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贫困地区论文

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贫困地区论文

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企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乡镇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其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强烈的内在冲动与外在张力,迅速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崛起之势。目前,乡镇企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综合产业,而且还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一支最重要、最具有支撑力的方面军。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要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和小康,更应该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一、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点

乡镇企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规律,并受制约于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条件。历史的轨迹和现实的运作证明,乡镇企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与条件的依赖性极大,它的生存、发育、成长、壮大与一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为基点,才能做到扬长避短,以比较优势抓住增长与发展机遇。一般说来,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三个不利因素: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贫困地区一般远离大中城市,接受城市经济的幅射力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即使有资源优势也很难转化成产业优势与商品优势。二是经济环境的制约。贫困地区的经济大多尚处在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率低,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初加工和原材料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而且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三是社会环境的制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简陋,群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科技、教育、文化落后,各类人才匮乏。

当然,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也有四个有利条件:一是贫困地区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易于通过科技进步的催化,跳跃调整和升级。二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可在一定程度上用劳动积累来替代资本积累。因此,在乡镇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可以优先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还可以对外进行劳务输出和异地开发。三是只要引进资金和科学技术,对贫困地区荒山、荒地、荒滩、荒坡、荒沟、荒水进行综合治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国家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因此,可以用好、用足这些政策措施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各类乡镇企业适宜生长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条件不尽相同,同类乡镇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对社会经济环境与条件的要求也有所差异。所以,贫困地区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素质、资金和技术密集程度等生产力要素的要求不同。贫困地区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微观情况来进行选择,以使当时当地的生产力要素在不同的生长点上得到优化配置与组合,使之与各类乡镇企业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相适应。

——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适宜采用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同。有些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特征适宜区位集中,从而有助于使各生产工序紧密衔接,并可以充分利用某些公用基础设施,以降低其生产中的固定成本,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有些乡镇企业或产品则适宜分散,由各家各户去加工。有些乡镇企业可以实行计件制,有些乡镇企业则只能搞定额承包。少数地方可用集体积累或集资款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而多数地方则适宜大力发展户办、联户办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初期,管理方式比较简单、粗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乡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成为当务之急。这都要权衡利弊,视其具体情况来抉择。

——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社会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乡镇企业对能源、交通、通讯以及其它社会服务设施的依赖程度较大,因而发展这些乡镇企业必须基础设施配套先行;而有些乡镇企业对某些基础设施的依赖度较低,因而发展这些乡镇企业可以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一般说来,在乡镇企业发展的高阶段,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度高;在其发展的低阶段,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要低一些。

——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市场环境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不同。有的乡镇企业产品单一,生产工艺复杂,难以在短期内进行调整,因而需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环境;而有的乡镇企业加工工艺简单,可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或者可以经过不同的品种组合生产出系列产品,容易适应市场需要的变化。那些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加工出口型乡镇企业,对市场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而一些原料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内”或“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乡镇企业,其市场风险相对要小。因此,对贫困地区来说,应首先考虑发展后一类乡镇企业。

——国家对不同类型乡镇企业的政策有所区别。如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产品都实行了有重点的扶持与适度倾斜的经济政策。贫困地区在选择乡镇企业发展的突破口时,应根据国家对经济结构调整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信贷、价格、税收等优惠政策或调控取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来研究制定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阶段性实施策略。

二、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受社会经济环境与条件以及某些主观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只有认真审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盲目追求大项目,好大喜功。

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决策者们的一个通病,就是求富心切而超越社会经济环境与条件,总想“一口吃成胖子”,一夜成为百万富翁。于是,他们在项目投向上饥不择食,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部分领导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和成绩,竟鼓吹“想到就能干到”的神话。处处高喊解放思想,闭口不讲实事求实,什么经济规律、本地资源环境、财力、物力等统统抛在一边。本来,兴办乡镇企业需要有明确而合乎实际的工作路数,可目前一些地方的决策者们整天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谈招商引资,眼睛就盯着发达地区、沿海与境外;一讲上项目就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很少去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可能,因而成功者绝少。事实上,贫困地区有着独特的农副产品和其它一些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应该围绕这些优势做文章,兴办一批资源转化型的加工企业,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把农副产品及其延伸加工制品推上国内外大市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但是,有的领导总是身在宝山不识宝,土的不想搞,洋的又搞不起来;小的看不上眼,大的又没有实力上,到头来势必一事无成。

