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度霸权的张力论文

美国制度霸权的张力论文

【政治学研究】

美国制度霸权的张力

苗 健

国防大学 军事文化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讨论美国霸权的衰落与新兴大国的崛起问题,考察美国在继续维护其霸权地位、应对外部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张力就成为了一个新课题。美国制度霸权的这种张力主要包括霸权国对规则体系的支配力、体系应对挑战的补偿力,以及输出预期效应的导向力。新兴国家寻求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应对制度霸权的张力时要做好长期而有效的针对性工作。

关键词: 霸权;制度霸权;公共产品;新兴国家;国际规则;国家实力

随着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很多学者就开始提出:国际政治权力的重心正在东移。然而多年以来的事实反复证明,每当这种论调被抬高之时,霸权国家总会以各种形式再次高调进入国际社会的视线以显示其存在。霸权国家的这种存在感和对全球的影响力似乎并没有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逐渐调整有丝毫弱化,相反,在各种挑战面前还表现出了极大的张力。那么,这种张力是否存在着一个限度?新兴国家有没有可能突破这个限度呢?

一、制度霸权:美国全球公共产品的逻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霸权国的霸权体系经历了一种从权势霸权向制度霸权发展的过程”[1]6,其从主要依靠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绝对实力来强行控制世界转变为主要依靠一系列互相关联、自我完善的霸权制度体系来主导世界。

在经济领域,二战期间世界经济重心就已经开始转向美国,然而美国并没有满足于经济总量的优势。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以美元计价的原油期货制度,再到诸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太经合组织(APEC)、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协定(TPP)等等,美国十分注重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在政治领域,美国长期把持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在不断向这些重要国际组织施压的同时,借国际社会之名不断干涉他国内政,推行自身的政治理念,维护由其主导的国际政治旧制序。在军事领域,尽管早已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仍然积极推进诸如北约(NATO)、欧安组织(OSCE)、美日、美韩等以军事同盟为基础的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尽管早已拥有世界最大的军备库,美国却积极利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对其他国家横加指责。在科技领域,美国借助绝对优势制定各类信息技术标准,综合运用知识产权、技术封锁、制裁禁运等手段强化各国对于美国的依赖。在文化领域,美国拥有着全球最大规模的传媒系统和先进的大众传播理念,通过新闻、影视节目、出版物等多种方式维持其在全球的话语权并输出其价值观。在全球治理领域,如全球发展、气候变化等方面,美国以先发优势为立足点,抢占道德高地,制约后发国家的发展。

美国花这么大功夫从以权势霸权为主向以制度霸权为主转型,主要动力在于:

第一,如果我们把以上这些组织、制度等都看作是美国向全球提供的公共产品,那么在初始阶段,美国既有的国家权力就是其背后的生产力。与之对应,美国的制度霸权战略则决定了这些公共产品背后的生产关系,这些公共产品创造的价值首先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公共产品一旦在地区或世界范围内得到采用,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有的参与国都成为了生产力的贡献者,在美国制度霸权的生产关系主导下,创造的价值虽然包含各参与国的国家利益,但更多的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于是各参与国最终被迫变相地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基于政策行为人理性决策的程度、科层制的程度、经济体制下专业分工程度,笔者将动员、强制、交换三种模式作一个简单区分。

第二,与分别维持各自独立领域中的权势霸权地位相比,依靠这些互相完善、自我维持的公共产品体系的力量来维持整体霸权地位的单位成本会低得多,因为后者几乎是一劳永逸的事。

第三,公共产品在全球得到推广应用以后,所有的参与国就等于为美国的霸权集体背书,将其以制度、协议、条约等方式固定下来,至少在形式上实现了“霸权合法化”。

这就是美国借助全球公共产品推行其制度霸权战略背后的逻辑。制度霸权起到了杠杆的作用,它把多个相关行为体与各种霸权要素拢合到霸权制度控制之下,让美国可以用更少的投入获取更大的支配力量。几十年下来,美国已经经营起一个地域互补、功能互补、领域互补、环环相扣的制度霸权网络体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所认为的,“国际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或帝国都在该体系内,尤其是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组织并维持一种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网络……在各自单方面努力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下,确立并实施了既左右它们自己,也控制该体系内相对比较弱小国家的行为的基本规则和权利”[2]30。换言之,霸权国建立霸权的手段或方式就是建立管理和控制国际事务、国际体系的各种国际机制,并胁诱其他国家参加,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霸权体系[3]40

