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论文_刘雪原

新中国成立论文_刘雪原

从1949年至今,新中国一路上披荆斩棘、风雨兼程,走过了7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70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改变了过去封闭落后的局面,走向开放繁荣的新局面;告别了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迎来了全面小康的新时代;摒弃了过去积贫积弱的苦痛,中华民族走开始走向繁荣富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史诗般的历程,凝结着我们党坚持不懈地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对于我们是一座思想宝库,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一个事关党的前途、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从早期的毛泽东同志到今天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都是坚持以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而这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正确导向。新中国7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因马克思主义改变了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命运,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重大成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三次伟大的飞跃: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前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所处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因此,为我们应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当代中国存在的问题,并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列和中国进步潮头,党和人们的开拓奋进才会始终有光辉旗帜的引领,真理的光芒才能转化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

二、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在中共八大之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再加上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现成经验,错误地以阶级斗争取代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1957年后发生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1966年,又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全局性的错误,导致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社会秩序受到巨大破坏,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教训极其深刻。

因此,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标志的重要一点,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初,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伊始,邓小平同志就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强调,他说:“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专心致志地、始终如一地干下去”,“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要“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党的十三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写进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更是旗帜鲜明地说道:“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以来直到党的十九大修订完善党章的时候,都毫不含糊地表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也是动摇不得也动摇不了的根本命题。

新中国7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发展生产力,正确地领导经济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心任务。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只能在党的领导下,主要依靠国家法律来进行,而不能把这种斗争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更不能将此引申为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搞全面夺权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只能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做出了全新的判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征程的伟大实践中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若想解决新矛盾,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紧扣新矛盾、瞄准新目标、踏上新征程、无愧新时代,这条路注定不轻松。但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新年贺词。]

纵观中国共产党九十八年的光辉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5年,党的七大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载入党章。中国共产党初心是为了人民,力量来源于人民。回顾中国共产党98年的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近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都是为了实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

新中国7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新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保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是新时期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四、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更艰辛的劳动和付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所以,十九大报告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作了特别具体的、特别权威的表述,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新时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是为了顺应新时代对党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承担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为此,十九大报告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五个方面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出了具体部署。

第一,是党的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有着崇高政治理想、鲜明政治立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推进中国历史变革的政治进程中应运而生,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政治追求中发展壮大,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

第二,是党的思想建设。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固本培元工程,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基本要求。进入新时代,面对“四个伟大”的新征程,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任务,深入探讨思想理论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内在关联,认真思考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党的各项建设的重要性比任何时期都显得更为突出。

第三,党的组织建设。政党的力量在于组织,组织建设的强弱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动的协同性和一致性。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靠的就是党的组织这个坚强有力的本体,靠的就是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凝聚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一起在党的旗帜下前进。

第四,是党的作风建设。只有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继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新鲜血液和蓬勃生机,才能凭借团结统一的民众力量实现自我革新和自我超越,从而再续辉煌、再创佳绩,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五,是党的纪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党的十九大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突出了纪律建设这一治本之策。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党的纪律。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准确把握纪律建设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以纪律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回首新中国70年,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到掌握全国政权,从执政中国到领航复兴,绝不是偶然,而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展望未来,而今迈步从头越。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必将以更加强大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立时代发展潮头、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论文作者:刘雪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新中国成立论文_刘雪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