(二)片面追求与外商的形式合作,贪洋求外。

兴办涉外型乡镇企业无疑是提高贫困地区乡镇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企业整体素质的一条捷径。但是,实践中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一是不进行认真对外商进行资信调查就盲目决策,听信某些“经纪人”和“中间商”的传言;生怕对方不合作,生意谈不成。草率决策的结果是受骗上当。二是不考虑国人的技术素质,不是无法操作,就是生产不出合格产品。人家技术人员来了就可出一批合格产品,可人家一走,照样是出废品,原因很简单——企业管理和职工整体素质跟不上。三是不全面进行市场调研或只听合作人的一面之词,或只注意合作时的市场情况,不进行中长期市场预测,项目投产后,市场就开始疲软。实际上,往往是外商已预测到该产品的生命力已不强,急于“脱壳”,更新设备;而我们则急于引进,此蚀本生意正中外商下怀。四是搞假合资,假合作,图虚名,不求实。外商只是出个名,资金全部或大部是国内贷款,利益却要占相当一部分。

(三)村村点火,到处冒烟,一哄而上。

在一个县或一个乡内,搞村村点火,到处冒烟,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分散,这早已被实践证明是不利于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举措。可是,近来此种现象又有所抬头,而且越来越严重,在很多乡镇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很多地方对乡镇企业的调控减弱,放任自流:一是由于资金不落实,实际缺口很大,造成重复建设,半拉子工程随处可见,欲速不达。二是不考虑有无市场,有无效益,重复布点,力量分散,结果谁也吃不饱,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三是一些领导强调要上大项目,强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项目,却又顾头不顾尾。结果,由于生产要素不配套,企业或缺少流动资金而无法正常开工,或勉强开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或开开停停无法维持正常生产和运行,甚至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企业开始亏损之时。四是乡镇企业资金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生产困难重重,经营难以为继,包括经济效益一直较好的乡镇企业也受此波及,产品销量和贷款回收率下降;效益一般或差的乡镇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开工不足或被迫停产。因资金紧张,有的好产品不能批量生产,有的好技改项目不能按期完工和实施。

(四)经营管理与技术方面的人才匮乏。

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大多来源于当地能工巧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素质低,管理水平差。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小打小闹时还能勉强凑合,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力不从心,经常顾此失彼,与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上规模的发展极不相适应。有的乡镇企业虽也千方百计引进人才,但由于使用不当,加上生产和生活条件有限,出现了人才引不进、用不上、留不住的问题。

(五)缺乏长期发展的后劲。

有的乡镇企业由于不重视市场信息吞吐与分析,视野狭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盲目追求速度,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效益低下。有的乡镇企业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不注重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缺乏科学决策,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有的乡镇企业产品单一加之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落后,市场风险性很大,一遇风吹草动,就站不稳,立不住,更不用说抗风浪、上水平了。

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深层原因在于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农化,即农业比重大。摆脱贫困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从根本上讲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这一点上,认识是较为统一和清晰的。但是,在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操作上则有不同的理念。其中,较为普遍的是仍然鼓励“遍地开花”,利用资本投入总量的扩张和推动,试图使贫困地区乡镇企业有一个大发展。这种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顾市场环境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的约束,硬性发展乡镇企业的做法并不可取。首先,利用资本投入总量的扩张和推动来发展乡镇企业恰是贫困地区的短处与“硬伤”。因为,贫困地区本来就缺乏资金。其次,这种方式没有摆脱“动员型经济”的传统发展思想的束缚。这实际上等于在新的形势下用旧的手段来发展乡镇企业。再次,目前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做法,是就乡镇企业来发展乡镇企业,而没有超越这种模式,从宏观软硬环境的完善上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最后,贫困地区乡镇企业仍停留在模仿竞争阶段,只要邻里、邻村一个项目取得了发展,马上就会冒出相同或相类似的一大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只管要投资,上项目,而完全不考虑自身的条件与所模仿企业有什么不同,也不从长远的发展考虑眼前的企业是否符合区域产业政策的需要等。这样,往往造成区域产业的同构性,使得宝贵的资金在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的不稳定配置中,白白地流失和浪费。从而,使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势必陷入这样一种循环发展的误区:项目和生产的选择依靠模仿,模仿的结果是产业同构性,从而导致行业进入过量和激烈的竞争,过度竞争又使得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市场与环境更不稳定,以致陷入下一轮的更加不良循环之中。

