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起点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起点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学说的科学起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说论文,本质论文,起点论文,科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指出: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来自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学说的经典阐述。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一般特征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尤其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上的曲解和实践上的失误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基于不同的基础,历史上曾出现过种种说法,但唯有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最准确、最深刻、最严谨,因为这一论述具有科学的起点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客观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构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社会总是有它的基本结构,即由基本要素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社会,而社会的性质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构成,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并制约着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力,才产生什么性质的经济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显然,整个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

这条基本原理的重大意义在于,认识社会的本质必须把分析生产方式作为历史和逻辑的起点,要全面论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把生产力的性质和作用作为社会本质的关键条件来认识。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就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哲学基础来说,这个论述的科学性和现实性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二个基本方面。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并历经波折而保持强大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它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和机制。但过去我们却偏重从生产关系方面认识社会主义,热心以生产关系的形式变化来发展社会主义,忽视了生产力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我们曾强调社会主义的“一大二公三纯”,把社会主义本质归结为一种伦理道德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脱离现实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小平同志的贡献就在于他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使社会主义从空中楼阁回到现实中来,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最基本问题。

第二,本质和制度是社会主义属性的二个不同层次。社会主义本质特点和社会主义制度特征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体现本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结构特征,即社会主义制度特征。回顾历史,不难看到我们过去一直注重从制度上谈论社会主义,比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而对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重视不够,对社会主义必然会创造出超过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强调不足。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偏颇,更主要是带来了实践上的指导失误。

第三,性质不同的生产方式规定了二种社会发展结局。在社会主义以前的阶级社会里,生产方式的矛盾是对抗性的,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形式变化,只能使分散的个体手工劳动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只能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推进到以社会协作生产和交换劳动产品为特征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解决不了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方式的矛盾斗争才具有非对抗性。广大劳动人民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宰,国家、集体、个人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对立。这种性质的生产方式,才能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通道,才能最终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历史坐标:资本主义经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阶段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具有客观必然的性质。它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也不是外在政治势力强加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必须把社会主义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尤其是同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比较中去考察。

第一,对资本主义的保留、批判和改造决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合理、进步、优越。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确立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从而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方法。他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少数人剥削多数人和贫富两极分化。很明显,这种本质的社会在历史和现实中已经从根本上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不排除特定时期和条件下的发展),如果不用新的更进步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它,人类已获得的文明成果就可能丧失,生产力的发展就可能延缓。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以其解放和发展被资本主义束缚的生产力而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权力。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如果不具备这种本质就不会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确立和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积极扬弃。资本主义在它的几百年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物质财富,完善了系统化的生产力布局,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和市场机制等。这些应该看作是全人类的文明进步成果,理所当然地在公有制确立后被保护下来,经过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高类型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如果仅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接续关系,极易混淆两种社会制度的区别。因为不仅资本主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新兴生产关系也同样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功能。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包括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经济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否定基础上。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以牺牲大多数劳动人民利益为前提,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以消灭剥削制度,人人平等,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为条件的。因此,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不单是谈到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内容,这自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

第二,对共产主义的比较、存异和过渡决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成熟过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不成熟的共产主义。与未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比较,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质的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具有共同点。这说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而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阶段。这两个阶段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由此导致其他方面的完善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可见,要向共产主义过渡,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由此可见,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在社会主义阶段专心致志地发展生产力,壮大经济。社会主义不具备这样的本质,向共产主义过渡就是一句空话。

三、国情特征:国际国内严峻的环境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显著特征。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物质基础,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所担负的历史任务上。

第一,薄弱的基础和沉重的负担要求社会主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总量。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虽然经过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均取得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由于底子薄、人口多,和当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由于我国人口素质较低,加之受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的影响,绝不是短时期能够消除的。显然,贫穷的社会主义绝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落后的国情是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从国情出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第二,需求的增长和能力的不足要求社会主义尽快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中国建立后,经过过渡时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要由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我们的根本任务转向发展经济和文化。遗憾的是,这种认识的转变,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人为的曲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从社会主义本质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小平同志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出发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地解决了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工作中心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问题。

第三,尖锐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要求社会主义迅速增强综合国力。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制约,社会主义不可能在全世界同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必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关键要在经济和科技实力上远远地超过资本主义。

苏东剧变之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社会主义的前途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种客观形势要求我们沉着应付、冷静观察,潜下心来搞好国内的经济建设。只有把生产力搞上去,才能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为社会主义的振兴奠定坚实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基础。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周边国家不同程度地有了较快发展,其中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某些经济指标。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要求我们只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自己,否则就要落后。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除了从根本上看能否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条件外,现实中作为社会上的人民群众(国内外亦然)都不是从原则和理论上来评价社会主义,而是从经济发展的比较中和切身得到的实惠中去接受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越充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完成的越出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就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不是危言耸听,社会主义制度如果长期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那自然会威胁到自己的存在。

四、人民利益:发展经济的手段和共同富裕的目的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和奋斗目标,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价值基础,而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远大目标,即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人民最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伟大的价值。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重要方面是忠实地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一切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本质最深厚的价值基础,是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鲜明特点。

中国要彻底摆脱贫穷落后,赶上和超过世界上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必须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这完全符合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改善人民生活,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的生活富裕问题。所以,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这样,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也不会发生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的富裕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以多数人的不富裕为前提。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了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显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之一。

第二,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用社会主义发展目的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任何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都是由社会发展目的和实际完成手段有机构成的。社会主义就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社会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都曾从社会制度上论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同时他们也高度重视从社会发展目的,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尽快富裕上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他们曾指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有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邓小平同志也多次从发展目的上论述社会主义本质,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实现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有着重大意义。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从和服务于目的。目的是本质的、深刻的、固有的、稳定的和必然的,而手段是灵活的、多样的、具体的。手段的正确与否,要由能否有助于目的实现来检验。判断社会制度的性质,不是依据手段而是依据目的,手段可以构成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共同基础,而目的却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本质性标准。过去我们习惯于把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手段当成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抵制,今天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换脑筋。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论述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将市场经济体制从资本主义属性的阴影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加科学地区分了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思想方法,即要从目的上而不是从手段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第三,全面发展的新人类是社会主义最完美的价值。社会主义的价值,从最高层次上说,就是发展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目的,可以具体化为两大目标:一是生产力目标,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通过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吸取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来逐步实现这个目标;二是价值目标,即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人类最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为人类全面发展创造基本条件。

就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实现手段来说,就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来说,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过来,发展生产力也可以成为手段。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进一步为彻底消灭各种剥削行为,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在这里,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又成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因此,社会主义只能在现有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从而向共产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过渡。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和价值目标来论述社会主义本质,从而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财富的保障和社会制度的条件。这是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学说划时代的里程碑。

标签:;  ;  ;  ;  ;  ;  ;  ;  ;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起点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