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提升理论述评_命题逻辑论文

主题提升理论述评_命题逻辑论文

主题提升理论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什么说讲各种语言的人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使用不同的语法结构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呢?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法语意大利语系的诺德·兰姆布勒稀特(KundLambrecht )教授在《信息结构和句子形式》( Knud Lambrecht,1994.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Topic,Focus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DiscourseReferen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 xvi+ 387)一书中,探讨了句子结构和这些句子使用的语境及超语境( extra-linguistic context)之间的关系, 发现句子结构反映了说话人在讲话时对听话人的知识及认知状态(addressee's state of knowledgeand consciousness)所作的假设和推断(assumption)。 在信息结构里说话人的假设和推断与抽象的句子结构(formal sentencestructure)之间的这种关系受语法规则和习惯的制约。 全书共六章:导论、信息、话语指称的心理表征、主题、焦点和结论。在第四章主题(pp117—205)第四节里,作者论及了主题和指称的心理表征,提出了“主题提升”(topic promotion)的理论、手段及语用意义。这里,我们打算对Lambrecht的主题提升理论加以评介。

1.定义

我们先对主题提升理论有关术语的定义给以说明。

1.1 主题(topic)

Lambrecht(1994:131)认为, 如果一个命题表达的信息与一个指称有关或者是为了增进听话人对该指称的了解,这个指称就可以被认为是该命题的主题。如果一个句子表达的命题从语用上可解释为与某一成分(constituent )的指称有关,

这个成分就是主题语(topicexpression)。Lambrecht把主题分为句子主题, 小句主题和话语主题。这里所说的主题是指句子主题和小句主题。句子的主题是句子命题所论及的内容, 与句子的主语不完全等同, 因为在主题化(topicalization)的句子里,非主语成分(宾语、状语等)也都可以成为句子的主题。句子的主题常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子谓语动词之后,因为句子的主题的作用不是指明主题的指称(announcing

thetopic referent ), 而是表明命题的论题(an argument

in

aproposition)。这里我们可以看出,Lambrecht的主题概念不同于赵元任(1968:70)的“主语主题等同说”, 布拉格学派的“句首成分说”(the first element in a sentence)(Halliday,1967;Fries,1983),切夫的“场境空间说”( scene-setting expression,a spatial,temporal or individual framework,Chafe,1976)和Dik 的“主位述位说”(即主题是谓语的一部分 a constituent of the predicationproper,Dik,1980:10)。在Lambrecht看来, 主题关系就是指称和命题之的关系,主题就是表明命题论及的实体(entity)。

1.2 指称(referent)

Lambrecht认为,指称即语词(linguistic expression)表达的实体和事态(entities and states of affairs )。 在一个话域(discourse register )里, 语词表达的实体和事态为谈话者所共有(shared),这类指称就叫作话语指称(discourse referent)。话语指称可以是实体或命题,

后者又可叫作“命题指称”(propositionalreferent)。话语指称在句子里属于论题(argument)范畴,常由名词、代词、副词短语和限定性以及非限定性的分句来充当。

1.3 心理表征

话语指称的心理表征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怎样凭借某一特殊场合的背景知识处理说话人的话(语词指称)所作的估计和推断,是对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大脑认知状态的估计和推断(Lambrecht 1994:77-79)。在交际过程中,话语里语词指称的内容一些是听话人知道的,可以辨识(identifiable )的,

一些是听话人不知道的,不可以辨识的(unidentifiable)。说话人希望能对听话人头脑里无表征的或者是听话人借助语言环境(上下文)还不能够知道的某些实体作出估计和推断,进而用语词把这些实体表现出来,让听话人根据上下文能推断出这些实体的指称。通俗来讲,也就是把话说得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Lambrecht 的信息结构研究不仅关注语词内容和抽象的命题内容,而且还涉及这些内容的信息传递方式。

1.4 激活(activation)

