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_国际竞争力论文

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_国际竞争力论文

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刻认识中央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集团决策的战略意义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是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分明确地强调了国民经济发展中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强调了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作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总体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任务,这一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深刻领会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战略决策的经济背景。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方面最关注的经济热点之一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从目前相关谈判的进展看,我国入世是大势所趋。加入了世贸组织,我国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承诺,如开放市场、关税减让、取消一些非关税壁垒等等,这就会非常大地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和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格局。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各行业发展的影响,有关部门做了许多研究和预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类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包括纺织、轻工、煤炭、建材等。其中服装、丝绸、羽绒制品、家用电器、一般机电产品、日用机械、皮革制品、鞋类、玩具等产品优势明显,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第二类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的行业,主要是冶金、化工、石化和机械行业。典型产品有钢材、成品油、合成材料、化肥、农药、农业机械、重大技术装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等,这类产品将受到国外中高档产品的进口冲击。第三类是基础薄弱、缺乏竞争能力的行业,最突出的是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我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达120多家,但年产万辆以上的只有12家,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都没有竟争力;我国轿车厂生产的二十几种车型基本是引进技术,所有轿车厂都不具备整车独立开发能力。这种状况将使我国汽车工业在入世后面临严峻考验。

这样的分析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不同行业的发展有利有弊,有挑战也有机遇。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挑战的行业,几乎都是我国近几年增长较快、今后若干年国内市场潜力较大、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行业;而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都是国内市场早已饱和,在国际市场已经占有较大份额且不断遭遇贸易摩擦的行业。一个国家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不断有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主导产业来带动,而我国目前的主导产业和今后潜在的主导产业几乎都在受到冲击的范围之内。这种局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国这些面临挑战的行业如果经受不住国际竞争,我们靠什么来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挑战的行业大都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一般都有很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技术素质要求,只有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只有大规模投入才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保持产品在技术上的竞争力。这两个方面只有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才能做到。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预计: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如果我们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能够承受住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就会为我国经济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有了最重要的保证。在这种大的形势下,中央提出加快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决策,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高度重视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中的特殊作用。

在“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重点要解决好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正如朱总理所讲的:“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表明,在以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为主要内涵的经济发展阶段,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财力投入也越来越大,这就出现了技术创新主体日趋集中于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趋势。目前,世界500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全球的比重接近70%,通用汽车一个公司每年的研究开发费用就达到80多亿美元,巴斯夫一个公司从事研究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超过1万人。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使得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策源地,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70%以上为500强大企业所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事实上的技术垄断使得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二战以后,随着产业集中化趋势的增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日益成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群,把产业结构一步步推向更高的层次;大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通过产业协作链条传递到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去,从而带动一大批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和管理素质的提高。大企业所进行的并购活动更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力量,近年来这种并购活动越来越频繁,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埃克森1997年以828亿美元收购美孚石油公司,使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2000年成为世界500强之首;GE公司每年都要从事上百宗收购、兼并、出售的资本运作,最近又以420亿美元收购了霍尼维尔公司,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竞争地位。这种并购活动既是跨国公司壮大自己、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校正着产业结构的扭曲。结构调整是需要主体的,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和效果主要取决于结构调整主体的能力和实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主体只能是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繁重,我们希望国内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能够在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基础,是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已完全超越了国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演化成为各国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地体现在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上。美国、日本和西欧几个经济大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是由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大公司为后盾的。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是我国社会制度的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国有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和支柱作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进而有为”,主要也将体现在国有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上。

二、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无论在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研究开发投入的能力、管理和营销水平等方面都不在一个层次上,既不够大、更不够强。我国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状况不适应形势要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起点不高,底子不厚,实力有限;历史遗留问题多,社会负担重,主业不突出;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技术积累不足;外部体制环境不顺,行政干预多,体制摩擦多;内部机制转变不到位,观念僵化,人不尽其力,等等。从这种现实情况出发,要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战略决策落实到位、取得成效,必须下大的决心,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制定配套的政策。

(一)以企业为发展的主体,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在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强调这个原则。我们现在有些担心的问题是,在中央提出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任务后,会不会又引发各级政府新一轮“拉郎配”、层层抓大、拼凑集团的浪潮。对这种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而且副作用很大的做法需要事先有所警惕。我国经济体制中各种关系尚没有理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完全不介入、不给予必要的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政府需要做的,是为大企业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帮助企业克服一些依靠自身难以解决的体制障碍,而不是代替企业决策、强迫企业执行政府的指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会逐步改善;随着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大,企业间联合重组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在这种形势下,强调以企业为发展主体是非常重要的。

以企业为发展的主体,首先要由企业自己明确一个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本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方案,制订措施逐项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这种方案的研究和制订属于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找到符合实际、可行的发展途径和办法,切不可想当然、拍脑袋。实施方案制订出来以后,可以请有关的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一起研究、论证,保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而后付诸实施。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主导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是企业明确发展战略目标最量要的基础。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立足于做优做强。

