患者的焦虑、抑郁分析
焦虑是指有机体在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紊乱的情绪状态,如紧张、忧虑等主观体验[7]。WHO定义抑郁为以抑郁情绪、失去兴趣、感到内疚或自我价值降低、睡眠或食欲紊乱、低能量、注意力不集中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慢性迁延性的特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疗程长、费用高、副作用较多等特点,患者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本研究显示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状况。以往文献也显示焦虑抑郁在干扰素治疗肝炎患者中十分常见[8-11]。
3.3 应用PEG-IFN治疗的慢乙肝患者的症状困扰与焦虑、抑郁水平的相关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认识到医学的目的不只是维护生命与改善器官功能,更要注重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证实了该群患者症状困扰与焦虑、抑郁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越高,其症状困扰及生活受干扰程度越严重。
同时疾病和治疗引起的症状困扰持续作用于患者,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 症状困扰与焦虑、抑郁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应用PEG-IFN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症状困扰及明显的焦虑、抑郁情况,且两者呈正相关。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及时做好各种症状评估,并关注其心理状态,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和减轻症状困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Cleeland C S,Mendoza T R,Wang X S,et al. assessing symptom distress in cancer patients:the M.D. 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 [J].Cancer,2000,89(7):1634-1646
[2]Bjelland I,Dahl A A,Haug T T,et al .The validity of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An updated literature review [J].J psychosom Res,2002,52(2):69-77.
[3]Crawford J R,Henry J D,Crombie C,et al .normative data for the HADS from a large non-clinical sample [J ].Br J Clin Psychol,2001,40(pt4):429- 434.
[4]McCorkle R Young K. Development of a symptom distress scale [J] .Cancer nurse,1978,1(5):373-378.
[5]肖静,陈萍,李小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9):649.
[6]Brown L F,Kroenke K,Theobald D E,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with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or pain [J] .Psycho-oncology,2010,19(7):734-741.
[7]马欣川.戈尔德斯坦焦虑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2,25(4):499-500.
[8]陈玉梅 张淑芳.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引起抑郁症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25(13):276.
[9]陈文娜,周美英,陈肖平.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13(10):1596.
论文作者:韩易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3
标签:症状论文; 患者论文; 困扰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量表论文; 条目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