Lambrecht所说的“激活”来自切夫(Chafe,1974,1976,1987 )。人的头脑里贮存大量的知识或信息,这些信息能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或者说被激活的——只是很少一部分。Lambrecht 没有对激活这一概念作出具体的定义, 我们将其所述概述为:激活是一种心理状态(mental state),在讲话时能成为说话者注意焦点的信息。因为信息传递不仅包括知识(knowledge)还包括意识(consciousness),所以,激活的信息也就是指听话人凭借自己的知识在谈话时能意识到的信息。信息的激活状态有三种情况:激活(active)、半激活(semi- active,accessible)和未激活(inactive)。激活信息是指在一特定时刻可以引发出来(can be lit up )的信息, 为意识的焦点(focus ofconsciousness )。半激活信息是指存在于人们的末梢意识(peripheral consciousness)中,人们对其有背景知识,但没有直接成为人们意识的焦点。

未激活信息是指存在于人们的长时记忆( long-term memory)中,既非人们的注意焦点又非处于激活边沿的信息。在信息结构里,激活指称大多用非重读代名词来表达;未激活指称大多用重读的名词词组来表达。由此可见,话语指称的激活状态与音强和词汇长度有关。

与激活指称相比,

未激活指称需要较强声响(higheracoustic intensity)和较长的词汇(一般名词的构成比代词长)建立新的指称表征。半激活指称有三种情况:从激活状态到半激活状态的指称,根据认知图式或框架(cognitive schema or frame )可以推知的指称,凸现在语篇外部世界的指称(salient presence in the text-external world)。

1.5 主题提升

主题提升是指把话语里全新的、不可辨识的、处于未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提升为激活状态,表现在句子形式上,往往是把充当主题的名词短语变为非重读的代名词(unaccented pronominal)。 采用这样的方法提升主题指称的激活状态是为了把全新的、不可辨识的、未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引入听话人的意识里,据此说话人可以使用非重读的代名词充当话语的主题,使句子的信息结构和语法规则与句子结构形式的要求相吻合。

主题指称应当是已提及的,易辨识的,并且处于一定的语用激活状态。一个句子的主题指称若不是处于激活或半激活状态,句子的语义就难以理解,这样的句子形式通常被认为是不合适的或者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句子的语用可接受性与句子主题的激活状态和可辩识性有关。根据Lambrecht的观点, 我们把句子主题的可接受性与主题的激活状态和辨识性之间的关系列表如下:

激活 未激活

辨识激活 半激活未提及到全新

辨识状态 易辨识 较易辨识可辨识不可辨识

语法表现式 非重读代名词 专有名词 无定名词无定名词

有定名词

可接受性最易接受

易接受可接受不可接受

从表中可以看出,处于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常由非重读的代名词充当,容易辨识,最容易被接受。处于未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常由无定名词充当,其中未提及到的(unused)主题指称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辨识性,可以被接受;全新的(brand-new )主题指称大多是不可辨识的,可接受的。半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常由专有名词或有定名词充当,大多较易辨识,可以被接受。

2.主题提升的手段

在英语里,主题指称提升就是把全新的,难以辨识的处于未激活状态的指称提升为激活状态。 常见的有三种:呈现句(presentationalsentence )、 左分置(left- detachment )结构和右分置( right-detachmant)结构。

2.1 呈现句

我们先来看Lambrecht的例句:

(1)Once there was a wizard.He was very wise,rich,andwas married to a beautiful witch.(1994:177)

(1)中One there was a wizard是一个呈现句。Lambrecht认为,呈现句的命题特点是提出一个实体(entity)或对一实体作出断言。用公式表示为:Ais或Ais not。这类句子的交际功能表现为将一指称引入话语供下文述说,而不是用来对论题(argument)的特征性质加以述说。(1)中Once there was a wizard提出了a wizard这一实体。在话语世界里,这一实体为首次提及,属于全新的难以辨识的未激活的指称。这样的呈现句就是把这一指称引入话语世界,使其进入听话人的意识(raising it into the addressee's consciousness),所以, 下文接着说,He was very wise,rich,and was married to a beautifulwitch.这是因为说话人推断a wizard已进入听话人的意识,易为听话人所辨识。因此,下文用代词He作为谈话的主题,表示与a wizard照应。如果没有呈现句Once there was a wizard,而把原句改成

(2)* A wizard was very wise,rich,and married to abeautiful witch.