三、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落后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从总体思路上说,应立足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科技为依托,以名、优、特、新为拳头,珍惜大好机遇,加快改革步伐,外引内联,多轮驱动,多轨运行,走速度效益型发展路子,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一)发挥本地优势,抓住投资机遇。

随着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总体推进,贫困落后地区继沿海之后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而这些地区有丰富而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及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从而将会对国内外资金产生一种很强的吸引力。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对落后地区的发展非常重视,印发了《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1992年拿出20亿元,并决定从1993年起到2000年,每年再单独安排50亿元乡镇企业贷款,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1994年又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部门的投资渠道也不断增多:农行的专项款有“星火计划”、“科技开发”等,财政有扶持基金,科委系统有科技基金。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应抓住这些机遇,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地理位置、交通、资源、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社会经济环境与条件,因地、因时制宜,坚持围绕市场选项目,围绕资源选项目,围绕区域比较优势选项目。从时间上讲,要选择见效快,收效好,发展稳定的短期项目,适度发展中长期项目,形成一个长、中、短期相结合的结构体系。从规模上讲,在初期,不怕小,不求大而全,然后逐步向规模经营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从区域层次上讲,山区以发展林业、水果、农副土特产品加工、采矿等为主;平原为零配件加工、交通、建材、精工细作、第三产业为主。同时,要对资源进行多层次的立体开发与综合利用,搞本地区范围有特色的品种,出拳头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还要注意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资源的浪费性和破坏性开采,防止环境污染和污染性产业向农村转移。

(二)贫困地区要重点加快软硬环境建设。

“家有梧桐树,引来凤凰栖”。要“引凤”必须先“筑巢”。要吸引国内外客商到贫困落后地区投资办厂,必须致力于软硬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创业者进来安心,投资放心。从硬环境来说,就是要率先搞好贫困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软环境来说,一要建立以信息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帮助乡镇企业盯着市场搞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政府要根据现有基础和手段,按时制定和发布产业、行业指导性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度生产要素,以体现政府的产业导向,实现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二是政府要积极帮助乡镇企业引进和融通资金,搞好横向经济联合,疏通和理顺乡镇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关系,解决乡镇企业正常生产所需要的流动资金。三是继续坚持对乡镇企业的奖励和扶持措施,并进一步在税收、信贷、外贸出口、土地征用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四是要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搞好产销衔接和产加衔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基地,促进农副产品在区域内的多次增值,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经济效益。总之,要通过扎实的工作,逐步把着力点夯实,努力创造一个宽松、良好、和谐的内部环境,为乡镇企业的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业并举,多头并进。

针对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不论哪一种所有制形式,哪一种经营方式,只要能够促进生产力更快地发展,能够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当地经济实力,都应给予大力支持。要鼓励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私营办、联营办、外资办、股份合作办等多个“轮子”一齐转,不限比例重发展,不限速度重效益,不追求形式重实质,不片面讲究“洋”、“大”、“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在起步阶段可以“先发展,后规范”,哪个“轮子”转得快就放开让它快转,兴办更多的乡镇企业。要稳定政策,创造环境。不仅要从宏观上继续创造外部大环境,而且,各县、乡还要努力创造小环境,争取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多开绿灯,少开红灯;多一点支持,少一点关卡。要放开手脚,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在产业发展领域上,只要有市场需求,产品有销路,保证质量,有效益,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遵纪守法,就应该是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要转变观念,摆脱“左”的束缚,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放手发展个体、私营、联户办乡镇企业,对各种非公有制性质的乡镇企业,要从政策、法规上给予保护和支持。

