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实描述与现实的理性思考——读《起点——中国农村改革发端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端论文,纪实论文,中国农村论文,理性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但决不是任人雕刻的大理石。当我们翻阅着薄厚不一的各种历史书籍,一些种种奇怪的想法时常在涌现。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无论是变革性革命还是体制上改革,往往都是从农村开始的。陈胜、吴广、洪秀全、李自成,每一个农民运动的发起者都是从农村揭竿而起的。商鞅、李悝、王安石等著名变革者也无一不是起始于农村,从企图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着眼的。然而,历史的遗憾就在于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次农民造反的成功都不过是帝王族谱的再一次更换,每一次的变革都并未能使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
历史,使岁月缥缈;历史,使沧海变成桑田。在漫长的夜色渐渐地散尽之后,终于将一轮崭新的朝阳留给了20世纪70年代末尾,这就是安徽的农村改革。为了纪念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安徽教育出版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际隆重推出了《起点——中国农村改革发端纪实》。它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在70年代末中国农村改革起步阶段曲折历程的纪实作品。作者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宏阔的视野和生动的语言,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和细腻的笔触,全方位真实地描述了江淮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勇破禁区,率先在全国进行农村改革的历史图景。它展示的是历史,却给人以现实的启迪。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人口总数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不仅构成了“人口众多”的基础,而且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发展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稳定。然而,在70年代末中国农村改革以前,农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难题。我们翻阅着《起点》坎坷的历史之路,不仅使我们看到在旧社会中国农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即使在解放后,由于没有找到一条农村致富之路,也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直到1978年,共和国历史发生了重要转折,不仅来自于上层被颠倒的历史又重新颠倒过来,而且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农民也在自发地、偷偷摸摸地重塑历史。《起点》以详实的材料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使我们看到了率先在安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老百姓所说的“大包干”怎样征服了整个中国农村,怎样使全国八亿农民群起仿效,以致使当初他们所做的“不敢见人”的小事竟成了日后中国掀起巨大改革波澜的源头。农民们无意于走进历史,却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一回重要角色。他们的乡祖朱元璋揭竿而起不过是使中国的封建帝王改换了一次族谱,而这些贫困农民的自发行为却奏响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第一乐章。它不仅摆脱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徘徊的局面,而且在打破旧体制的同时孕育了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诞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发端,可以说就是在安徽率先开始的农村改革。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又使我们想到了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贫穷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方式,引起了中国农村改革发端。而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等领导同志体察民情,了解民心,敢于为民作主的精神和不唯书、不唯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政治胆识又给“包产到户”上了户口,使其得以合法生存和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成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又使这种来自农民自发的实践和领导干部加以扶植总结的经验上升到新的科学水平并在全国产生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可以说,在邓小平之前,人们没有在社会主义特征之上提出一个社会主义本质来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邓小平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五个动词,在动态中生动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一反过去从僵硬的定义出发概括出一个僵硬的概念的静态思维模式和表述模式,打破了过去对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三大特征的传统认识。在整个改革开改的过程中,邓小平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的目的,从历史和逻辑的形式过程中,在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统一过程中,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并使之逐步实现。进而,这又使我们通过这本《起点》想到了领袖和群众、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安徽乃至扩大到全国的农民群众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自发地甚至带有某种盲目程度地创造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源头,而开明的安徽领导顺应民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其发扬光大。邓小平则作为一代伟人,一直把他的理论植根于让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伟大实践之中。他是在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在更大范围内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如果我们再做深层次思考,我们就不能不深切地感受到,是人民创造了历史,是群众造就了英雄,是时代产生了邓小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哺育了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邓小平个人是杰出的,否则便不可能产生以他名字命名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然而,从历史的眼光看,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当代中国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亿万人民特别是江淮儿女勇破禁区率先在全国进行的农村改革,则是这一切总的根源,也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肥沃土壤。
掩卷伏思,《起点》不仅给人以历史的描述,更给人以现实的启迪。该书不仅为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者和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一份生动形象、内容详实的历史描述,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改革进程的回顾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和前进的动力,而且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理性思考,激励我们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沿着在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方向不断取得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