二、对美国制度霸权张力的分析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学者们就对制度霸权进行了相关研究。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美国霸权的衰落与新兴国家的崛起问题,而中国似乎经常以“美国霸权的挑战者”的姿态在各种论调中被动出现。中国学界更是有一种声音,认为“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的综合国力赶上并超过了美国”[4]15。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并制裁中兴通讯与打压华为,这让人们不得不切身反思美国的霸权是否真的衰落了。考虑到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在亚太、中亚、中东等地区的各种回归强势的行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美国制度霸权在现阶段表现出来的十足的“张力”。

(一)美国制度霸权张力的内涵

物理学中的“张力”,是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5]1811。通俗地理解,张力就是物体受力变形时产生的回弹,以保持原状的力。张力在自然界中很常见,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也不乏与之类似的现象。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对其全球战略做出的针对性调整就是典型案例。据此,我们可以把行为体或系统依靠自身结构来“消解外部影响”“恢复功能”或“针对外部影响加以强化”的能力定义为行为体或系统结构的张力。

2.3 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状况 结束治疗后,整体比较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4.221,P=0.040)。显效率和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见表3。

美国通过一系列杠杆式的制度安排,在地区和全球实现了权力的分配、威望的塑造和权利的明确,让其政治霸权、经济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等各个霸权要素聚合成了一个自我维系的霸权体系。当美国在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领域的霸权受到挑战时,这个体系都会对对手产生强大的对抗力量以消解局部受到的影响,实现局部霸权的恢复,甚至有针对性地自我强化,从而使对手屈服于霸权,这就是制度霸权的张力。显然,正是由于这种张力的存在,制度霸权比单纯的权势霸权更加稳定和牢固。

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问,她分明亲眼看到钱包安全地回到了他手上。一会罗漠的短信回过来,收到了,照片保存得很好,谢谢你。

(二)美国制度霸权张力的构成要素

制度霸权的张力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合力,它主要可以解构为美国对规则体系的支配力、体系应对挑战的补偿力,以及输出预期效应的导向力。

1.美国对规则体系的支配力

脂肪含量,酸水解法;蛋白含量,参照GB 5009.5-2010;水分含量,参照GB 5009.3-2010;灰分,参照GB 5009.4-2010。

第一,“美国优先”规则体系的约束力。美国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指出:“结构……是指一系列约束条件。它起到一种选择器的作用……结构通过奖励某些行为,同时对某些行为进行惩罚来进行选择。”[6]98美国在建立和完善其制度霸权的过程中提供给全球的公共产品就是一系列作为约束条件的制度与规则。通过主导制定这些“美国优先”的制度与规则,美国实现了对于整个体系的控制。例如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制度,如果遵循相关的规则,国家的产品、服务与知识产权就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等多种权益。而如果不承认或违背相关规则,就只能意味着放弃巨大的市场。这种奖惩的对比,让诸多发展中国家只能在无所适从中默默选择接受美国主导制定的市场规则。最后,“尽管行为体和机构的目的和努力存在着差异,但结构却使其运作趋向产生同质的结果”[6]98-99。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也正是制度霸权消解外部影响的过程。一旦“社会化”完成,行为体对于霸权的挑战就不复存在了。

美国对于规则体系的支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018年3月26日,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原油期货终于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将有利于形成反映中国和亚太地区原油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体系,大幅提高我国的原油定价权比重,从而有利于我国的能源配置。同时,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宗商品交易,原油期货人民币计价也将大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信用。这种用货币带能源、用能源稳货币的战略,正是国家实力要素关联性建设的典范。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到,BOG经BOG压缩液化后,低温储罐压力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为了更好地测试BOG进储罐后对储罐压力的影响,本研究对BOG压缩液化进入储罐后储罐压力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为便于分析,作如下假设:

2.体系应对挑战的补偿力

根据霸权国家可能采取的全球政策倾向,制度霸权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类:进攻型制度霸权、均衡型制度霸权和防御型制度霸权。三者以霸权体系对于外部挑战的应对力度的相对高低为区分标准。在现实中,这三种类型往往会对应着霸权的上升期、维持期与衰落期。

制度霸权张力中的 “制度规则的约束力”告诉我们,国际规则首先是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各国行动的工具。工具无善恶,使用工具的行为体的主观意志才分善恶。这个工具虽然有霸权国家主导的背景存在,但是经过长期实践和参与国的深入斗争,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同时,各国在与霸权国斗争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积累下利用它来维护自身利益的有益经验。因此,这些制度规范,不仅可以让我们享受相应的权利,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还有可能让我们更好地团结其他国家,把规则的约束力作为我们与霸权斗争的工具。国际规则中弱势一方一旦团结起来,是有可能扭转与霸权一方的势力对比的。

