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教学设计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此次教学改革实施当中,课程标准被定位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1],随之而来的问题之一,便是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使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的预期结果在学生身上得以落实。传统的教学设计依据教材和经验安排教学活动,重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因缺乏目标导向而造成教学低效或者无效。而从各国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制定课程标准并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已是得到普遍共识的国际经验。[2]因此,传统教学设计方式正面临变革的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逆向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目标模式之一,强调以目标为起点和归宿,视教学为学习目标达成的手段,这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相符,也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要掌握逆向教学设计,关键在于回答三个问题:何为逆向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为何要“逆向”?如何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本文试图为此提供一个分析的框架,并指出其给予我国当前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的启示。
一、何为逆向教学设计
1999年,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在反思传统教学设计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逆向教学设计(Backward Design),即“从终点——想要的结果(目标或标准)开始,根据标准所要求的学习证据(或表现)和用以协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形成教学”[3](其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如图1[4])。他们把课程作为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手段,将教学看成是将注意力集中于特定主题、使用特殊资源、选择特殊的学习指导方法、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的过程。[5]
图1 逆向教学设计过程的三个阶段
设计过程中每个阶段围绕一个焦点问题展开,分别为:学生应当知道、理解和能做什么?我们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预期结果或既定标准的要求?怎样的学与教能促进预期结果的达成?
从逻辑上讲,逆向教学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因为“设计”本身内含目的及意向,《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设计”的解释为:“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6]说它“逆向”,是因它与常规的教学设计方式相逆,按常规教学设计方式,教师“首先关注的是书本内容、自己情有独钟的课文及组织已成定规的教学活动等,而不是根据既定的目标与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及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7]。逆向教学设计先明确预期结果,再确定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把评价设计提到教学活动设计的前面,使评价嵌入教学过程,成为诊断和驱动教学的工具。这样一来,教学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评价不再只是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检测,两者形成“教学——评价——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环,不断促进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设计为何要“逆向”
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以清晰的学习目标为起点,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指向促进目标的达成。具体来说,这种“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学生是“顾客”,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学习目标
“与其他设计职业如建筑学、工程学和绘画艺术学一样,教育设计者必须考虑到他们的‘顾客’的需要。”[8]那么,教学设计者的“顾客”是谁?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指出:“在教育领域,因为课程、评价与学习指导设计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学生学习后所取得的成果。所以很显然,学生是我们的主要顾客。”[9]
而传统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为对教材的解读,重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即把教学本身当目的,而不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为此,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主张使用相反的做法,即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目标,然后依据学习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视教学为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手段。这种逻辑,Ralph Tyler在1949年曾有过更清晰的表述:“教育目标成为教学设计的标准与出发点。通过它,教学材料得以选择,教学内容得以成形,学习指导过程得以发展,评价工作得以准备……教育目标陈述的目的在于确定学生身上将要发生的变化,以此来设计各种活动并使之指向既定的目标”[10]。
(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成果
传统教学设计的首要目的往往是怎样“漂亮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则主要体现于教学活动结束后的检测中,即“要么把评价看成教学过程的总结或结尾,要么看成是教学过程之外的测验或考试”[11],这种做法的弊端有两个,一是教学开始前,教师并不清楚目标达成意味着什么,也就不知道自己班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即评价的诊断作用没有发挥;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清楚自身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容易变成教师单方面的独白,来自学生的反馈被忽视,即评价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这种教学有利于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但却忽略了学生,这本身就违背了教学的本质,即为学生服务的本质。
而在逆向教学设计中,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目标达成的证据在教学活动设计前得以确定,目标就更明确,教师也就可以依此判断自己班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再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成为发现证据、接近目标的过程,教学的指向性更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可以根据所发现的证据判断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而检验自身的教学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三)目标、评价与教学的一致,是目标达成的根本保障
