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农业产业的企业化经营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理念论文,农业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就是现代化,反映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要求,只有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农业才能由粗放走向集约,由分散走向规模,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销售。在这一“走向”行程中,必然要有一种新型生产关系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企业化经营。
一、对农业产业化的再认识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农业产业化应当包含如下要素:一是应用科技;二是主要依托当地自然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和生成农业现代产业;三是生产过程实行专业化和集约化;四是生产的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至于生产环节采取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的方式,已超出生产力范围而是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不应包含在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内。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进程上看,这四个要素可看成农业产业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个阶段,其中每后一个阶段包容了前面的阶段。
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考虑以上种种要求和必备的要素,归纳起来,研究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就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我们通常将产业划分为农业产业、工业产业、服务业产业,即第一、二、三产业。产业后面加了“化”是指这门产业的成熟程度,主要是生产力发达程度。生产力发达当然要一个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在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更是如此。从这样的要求出发,我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是:以科技应用为特征、以集约生产为标志、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农业新型生产力体系。农业新型生产力体系要有新型生产关系与之配套,于是就有了企业式经营,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最终使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
2、农业产业化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变革方式,实质上是生产的专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是谈不上农业产业化与企业式经营的。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非农人口逐渐增加,由此引起农产品商品量需求的增加。商品量的多少决定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的程度。为了适应市场扩大的需求,农业生产必须采取专业化的方式。专业化促进规模经济越来越大,生产成本也就越来越小,从而使得那些非专业生产农户的生产变为不合算的行为。因此,产业化就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专业化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农业产业化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作为一种产业的农业,必须像其他产业一样,应用科技以提升其产品的附加值并能够取得规模效益,即使不能在生产的全过程上取得规模效益,至少也要在某些环节上取得规模效益,这样才能打破传统小农生产力的局限。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产业的农业,必须像其他产业一样获得一份平均利润,这样才能使农业投资具有微观经济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才能与其他产业的投资成比例地不断增长。
3、农业产业化的必备条件
考察以上关于农业产业化概念,可以确定农业产业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以应用现代科技为特征。包括现代农业机械、农畜产品种养殖技术、加工包装技术等。无科技即无产业可言。
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农产品只有依据市场需求的动向,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才能生存和发展。无市场亦无产业可言。
第三,农业产业化产业链中的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这里主要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必须形成一定程度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生产链条之间的凝聚力之所在,也是农民获得利润返还、提高比较效益的利益机制。无利益机制便无产业化的发展动力。
二、企业式经营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创新
农业产业化离不开企业化经营。从经济学角度看,两者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发展态势看,企业化经营使农业产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纯的家庭生产关系走向社会化生产关系,由农村走向城镇,由农业走向非农业,最终会形成对农业产业的辩证否定,使多数农民变成非农民。农业产业化是对农业发展的肯定;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对农业的辩证否定,企业化经营方式,使农业走向非农业,农村变成社区,农民变为市民。
所以,企业式经营不仅仅反映了农业产业化应具有的生产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农业发展趋势和裂变态势,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离开“农业”两字,在逻辑上并不能反映农业的发展方向究竟是什么,在认识上没有把握现代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操作中自然也就不能协调应用科技和体制创新的互动关系。而农业产业的企业化经营则展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体现了用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农业的科学发展观;企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关系推动着农村经济通过农业产业化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
1、企业式经营作为新的生产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化必然要求其经营方式的企业化。从美国乡村经济发展进程看,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由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转变为高度商业化的状态,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日益密切。一方面,农业所需要的生产用品,包括农机具、肥料、农药、种子和饲料等,日益依赖于农业用品工业供给另一方面,农民所生产的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必须经过加工、包装、贮藏和长远的运输等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一状况说明,农业生产力的自然发展,迫切需要有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来与之协调,所以,美国农业在产业化发展已趋成熟的20世纪50年代,才由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等提出了“农工综合体”这个概念。所谓“农工综合体”,它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的全部内容,其实质是对美国农业要建立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描述。现代农业已摆脱了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已成为一种“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全部内容。农业产业化发展到这一阶段,实际上已经企业化了。“农工综合体”,就是企业对农业的容纳,或者叫融合,正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联合或融合过程,是新型生产关系的成熟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越来越多样和具体的要求,如果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只是停留在松散的买卖关系上,无疑会增加交易费用,这就要求努力对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进行协调,而信息技术为这一协调过程的运作提供了保证。可见,所谓“农工综合体”,实质上农业企业化,是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而存在。