这种“体系应对挑战的补偿力”印证了肯尼斯·华尔兹的另一个观点:“(结构)指代一种补偿机构,在输入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结果的一致性。”[6]98补偿力的存在是制度霸权张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维系霸权地位最有力的保障。

3.输出预期效应的导向力

通过对“体系应对挑战的补偿力”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制度霸权的绝大多数要素都环环相扣,形成了极大的张力。学习制度霸权的这种优长,有助于新兴国家优化内部结构,提高体系应对挑战的能力。

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看问题的角度,美国制度霸权下提供的全球和地区公共产品的输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兑现公共产品本身所许诺的各项权利,以及兑现这些权利后给霸权国带来的威望。这两个层面都会让霸权国以外的相关行为体对于未来产生较为明确的预期,并由此采取较为一致的行动。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制度霸权通过形成行为体的预期来影响着行为体的行为。

专用夹具的操作应简便,省力,安全可靠,排削应方便,必要时可设置排削结构。因为本专用夹具是铣多孔夹具,所以一般不需要排削装置,也能达到实用性能。

但是,内部接班模式选人的范围仍然较窄,尽管比自己人接班模式宽,但大大不如职业经理人模式。内部人的能力与职业经理人相比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拉帮结派,影响企业团结。

无论是自由派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还是国际政治经济学著名学者罗伯特·吉尔平都论述了霸权国家如何利用制度输出或者威望来营造这种预期并把这种预期变成现实。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假说中认为,“在传统道德伦理,尤其是规范,这些稳固的领域里,人们如果不想陷于被孤立的境地,就必须公开表达或采纳公共意见中的观点和行为态度。一方面是个体被孤立的恐惧及其具有被接受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公众态度成为一种判断权威,从而使个体产生了去适应已经确立的、普遍认可的观点和行为的需要,这种需要又保护已经存在的规则和‘价值天空’”[7]64。由此她认为,这种害怕被孤立的社会心理会让占支配地位的意见愈加得势,而反对意见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成为一种“沉默的螺旋”消失下去。制度霸权正是通过各种制度规范的推行并借助话语霸权的“煽风点火”,在国际社会营造出“沉默的螺旋”来放大自己的声音,消除反对的意见的。弱小的国家往往会由此产生一种误判:如果不加入某组织,就会被孤立在世界之外;即使加入,他们也只能按照强势一方的意见行事,否则一样也是被孤立。

尽管用“沉默的螺旋”来解释国家行为有“还原主义”的倾向,但既然是“预期”,就必然包含心理因素。制度霸权中“沉默的螺旋”让输出预期效应的导向力产生放大效应,反过来又强化了制度霸权的张力,因此不可否认地成为行为体决策前必然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美国制度霸权张力的形成与影响

在当前以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结构中,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权力势位差,是形成制度霸权张力三大构成要素的前提。而制度霸权的张力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正反馈机制,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首尾相连的三个环节:其一,美国在权势霸权时期形成的全球权力的高势位。其二,美国权力的高势位衍生出美国在国际制度规则把控方面的强势话语权;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和力量维系本国利益的高能力;他国对于美国的稳定预期。其三,美国权力的高势位得到维护(与其他国家的势位差得到保持)。

很显然,一旦三个环节循环起来,权力势位差和三大构成要素就产生了互为因果的正反馈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强化,链条很难被破坏。

正是有了这种张力,才让美国的霸权具备了长期的稳定性和自持力,能够在任何必要的时候做出反应来进行自我维护。近两年,无论是朝核危机、中美贸易战,还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等事件,都隐约可见美国制度霸权张力的存在。它一方面增加了国际斗争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要求新兴国家在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更加讲求策略性。

第二趟回来,秀容月明在灯下看书,越秀走过来,替他披上棉衣,说:“明天,我想把乔瞧姐请来吃顿饭,你看行不行?”

