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我国生态建设中,水土保持一直都是重点关注的一环。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工程量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大范围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导致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功能,保证水电工程可以正常运行。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要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从而保障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稳定性、效益性。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1.1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系统中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不仅是与自然因素相关,而且更与人类的活动以及不良行为有直接联系,在具体生态修复过程中,人们也会积极主动的组织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所以说在生态修复中人类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必须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并且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首先就需要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及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人类行为中的不良举动。其次,还需要不断调动人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在实际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时,在人们日渐接受新理念并且不断探索创新并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帮助人们从思想到行为上有效融入水土保持工作,尽可能降低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威胁。
1.2提高植被覆盖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之后,当地的植被覆盖率不断提升,而且大多数城市的植被覆盖率都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提升了三至五层不等,这可以说是一项重大突破。当然植被覆盖率提升不仅对环境起到美化作用,还对水土流失起到了一个防治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农业产业的消极影响,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有一点,植被覆盖率的提升能够降低生态系统存在的压力,使其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从根本上优化生态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1.3取得了明显的保土减沙效益
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后期,相关人士将几十年以来水土流失情况的数据调集出来做了一个对比,通过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实施修复之后比未实施之前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并且起到了很好的保土减沙作用,很好的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使得防护区内作物产量有所增加。
2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
2.1修复难
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中,由于会对自然体系造成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可能会破坏大量植被,再加上工程区域植被恢复速度缓慢,新移栽植被难以起到固土固水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会直接导致建设区土壤含水量变化。如在水电工程运行中,截流作用会增加大坝上游土壤含水量,从而对原有山地土壤水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再加上原有的植被生存环境变化,不适应流动的水土系统,提高了病虫害发生率。而下游也会因为大坝截流作用,降低了土壤中的含水率,导致生态被破坏。
2.2灾害种类多
由于我国自然水域分布较广,地址水环境复杂,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要贯彻因地制宜的思想,采用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由于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的破坏,水环境以及水电工程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因此水土流失造成的灾害种类也非常多。
2.3影响范围广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多数都要就地取材,因此工程建设中土方活动范围较大,大量开挖土方和污泥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稳定性。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毕后,对土壤、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无法第一时间修复,导致当地自然条件逐渐恶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大面积开挖造成周围土壤松散,土壤保水性进一步降低,造成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3生态修复在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3.1污染源治理
河流水质改善的核心是污染源治理,治理污染源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按源头控制,点、面源污染治理,人工湿地净化的方法,最终实现河道水质的净化。
实现源头管控首先应严格控制用水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其次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制定各行业用水定额,压缩单位产品用水量;最后应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并应实现工业废水清污分流。
面源污染主要指农田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是农业结构调整,农田养分投加减量化,主要手段为在研究不同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作物和不同生长期的养分需求与土壤肥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养分投入分配比例,优化并减少不同肥料品种的投入量。同时可辅以生态湿地建设截留面源污染并使之资源化,减少面源污染入河量。
污水处理厂水质达标排放后仍不能满足河道生态用水质量要求,农村面源污染处理后仍有部分污染物排入河道,河道水质达标必须设置人工功能湿地进行净化。通过人工湿地建设最终实现入河水质改善并达标。
3.2兼顾生态保护的水库调度方法
现行的水库调度方式基本为防洪与兴利调度,这两种调度均较少考虑大坝水环境和下游生态环境水流需求,因此对河道生态负面影响较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态基流难以保障,引起下游河流连通性减弱,甚至出现干涸河段,局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二是汛前讯后涨落水过程改变影响鱼类洄游、繁殖;三是水库的修建减少了泥沙输移能力,清水下泄引起下游河床冲刷进而破坏底栖动物的栖息地条件,洪峰流量的消减,减少了河流与洪泛平原营养物质交换,减少了泛区土壤肥力等洪水脉冲效应。
因此,应改变现有的洪水调度模式,探索以防洪、兴利为主,兼顾生态保护的水库调度模式,部分恢复自然水文情势,使水库调度对坝下生态及库区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到可承受范围。关键要解决如何保证生态基流,恢复河道水动力条件。
3.3河道内生物栖息地修复与加强
河道内生物栖息地修复与加强关键在于通过河道及流场的局部改变,调整河道冲淤变化格局,在满足河道行洪的基础上,尽量形成相对蜿蜒自然的河道形态,通过自然的冲淤或人工干预形成浅滩-深潭交替,进而增强水域生物栖息地功能。
常用的措施有:通过梯级台阶、石笼、种植驳岸等形式柔化驳岸;有目的地规划出集中与分散型湿地,净化雨污、培育生境、创造生态景观;利用生态边沟调蓄暴雨、净化污染,同时培育生物栖息地环境;片林和生态池塘建设构建动植物的栖息地等。
3.4河湖水系连通性恢复
好的河湖连通性能够保证物质、信息和物种交流的通畅,能够丰富物种的多样性,保证生物群落完整性。治理措施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包括:连通通道开挖、疏浚、拆除影响连通的闸坝等。非工程措施为实施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对河流湖泊、湿地、河滩实施一体化管理,优化连通闸坝的调度方式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发展直接关乎着社会经济和民生问题,因此我们在充分发挥水电工程效益同时,还要保证其环境效益。通过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人们对水土保持的认知程度,做到在建设中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完毕后及时恢复生态功能,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文聪,高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J].中国水利,2011(12):62~64.
[2]陈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J].中国水利,2013(4):6~10.
[3]赵秉栋,赵军凯,宫少燕.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4(3):105~108.
论文作者: 桑德新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生态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河道论文; 植被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建设中论文; 作用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