以推进企业式经营来推动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优化选择。从美国农业的发展进程看,是先自然生成农业产业化后形成企业式经营,即先有生产力的发展而后建立与该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我国来说,要想在短期内走完美国农业100年的发展之路,必须先建立企业式经营的生产关系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力系统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中期是人口向城镇聚集,工业高速扩张,产业升级换代明显的阶段,也是农民收入来源主体发生重大转移阶段。从美国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看,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快速裂变期,预示着农业和农村经济正面临着一个重大转折。我国农业发展实际上已进入一个机遇期,遵循规律,抓住机遇,发挥党的能动领导作用,我们就能迎来大发展。
2、企业化经营的定义
企业式经营使农业由个体走向社会,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农业产业化生产中,“龙头”企业一方面能使工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力相融合,另方面也起着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因此只有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
第二,以一大批农户组成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农业产业化生产必须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实行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才能为“龙头”企业提供大批量、高质量的农产品。
第三,形成农工商有机的产业链。即将农业生产部门、农产品加工部门和产品销售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由工商部门实行合理价收购,同时,也使农产品加工和经销部门有可靠的货源。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有企业经营方式来作为其生产关系的内涵,形成“农工综合体”,或称为“农业产业一体化”。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国际上把这一进程叫做“农业一体化”。它的微观载体在美国被称为“农工综合企业”。在中国,“农业企业式经营”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被割裂,农业再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被割裂,而“企业式经营”则意在把人为割裂了的产供销各环节重新连结起来,构成涵盖农业扩大再生产全过程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式经营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可表述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3、企业化经营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农业企业化经营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营体制。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相比,农业企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关系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
第一,促进产业一体化。农业企业式经营是从经营方式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商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的一体化经营。这样,既能把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小生产”和复杂纷繁的“大市场”、“大需求”联系起来,又能把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联结起来,从而带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等一系列变革,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再生产诸方面,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二,促进生产专业化。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农业发展战略时,曾针对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提出了由小农业(种植业)向大农业(农、林、牧、渔)的转变,并大力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实践证明,这次大调整的效果是好的,成功的。现在实施农业企业式经营,是要从大农业向强农业转变,逐步专业化,专业到一个产品(比如板栗)、一个要素(比如种子)上来。只有专业化,才能投入全部精力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使每一种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三,促进产品商品化。生产就是为了交换,只有在市场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然后又在市场上购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才叫产品商品化,如果生产的一半或大部仅供自己消费,则称不上产品商品化。农业企业式经营要求商品生产率在90%以上,这是产业化与非产业化的自给性、半自给性的基本区别。
第四,促进服务社会化。通过一体化组织或各种中介组织,利用有关科技机构,对共同体内各个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全面的服务,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比如在肉鸡综合体中,作为农场一方,主要的工作是提供劳动力、养鸡场房及其部分设备和用品,而农工综合体则向农场提供雏鸡、饲料和其他生产资料,并负责防疫、技术指导及肉鸡的加工和销售,大部分生产费用由综合体预付。这种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使整个农场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其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在我国,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龙头”企业应当从自身利益和长远目标出发,为农户提供从种苗、生产资料、信息、资金到科技、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系列化服务,从而促进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共同发展。
第五,实现管理经营企业化。企业化经营就是用管理工业企业的办法经营和管理农业,使各农户分散的生产及其产品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计划,把农亚生产当作农业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或“车间”来进行科学管理,这样,既能及时组织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又有在农产品适时收获后,分类筛选,妥善储存,精心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增值和销售,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第六,促成农业产业非农化。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了多数。农业企业式经营使多数农业人口要走上非农岗位,即所谓农业人口战略迁移。企业式经营使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逐步变成非农企业,成为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从而拉动了农业人口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