三、新兴国家的应对策略建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的霸权的确有衰落迹象,但是“美国霸权的衰落一方面是相对于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而言,具有相对性;另一方面则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具有局部性”[8]153,因此新兴国家必须要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不应盲目乐观,尤其是不可忽略制度霸权张力的存在。但是,承认制度霸权的张力,不等于就不能有所作为,通过解构制度霸权的张力,我们能更加明确应对霸权、实现大国崛起而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充分利用现有规则,在斗争中求团结

以均衡型制度霸权为例,如果霸权国家在某一领域(如经济)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霸权国家为了维护整体霸权地位则可能调动其他一个或多个领域的优势资源(如军事)进行反向力量补偿,用军事手段强迫对手在经济上让步。现实世界中,霸权国家往往根据实际政治需要,同时动用军事、政治、外交、话语权等力量来进行综合补偿。

(二)注重国家实力要素的关联性建设,强化应对能力

考虑到该设计主控制器性能要求不高,本次设计选用Arduino作为该装置的核心。Arduino是一款使用方便,操作灵活、易于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它包含以下两个主要的部分:硬件(各种型号的Arduino板)和软件(Arduino IDE),其中,硬件部分是主要用于连接各种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板,软件部分主要为用户提供在计算机中进行编写程序的开发环境[9-11]。本文通过IDE进行编程后,将源代码烧录到Arduino开发板,从而实现各种的传感器信息的读取和声光报警器、车窗升降器、GSM模块等执行机构的控制。Arduino实物图如图3所示。

注重国家实力要素的关联性建设,其一,要求国家在实力要素建设上做好长远性、整体性规划,在顶层设计阶段就要有战略眼光,或有所为有所不为,或明白轻重缓急。其二,重点突破国家实力要素的沟通环节建设,一方面,可以完善要素之间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建设成本,更重要的是,要素之间的联动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其三,强化领导层人员队伍建设,尤其是提高他们的跨领域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培养懂门道、擅谋略、敢决策的专业化领导层。其四,重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提供情报共享与决策支持等服务。

第二,进出规则体系的单边自由性。对于霸权国家来说,国际规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约束其他国家;另一方面,对霸权国家本身也是约束。而当某些国际规则演变为不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情况时,美国的应对手段不外乎两种:“双重标准”和“退群”。随着各国规则意识的强化,“双重标准”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退群”就成了美国常用的选择。近年来,美国以种种理由先后退出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及条约,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进两退)、巴黎气候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及《中程导弹条约》等等,意图摆脱不利于“美国优先”的国际规则约束。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退群”之后往往会伴随着相应的后续动作,不论是另起炉灶还是以再次加入为条件要求改变现行规则,都是在谋求对于国际规则支配力的最大化。

(三)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预期效应并树立较高的威望

在霸权国家已经拥有一定预期效应和威望的条件下,新兴大国要建立自己在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预期效应和威望是需要谋略与智慧的。

1.灵活采用双重制度标准,创造新的战略空间

美国在全球的制度霸权具有排他性,但是这并不排斥新兴大国可以首先在某些地区或领域采取双重制度标准,另起炉灶创造新的战略空间。美国进入又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案例。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并在2012年形成了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之相呼应,在经济领域,2009年11月美国宣布将加入TPP,其目的就是强化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与中国争夺东亚市场。同时,美国“并没有邀请东亚地区最大经济体之一的中国加入TPP,这说明了美国欲排除中国在东亚的势力,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整合东盟和APEC资源的东亚经济合作机制的目标”[9]3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国借助“一带一路”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带一路”和TPP可以看作是中美两国为争夺经济发展空间和政治影响空间而进行的大国博弈。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着TPP的挤压,直接对抗并非上策,此时避实击虚、另起炉灶,再建一套规则标准、提供全新的公共产品,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反而能够打开新的局面。美国既然从中亚、中东转向亚太,那我们就用“一带一路”走回中亚、中东,甚至走得更远。不得不说,特朗普上台后宣布美国退出TPP,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也在于其对中国的牵制和压缩效果不如预期。由此可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适当采用双重标准,将能获得新的战略空间。在空白的领域形成自己的预期效应并树立较高的威望相对会容易许多。

2.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要有长远眼光,勇于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平台主要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服务等其他先进的技术对不同级别的技术评估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进行评估和服务,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平台能够提供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的评估方案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环境评估管理的能力;而环境影响评价智慧监测平台不但能够为不同级别的环评构建审批信息,还能够实现全国各个级别的环境评估审批信息相互交流;环境影响评价互联网服务平台已经为环评事业大大降低了数据处理时间和经费支出,还推进了群众对环评的公信力度。

在人类进步与和平发展的事业上,不同大国产生的预期效应(或威望)之间并不是零和关系。同样,只要是最终有利于人类进步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不同大国提供的公共产品所产生的“输出预期效应的导向力”也一定是相向而不是相背的。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对外工作要“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10],这实际上指出了国家发展与人类事业具有统一性。民族复兴并不会挤占他国的生存空间,而是能够更好地服务全人类的未来。人类生活在命运共同体之中,勇于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就是服务于我们自己的战略目标。也只有这样,其他国家才能更加相信中国的诚意与承诺,对中国产生稳定的预期。