当前,我们必须把企业发展的目标紧紧锁定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要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进行坚决的重组或调整。我们的大企业一般都存在过于臃肿的问题,与主业无关的部分太多,母子公司链条拉得过长,还有不良的资产、富余的人员、办社会的负担。存在这类问题的企业要下大的决心推进内部的改革和重组,把与主业无关的部分剥离出去、把过长的管理链条截短,使能够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主业部分突出、精干,创造一切条件使其快速发展。剥离出来的非主业部分要采取多种措施让其自主走向市场,或逐步消化其负担,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一时不具备条件、消化不了的宁愿养起来,也不能拖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主业的发展。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每一个大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可能给予政策倾斜。在当前还要特别重视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体制上把企业中的“第一生产力”激活,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如果整体推动内部改革有困难,应该先从技术开发部门入手,先把科研开发人员的岗位搞活、分配搞活,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体制,加大对于企业核心技术开发有突出贡献、起关键作用的人才的激励力度,使科技人员的报酬逐步与市场价位靠近,使大企业的研究开发岗位能够稳住人才、吸引人才。技术开发部门是大企业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先从最关键的环节入手改革,对企业的发展会有带动作用,对企业整体的改革会有示范作用,是符合改革推进规律的。

(三)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机制转换。

这几年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实践表明,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改制上市,是国有大企业推进体制创新、促进机制转换的有效方式。上市企业要受到社会公众投资者的监督,企业的行为要受到证券管理部门的监管,企业经营业绩和重大信息要向公众披露,这种透明度产生的制衡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境外上市公司,重组方案要由境外投资银行按照国际资本市场的要求设计,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要由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一切都是国际惯例,来不得半点虚假:朱镕基总理多次强调,为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要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到境内外证券市场改制上市;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积极争取到境外上市。

对于我们相当一批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来说,通过改革转变经营机制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如何把企业内部改革推到位。具体地讲就是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的制度改革,目标是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国有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个新的题目,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提上改革的日程,问题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把这三项改革推进到位,这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隐患。应该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企业内部改革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社会保障系统在趋于完善,职工的观念和社会舆论有很大转变。我们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应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大内部改革的力度,力争尽早补上这一课。

(四)重视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监督。

大企业和小企业在管理上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小企业有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也许就够了;而大企业除了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者外,更要靠制度。一个大企业长期稳定的经营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套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之上,在这方面我们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同样存在很大差距。一般地讲,我们的大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是比较健全的,这对于一个生产主体来说非常重要,但对于一个在国内外复杂市场环境中经营的大公司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大企业是发展的决策主体,与战略研究和重大决策相关的制度建设就非常重要。大企业集团一般都有为数不少的控股、参股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集团公司作为出资人,要向子公司派出产权代表担任董事、监事或财务总监。对这些产权代表应该如何管理,怎样才能保证他们忠实地代表、维护集团公司的意志和权益,对这些人应如何考核、评价业绩,需要建立什么形式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等等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对于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来说,财务管理、财务监督特别需要引起重视。我国的一些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子公司多了、母子公司链条拉长了,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内部失控现象。母公司掌握不了子公司的财务状况、控制不住子公司的财务行为,结果一个子公司出现问题就把母公司拖到无休无止的债务、担保纠纷里,导致重大损失。这种情况不但出现在国有企业集团,集体、民营企业集团也有,说明这是我国企业集团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都是高度集中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母公司可以随时掌握、监控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动。这种管理、控制能力实际也是公司大型化、集团化和跨国经营的一个基本前提。我们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学习、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经验,从财务管理、财务监督入手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统一集团内部财务制度和财务软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管理和监控,加强集团内部的财务审计和对外担保管理,堵住有可能造成内部失控的管理漏洞。

(五)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阶段上,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没有完全理顺,企业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还需要政府帮助解决。这种情况决定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战略决策的工作中也负有重大责任,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有关的政府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上来,以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大局为重,全心全意全力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国有资产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授权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经营。这是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制的核心,也是确立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资产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各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有责任积极推进这项改革,通过授权经营,规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授权之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还要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者的选任、约束和激励制度。目前,政府对国有大企业派出的监事会已基本就位,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下一步还要积极探索符合国有大企业特点的企业经营者激励办法,使优秀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待遇也能与他们的贡献相一致。

在1998年国务院的机构改革中,政企分开实现了大的突破。国有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存在了,政企分开的体制基础初步形成。在这个基础上,“十五”期间我们还要继续理顺政企关系,重点是清理和减少行政性审批。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行政性审批仍然过多。这些审批掣肘了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腐败现象,出了问题也说不清责任。因此,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对现行的行政性审批项目进行彻底的清理,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和政企分开的要求规范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手段。对一些全面放开有风险、还看不太准的审批项目,能不能先从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开始,让这些优势企业先走一步。我们的方向应该是让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拥有和他们的国际竞争对手同样的发展条件和自主权。

目前,政府部门手中还有一些支持企业发展或帮助企业卸包袱的政策手段。为了加快我国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使其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集中的、配套的向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实施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尽快甩掉包袱,增强发展的活力和能力。在贯彻落实中央发展大企业和集团公司战略决策的工作中,希望我们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认清责任,努力工作,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标签:;  ;  ;  ;  

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