传统教学设计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学习目标的重要性被忽视,往往被敷衍了事,对教学和评价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评价则往往是教学活动后的练习安排,目标、教学与评价之间不一致,使得教学没有清晰的目标引导,容易成为教师的个人主观随意或盲目的牺牲品。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明确学习目标,因为学习目标是评价的依据,而教学活动则是用以形成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手段。教学与目标一致,体现为教学始终围绕目标展开、教学的过程即不断朝目标接近的过程。为此,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知道学生所应努力的方向及当前的学习状况。方向由目标所规定,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则需要教师借助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来获知。评价的设计至关重要,它不应是教学结束后的简单检测,而应在教学活动设计前就设计好,以便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形成“教学——评价——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环。
评价的设计,一般包括评价任务和评分规则,评价任务的设计依学习目标达成所需要的证据来定,评分规则则需参考相关标准,如课程标准。当评价嵌入教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学习目标就被证据所替代,发现所需证据,即对目标达成的评价。这样一来,目标、评价与教学之间的一致性就得以体现,为目标的达成提供根本保障。
三、一个应用逆向教学设计原理的教案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逆向教学设计的优势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呢?在这里,我们分享一个应用逆向教学设计原理开发出来的教案,教案的前三部分与逆向教学设计过程的三个阶段相对应,从中我们可以详细了解到逆向教学设计原理是如何应用到具体的单元教学设计中的。
这份逆向教学设计的教案模板具体呈现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为指向目标的达成,逆向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模板[12]
1.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再以教材和常规教学活动为准,而以目标为依据,根据目标达成所要求的学习证据,选择和改编学习素材和教学方法,重在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2.评价证据的设计,如表现性任务和表现准则,先于教学活动设计,一方面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前,清楚学生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进而使得教学更聚焦于目标,保证教学与目标的一致;另一方面则便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明确重难点,在内容之间做出取舍。
3.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中,目标、评价与教学一致,以目标为准,即:理解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明白数学是什么,知道怎样借助事物学习数学(如数轴、尺子等);学习不同的图形或图案,熟悉几何概念;掌握数字和结果计算的知识;复习数字,使用数轴来熟悉5的倍数。
四、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逆向教学设计所倡导的围绕学习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促进目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实施目标导向和评价驱动教学的教学设计理念非常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变革的迫切要求,同时它对我国一线教师实施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即“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课程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13]。具体来说,它为促进我国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转向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改革带来了以下三点启示:
(一)应有清晰可靠的学习目标,以课程标准为思考的起点
教学作为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关键,传统教学设计从教材出发(其整体思考路径见图2[14]),根据对教材的解读而设计教案,进而开展教学活动,重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
图2
可教材本身并非目标或标准,而只是用以达到目标或标准的教学素材,对同一个素材的解读是多样的,“既可以在某一时间里从不同侧面利用同样的素材(教材),也可以从多样的目标与课题出发使用素材(教材);既可以挖掘某一素材和教材所隐含的一切潜在力,也可以在某一教学中突出某一潜在力”[15],教学如果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判断,就会出现“教师人人即标准”的局面,导致教学的主观随意性。
而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6],它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17],有了课程标准后,理应通过“分解”课程标准得到教学目标,即以课程标准为思考的起点(整体思考路径见图3),根据标准中所要求的相应的学习结果制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解析教材、选择或改编方法,进而组织教学活动,把教材作为达到学习目标的素材之一,整体指向目标的达成。
图3
(二)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重视教师评价素养的提高
目标制定后,怎么知道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目标的距离?如何使教学与目标一致,以最大化实现目标?这是我们在思考教学的有效性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明确目标怎样算是达到了,即目标达成的证据。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先确定目标达成的证据,进而判断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目标的距离,再根据证据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这一方面是为提高教学的指向性,突出评价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对教师评价素养的要求,毕竟评价任务的设计和评分规则的制定对教师的专业判断要求很高,而目前很多教师这方面的素养还很欠缺,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进行一致性思考
传统教学设计偏重对教材的解读,但教材只是用以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预期学习结果的素材之一,并非目标本身,所以单是对教材的解读,教师就只知道要教什么,而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教,以及教得怎么样,教学容易迷失方向。有了课程标准后,教学设计应从课程标准出发,通过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得到学习目标,进而确定学习目标达到的证据,再根据发现证据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贯穿其中的是目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理念,这种一致性思考,能有力促进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教学的指向性也更明确。有了这种一致性思考,教师不但知道要教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教,以及教得怎么样,学习目标的达成得以最根本的保障。但这也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会分解课标、会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以及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些都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