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混沌”到“系统”:儿童行为动机的发展(二)_亲子成长论文

从“零混沌”到“系统”:儿童行为动机的发展(二)_亲子成长论文

从“零乱”走向“体系”——幼儿行为动机发展(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乱论文,动机论文,幼儿论文,走向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家知道,幼儿有这么一种怪现象,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不少人认为这是“孩子气”。其实,这种“孩子气”说明孩子心理活动的零乱性。

幼儿初期心理活动的零乱性造成了行为动机的无序和紊乱。所以,孩子们常常这样:一会儿要看电视,一会儿又说要出去玩;一会儿说肚子饿了,一会儿又不肯吃饭。孩子究竟要干什么,不仅家长搞不懂,孩子自己也说不清。

为什么幼儿初期的心理活动如此零乱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孩子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根据心理学研究,孩子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比较简单。比如思维,3~4岁的幼儿思维只局限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上,5~6岁的孩子形象思维才较丰富,抽象思维才以极其初步的形式出现。所以,幼儿初期行为动机往往随外部环境而变,极不稳定。

第二个原因:孩子的心理过程是由不齐到齐全的。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初生时并非已经齐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据研究,人的完备的心理过程的形成有一段过程,先是出现简单的感觉和知觉,在感知之后才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思维和想象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幼儿初期的心理过程是不齐备的,他们不能按照成人那种完整的认识过程去认识事物。所以,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随认识过程的不完整而变得零乱。

第三个原因:孩子的心理活动是从分割到统整的。按理说,心理活动也是一个内部小系统,各种心理活动要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是幼儿初期的心理活动因素是不成体系的。例如,让孩子去观察事物时,孩子知道去感知事物,却不知道去记住事物的特征,更不知道去分析、综合事物的特点、功用等等。到了幼儿中后期,孩子的心理过程不仅已基本齐全而且心理活动的各要素会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有机的心理活动整体,同时心理活动也有了稳定的倾向,初步出现了每个孩子特有的个性。

从以上三点来看,幼儿心理活动的发展总是从“零乱”向“体系”方向发展。体现在幼儿行为动机的发展上,主要是幼儿初期的动机缺乏一种稳定性,动机的产生也因心理活动的零乱性而显得杂乱无章,且此动机与彼动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幼儿中后期,如5~6岁孩子行为动机的产生却有一定的规律性,动机产生以后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由此看来,要使幼儿的行为动机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促进孩子的心理更加“齐全”、“复杂”、“成体系”是必要的途径。

首先,应注意幼儿心理发展的完备性。幼儿心理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开发。幼儿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发展虽然是有顺序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同时进行培养和训练,还要注意进行补差训练。孩子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方面的发展程序是有差异的。对每个幼儿来说,有的可能记忆上差一点,有的可能思维上差一点。我们要注意分析研究,把握弱点重点训练,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完善发展。

其次,要进行心理统整训练。平常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心理活动训练单项化,如,让孩子背唐诗而不指导孩子去理解,把记忆与思维训练割裂开来。这种单项训练不利于孩子心理活动的体系化。为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适当搞一些综合性的心理训练,为孩子的心理统整创造条件。还以背唐诗为例,我们可以让孩子把握诗的内涵,体会诗的意境,进行一些实物情景的观察指导,想象诗中展示的人物风情,同时指导孩子进行理解记忆、背诵记忆。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幼儿的各种心理活动联系起来了,有利于孩子心理活动从零乱向体系化的发展。

再次,要进行复杂心理活动的训练。幼儿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幼儿初期心理活动的最大特点是简单、具体。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使孩子的心理活动向细致化方向发展,不能老是局限在简单的刺激反应上。如在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时候,不能简单地问“这是什么?”还应当多问问其他内容,如“为什么?”“与你以前见到的有何不同?”“它能帮助我们干活吗?”等等。此外,还应注意把孩子的观察、思维从具体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标签:;  ;  

从“零混沌”到“系统”:儿童行为动机的发展(二)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