虽然(2)和(1)要传递的信息基本相同,但(2 )这样的句子结构形式(sentence form)是不可接受的。 这是因为, (3)谈论的主题Awizard为首次提及,听话人对A wizard的指称一无所知, 也无从辨识,接着说话人便谈论其特征wise,rich等,对听话人来讲,便显得毫无意义了。我们可以看出,主题指称的语法表现形式,主题指称的激活状态和句子的结构形式有关。句子主题指称的语法表现形式反映句子主题指称的激活状态。句子主题指称的激活状态影响句子的结构形式。

2.2 左分置结构(left-detachment)

呈现结构是把主题指称的心理表征从未激活状态提升为激活状态。分置结构是把主题指称的心理表征从半激活、未激活、可辨识状态提升为激活状态(Lambrecht, 1994: 183 )。 分置结构(detachmentconstruction)有左分置结构和右分置结构。前者是指把一个常用名词短语表示的、说话人推断在听话人头脑里仍处于未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a not-yet-active topic referent)置于句子的左边; 后者是指将这样的主题指称置于句子的右边。这里所说的句子是指含有与该主题指称有关的命题信息的句子。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这里先谈左分置结构。

左分置结构常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注意力从一个处于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转移到另一个处于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 起对比作用(contrastive function)。我们先来看例子:

(3)Once there was a wizard.He was very wise,rich,andwas married to a beautiful witch.They had two sons.The firstwas tall and brooding,hespent his days in the forest huntingsnails,and his mother was afraid of him.The second was shortand vicacious,a bit crazy but always game.Now the wizard,helived in Africa.

(Lambrecht,1994:177)

(3)里第一句为2.1里讨论的呈现结构,最后一句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左分置结构。这里the wizard置于表示命题信息的句子he lived inAfrica 的左边。 thewizard 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就是第一句里的awizard,在上文已处于激活状态。但是,由于在这段话语里出现了几个其它处于激活状态的指称(如a beautiful witch and the two sons),在说话人看来,原先处于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被其它处于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取代了,失去了激活状态。因此,在话语中再次谈及时,为了避免引起误解(如直接说Now he lived in Africa)有必要重新予以提升,使之和话语中正在谈论的主题指称形成对照,将听话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主题指称上。

另一种情况,左分置结构作为一种标记(signal),暗示所谈论话题(topic of discourse)的转移,即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

(4)Once there was a wizard.He was very wise ,rich,andwas married to a beautiful witch.He lived in a magnificentmansion by the lake,had forty- nine servents,and owned an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rare books.

Now the wizard,he was very ambitious.He had beenplanning for years to conquer the world and finally he wasready.

(Lambrecht,1994:184)

这里,左分置结构Now the wizard,he was very ambitious 是用来暗示说话人从对wizard的概括描写转移到描写wizard征服全球的阴谋。谈论话题的转移导致了说话人对处于已激活状态的主题指称重新予以提升,使之成为新一轮谈话的主题。

2.3 右分置结构(right-detachment)

在英语里,右分置结构是指将表示主题的名词短语置于右边句子末尾。这个句子是表达关于该主题指称的信息的。例如:

(5)He is a nice GUY,your brother.

(5)

里由非重读的代名词He充当的主题位于由名词短语 yourbrother 充当的主题之前,而名词短语表示的主题被置于句末焦点位置。所以,这种结构又叫作“反主题结构”(antitopic construction,Chafe,1976)。

在这种右分置结构里, 由词汇形式(如上例的名词短语yourbrother)表示的主题指称出现的时候, 该指称已在表示该指称命题信息的句子里由非重读的代名词(如上例的He)形式提到过了。那么,为什么听话人还要用这种反主题结构重新提及呢?这是因为说话人觉得仅仅用代名词表示的主题还不足以使听话人搞清楚何谓句子命题的指称,也就是说,说话人推断用代名词表示的主题指称在听话人的头脑里仍处于未激活状态,有必要予以提升。从语用上来讲,这类右分置结构暗示说话人要求听话人暂时“抓住句子的命题信息”(puttheproposition information "on hold"), 这一未激活的主题指称将在句尾予以明示。