(四)以“公司+企业”的模式促进乡镇企业的联合。

实行多种形式的城乡、内外联合,以城带乡、以大带小、以川促山、山川共济。这是加快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乡镇企业之间具体的联合形式可以采取“公司+企业”的方式,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把小企业通过组建集团公司的形式,或与集团公司发生产、供、销联系的形式,形成外部规模经营格局,避免和克服乡镇企业“船小经不起风浪”的弱点。乡镇企业通过“公司+企业”的联合方式,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人才、资金和科学管理方式,使其同贫困地区的资源、能源、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振兴。在联合中,贫困地区要敢于让利、让权,促进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五)因势利导搞好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加快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改变过去层层下指标,单纯抓数量,“撒胡椒面,遍地开花”的旧套路。要从当地资源、人才、资金、技术、能源、交通、市场等综合发展条件的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聚集。在小城镇工业区内兴办乡镇企业,要在用地、工商、财政、信贷、税收、能源、运输等方面实行优惠,以对乡镇企业形成吸力场。实践证明,集中连片建设乡镇工业开发小区是促进贫困地区乡镇企业上档次和上水平的有力杠杆,也是实现农村区域工业化、集镇化的积极探索和有效途径。它对于加快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防止重复建设,节约投资;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发挥规模效益;有利于加强行业管理,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一步理顺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

实践现状和理论分析都一再表明,贫困地区的乡镇集体企业只有解决了产权问题,才能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因此,制度创新对于任重道远的乡镇集体企业来说,已是刻不容缓。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围绕理顺产权关系,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使错位的权义体系逐步复位,使乡镇企业真正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利益主体,促使其在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现高效率发展。近年来,股份合作制在乡镇企业中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仅仅把实行股份合作制视为解决资本短缺的一种经营方式的选择是很不够的。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通过股份合作制从根本上理顺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解决由政企合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矛盾,使乡镇企业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有机统一的微观机制。通过制度改革创新的乡镇集体企业,在企业法人产权制度方面至少应当实现以下目标:

——任何乡镇行政机构、农村区社组织、村组集体和作为自然人的个人,都不得在实物形态上占有、拥有乡镇企业的资产。

——乡镇集体企业财产全部以价值形态量化到作为所有者的法人或自然人名下,而不是量化给行政机构、乡村区社组织,以及既不具备自然人资格也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村组集体”或“家庭”。

——价值形态上的乡镇集体企业资产终极所有权与实物形态上的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作为价值形态上的企业资产终极所有权人的法人与自然人,都以平等的资格依法享有资产受益权和选择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而乡镇集体企业则依法享有对企业实物资产的占有、使用、处分和初始收益分配权,并以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承担生产经营责任。

——建立健全制衡和约束机制,在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通过乡镇集体企业的决策机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责权明确、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依法用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

(七)尊重和用好人才,促进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

市场的竞争,是“产品——质量——技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保证。贫困地区乡镇企业要再上新台阶,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尤为紧迫,必须狠下功夫。不仅要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关心人才。既要千方百计地引进人才,又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人才;既要引得进,用得上,还要留得住人才。要通过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努力为人才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解决好后顾之忧;对人才要委以重任,为其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才能的大舞台。

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至关重要。为此,要坚持科技进步的市场导向,培育和完善科技市场。发展科技市场和信息市场对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非常必要的。它的基本任务是: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承包和技术出口等。为了迅速而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逐步形成覆盖广大农村和城市的技术交易网络和服务体系。要坚持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同时并举的原则。贫困地区乡镇企业要特别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发展创新,做到“一学、二用、三改、四创”。条件较差的乡镇企业在科技进步中要量力而行,勿贪大求全。要大力增加对科技的投入。时下,我国对科技的投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0.7%的比重, 既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水平,又与新兴工业国家1.5%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至于国家对乡镇企业科技的投入那更是少而又少。乡镇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要形成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多方并举的格局。国家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和条例;鼓励科技成果在乡镇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保护好知识产权,重点扶植一些高科技项目投向乡镇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对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以及开展优势互补技术的联合,等等。

(八)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是当务之急。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当前应主要着眼于四个方面。即科学管理上水平;技术革新上水平;职工素质上水平;质量管理上水平。实践证明,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不少乡镇企业都普遍存在着重投资、轻管理的倾向,对此必须尽快加以扭转。“换了观念,才能发展;变了思路,才有出路”。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乡镇企业的干部和职工进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形成层层重视管理,人人参与管理的氛围。通过强化经营管理为手段,推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在高层面上进一步发展,开创新的辉煌。

标签:;  ;  ;  ;  ;  

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