3.抓住战略机遇,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利用霸权国家的“退群”树立自己的威望

美国为了最大化自身对于国际规则体系的支配力,“退群”也是其选项之一。美国“退群”对于国际社会固然有负面影响,但对于我国来说未必不是机遇。中国已经在国际社会上多次扮演了稳定器的角色,不管霸权国家如何选择,只要一个国际规则体系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人类的福祉,中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选择,必将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追随。

在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相关人员首先要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根据国家的相关开采政策,结合水工环地质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并对水工环地质勘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保证勘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勘察工作的安全性。其次,要协调好项目中的各项工作,在各环节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围绕着项目的整体目标,对其进行细分,制定出相应的勘察计划。而要顺利地完成勘察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下,顺利实现项目勘察目标。最后,在水工环勘察工作中,要把握好工作中的重点,集中力量突破工作中的难点,一步步解决水工环地质勘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用科技带动国家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美国制度霸权的张力虽然在现阶段的作用仍然十分明显,但是也并非没有弱点。科学技术极有可能会成为首先突破美国制度霸权张力阈值的领域,原因有二: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单向上升的,它一旦被一个国家掌握到某一层次,就不会倒退。因此,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发展起来之后唯一一个不太容易受到国际规则约束和被“体系应对挑战的补偿力”所平衡降低的王牌要素。可以说,科技霸权一旦被动摇,将成为制度霸权链条中无法修复的环节。

当今时代发展迅速,学生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吸收层出不穷,所以个性更加鲜明,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也就有所差距,需要更多有效手段促进职业高中生的个人长远发展。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却有些不尽人意,职业高中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乏味,根本不符合现代学生的成长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和自主积极性,影响学习效率。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普及,会计专业更要与时俱进,将会计电算化等方式引进教学,进一步提高职业高中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会计教学效果。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全球“新殖民主义”的发展来看,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其不得不输出廉价原材料到发达国家再以高价买回加工后的产品。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维系这种财富积累模式,客观上讲,尽管有贸易霸权和金融霸权的因素,但背后大部分原因还是科学技术水平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代世界中科技霸权才是决定财富流向与流量的首要因素。

回顾过去,无论是我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逐渐提高至第二,还是军事力量逐年上升,都没有引起美国的过多反应。然而,中国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创新领域有大规模突破之势,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被提出后,美国则显得尤其担忧,并开始有所行动。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科技霸权”被触动后对于制度霸权的重大影响。不同领域之间的科学技术也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旦科学技术水平突破某一阈值,必将带动国家竞争力的整体跃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在重点领域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是打破制度霸权张力最为可行也是力度最大的手段。

四、结论

研究制度霸权的张力,并不是谋求以霸权取代霸权,而是寻求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正视制度霸权张力的存在,研究制度霸权张力的特性,有助于我们客观冷静地分析国际形势。我们既要拥有信心也要谨慎对待。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需要的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更多的实干与谋略。

参考文献:

[1] 秦亚青.权势霸权、制度霸权与美国的地位[J].现代国际关系,2004(3):6-8.

[2] 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武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 纪肖鹏,刘海军.美国制度霸权体系[J].科学决策,2001(5):40-41.

[4] 胡鞍钢,高宇宁,郑云峰,等.大国兴衰与中国机遇:国家综合国力评估[J].经济导刊,2017(3):15-27.

[5] 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6] 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潘亚玲.论美国制度霸权与规范霸权的护持战略[J].复旦学报,2016(6):153-156.

[9] 金灿荣,刘宣佑,黄达.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3(5):3-8.

[10]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1).

Tension of the U.S. institutional hegemony

MIAO Jian

Military Culture Institut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 worldwide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of the decline of the U.S. hegemony and the rise of emerging powers, it becomes a new topic to examine the tension that the U.S. exhibits in securing its supremacy against external challenges. This tens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hegemony is a resultant of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the dominating force on institutional systems, the compensating force of the systematic response and the output-oriented guiding force. If emerging powers seek a fair and reasonabl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long-term and targeted preparations are required to deal with the tens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hegemony.

Key words :hegemony; institutional hegemony; public goods; emerging powers; international rules; national strength

中图分类号: D871.2

文章编号: 1673-5420(2019)02-0060-10

收稿日期: 2019-01-25本刊网址: http:∥nysk.njupt.edu.cn

作者简介: 苗 健,讲师,研究方向:政治传播。

(责任编辑:范艳芹)

标签:;  ;  ;  ;  ;  ;  ;  

美国制度霸权的张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