与左分置结构相比,右分置结构里用名词短语表示的主题指称不是用来表明新的主题(如例3),也不是用来表明话题的更换(如例4),而是用来标示出听话人头脑里仍未激活的主题指称,提高其可辨识性,使之处于激活状态。另外一个问题,通常认为句子的主题应位于句子左边句首位置(sentence-initial position)。Lambrecht 认为, 像(5)这样的右分置结构里, 表示主题指称的名词短语也可以出现在句尾焦点位置。 这种反主题结构存在的可能性有两条理由; 一是世界上有VOS和VSO语言存在。在这些语言里,动词位于句首的句子似乎是无标记的(unmarked)基本的句子结构形式。既然表示命题信息的动词部分可以占居句首,表示命题论题或命题指称的主题部分也就自然退居句末了。二是因为在英语和德语里,焦点成分可以自由地出现在句首主语位置上。Jesperson(1924:145 )在谈到主语和谓语时提出了这样的例子“ Who said that?”“Peter said it.”Jespersen指出, 答语里Peter是新信息,出现在句尾宾语位置的it为句子谈论的主题,而这里表示句子谈论主题的代词it也可以用一名词短语来代替, 将上句改写为Peter made that remark.这类非重读名词主题成分和充当主题的代名词一样,其指称在话语里应处于激活或半激活状态。这两条理由说明,英语里右分置结构将表示主题的名词短语置于句末是一种客观存在。

3.主题提升理论研究的意义

Lambrecht认为,句子命题论及的指称即为句子的主题。 主题关系就是指称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句子的主题是句子表达的逻辑命题所论及的内容(aboutness)。我们知道, “命题都是由句子表达的。命题有真有假,句子未必都有真假。凡没有真假的句子都不表达命题。”(陈宗明,1984:70)。我们要确定句子的主题, 首先要搞清楚句子的命题。反过来,我们要理解句子的命题就必须首先确定句子的主题。陈宗明(1984:70)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她是一位教师”。 他认为,“这个句子虽然是个陈述句,但是作为主语的代词‘她’,我们不知道指的是谁,因而说不上真假。所以不能表达命题。”这就是说这句话的主题“她”的指称是听话人不可辨识的处于未激活状态的。我们如果采用主题提升的办法将上例改为:“张秀丽,她是一位教师。”这句话就可以表达这样一个命题:有一个名叫张秀丽的教师。这是因为句子前面加上了名词短语“张秀丽”表明句子命题论及的对象为一个名叫张秀丽的“她”。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按照过去的“句首成分说”或者“主题主语一致说”或者把主题定义为“谈话的出发点”很难解释这个位于句首的、充当句子主语的、又是谈话的出发点的“她”为什么无法理解为句子的主题。

Lambrecht主题提升理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认为, 在英语里,有时只根据句子结构(语法关系、线性结构顺序)是不能决定句子的主题的,还应当考虑语境、交际意图和听话人对所谈论的话题指称的了解程度。例如,The children went to school 这句话既可以用来回答 What did the children do next?又可以用来回答Who went toschool?这里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能认为the children为谈话双方感兴趣和关注的,为句子命题所谈及的内容即主题。在第二种情况下,句子的命题为Those who went to school were the children.这一命题论及的内容为went to school,可以看作是句子命题的主题。 句首thechiddren应为谈话的焦点所在。所以,根据Lambrecht的研究, 句子的主题不但可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尾;充当句子主题的成分既可以是代名词或名词短语也可以是位于句尾的动词部分。

Lambrecht的主题提升理论是在调查英语、德语、法语、 日语等几种语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希望这一理论能引起我国语言学界的关注。

标签:;  ;  ;  

主题提升理论述评_命题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