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

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

巴彤[1]2007年在《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文中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本质是一项合约,合约签订时其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会计理论,由于资产、负债的定义是就“过去的交易事项”而言,故很难将其定义为资产和负债,也无法对其确认与计量,只能将其作为表外内容进行披露。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衍生性和高风险性,将其作为表外内容进行披露,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外,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交易者真实的财务信息,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交易者目前的财务风险。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将衍生金融工具排除在资产负债表外,将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风险,从而导致风险积聚,最终其带来的后果将是可怕的。同时,将衍生金融工具排除资产负债表,也不能真实反映交易者的盈利状况,不能向投资者真实地呈现财务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金融创新突飞猛进,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规模急剧扩大,品种更加多样,技术更加复杂,传统的会计理论越来越不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要求,财务会计改革势在必行。由衍生金融工具催生的财务会计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起一种新的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运作。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长期研究,曾先后颁布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参考。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以及列报与披露,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分类、特点、风险及其功用入手,对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状况和损益情况进行分析,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状况,同时介绍了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业务的运作体系以及风险管理状况。本文论述了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同时对国内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文章重点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进行深入研究,全面论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财务列报及其披露,分析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文章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最后阐述了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上市银行的对策。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并运用了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在分析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通过大量的书面调查,深入研究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状况、监管情况及风险管理状况。二、在分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时,将国外的理论与成果,特别是IASB和FASB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进步及其不足。叁、系统地分析和评价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影响,从我国上市银行的现状和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提出适合我国未来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发展方向及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衍生金融工具发展概况及在上市银行的应用;第二部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进行综述;第叁部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四部分论述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上市银行的影响及针对新准则我国上市银行对策。

王珏[2]2012年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金融工具问题上密切配合,共同应对难题,做了许多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包括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披露、减值、套期会计、公允价值相关理论以及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制定等问题。其中以IASB在2009年11月12日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IFRS9的发布将对所有在IASB准则趋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各国积极反馈意见。由于需要协调的项目非常多,2010年11月,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在《我们改革金融工具会计的工作正在完成》文中强烈暗示IFRS9还存在很多未决的问题,原定的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显得不太合适,IASB有可能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修改(延后)IFRS9生效日期。IFRS9的一个最大变化在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计量问题,IFRS9中提出了按照主体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量模式分类金融工具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向前迈进一步。我国金融工具目前采用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由于我国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了持续趋同路线,国际上IFRS9关于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理论和实务造成很大影响,未雨绸缪,研究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意义重大,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将对我国下一步改进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起到导向性作用。文章总体写作目标定位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上。针对IFRS9倡导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验证的方法,提出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计量模式选择策略以及进一步完善历史成本基础下混合计量模式、适时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界定会计计量模式的本质,会计计量模式属于一种制度和公共产品,目的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需要考略特殊的制度背景;会计计量模式由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要素构成,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作为计量基础要素的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决定了计量模式的种类,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和成本计量基础的选择;并从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以及会计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我国与国际上的在影响金融工具计量模式选择的各个因素的差别以及适用于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实际数据分析方面,按照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描述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了我国如果采用IFRS9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预期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手工调整财务报表数据方式,按照IFRS9的规定将上市公司各项金融工具重分类,观察可能会对财务报表数据产生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和实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路径。首先,在指导思想上,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和市场环境;其次,在总体思路上,综合考虑市场发达程度、财政承受能力、计量技术、人员素质以及监管体系等因素,我国目前宜继续保持金融工具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谨慎的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再次,在具体路径安排上,以制定一套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为着力点,包括制定理论基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技术保障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有选择的接受IFRS9的基础上制定我国金融工具计量以及披露准则;最后,完善环境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配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发展和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

张明霞[3]2007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及相关风险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巨大的风险源,同时也是重要的风险规避工具,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会计学者和金融学者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信息披露问题有相关的规定,再加之我国目前与过去面临的衍生金融工具状况不同,使得一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需要越来越迫切。论文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国内外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中规定的不同,主要是从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相关条款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在2006年2月颁布的四项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相关的新准则,提出了一些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存在的问题,并对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时所面临的会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尝试提出了应对此类会计风险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建立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完善企业内容控制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和控制作用,加强企业外部监管的作用等。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完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及风险问题的探讨,将为企业健康合理的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提供相应的建议,也为未来探讨相关问题提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赵建新[4]2006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风险急剧加大,为转移、规避和分散风险,金融机构开始革新,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收益、高风险,以及未来交易的特点,它既能规避风险,也能投机或套利,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波和危机。籍此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倡导和带领下,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积极协调和配合,使得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日渐成熟。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等问题解决之后,会计计量问题逐渐成为目前衍生金融工具研究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日益增多,现实要求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在这种国际和国内背景下,本文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研究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会计五种计量属性比较研究,得出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优越性;其次,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其叁,论述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初始、后续计量中的运用;其四,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论述公允价值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具体运用。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得出研究的结论。

徐向荣[5]2005年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不断涌现,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尽管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方便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或投机获利,但是它也蕴含着相当大的风险。不当操作可能给交易者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波及整个国民经济。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是促进衍生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不能适应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本文旨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方法,以求为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文章以会计学、管理学和期货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了比较研究、规范会计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在比较国内外会计准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会计理论为准绳,研究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问题。通过调查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务,分析了我国当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金融市场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文章分为叁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FASB、IASC以及我国学者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历程。 第二部分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对会计运行各阶段进行了重思考。由于每一要素都有多种属性可以计量,且会计属性在整个会计运行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文章首先讨论并明确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应选取的计量属性,然后依次对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进行了研究。 在此部分中,通过对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分析,论证了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最佳计量属性的观点,奠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基石。会计运行过程中,应用金融合成分析法而非风险和报酬分析法确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以不包括交易费用的成本对被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计量,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取消套期会计,把已确认未实现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利得或损失作为综合收益的组成部分反映;增加综合收益表作为第四财务报表,并增大财务报表附注的信息含量。总之,采用表内以公允价值列报且在表外披露相关信息的复合模式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报告编制方式。 第叁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会计可以反映的衍生金融

吴成[6]2008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的终结,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金融国际化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不断增大,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且规避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就必须对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指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大量涌现,虽然丰富了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但却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当然也涉及到会计计量模式。因此,如何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以实现对其的有效监管从而提供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就成为了当今会计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难题。论文以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入手,然后研究了会计计量模式,同时研究了我国A股14家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实践,从而提出衍生金融工具目前较为合理的计量模式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辅之以历史成本的混合计量模式。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而作为衍生金融工具唯一属性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必将得到最终的实施。这也必将带动我国会计计量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理论发展提供前进动力。这将更加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逐步实现趋同。

张庆一[7]2007年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衍生金融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产品。自从其产生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投资者保值、获利,同时也使投资者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安然的破产、中航油的巨亏都与衍生金融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防范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强对衍生工具风险的管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管理决策必须以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为基础,而经济信息中的七成以上的数据来自会计,因此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管理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从1988年开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一系列报告中,充分表达了对会计信息披露不足问题及由此对监管产生负面影响的忧虑,并在不同的文件中,对风险监督的技术发展及会计信息表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财务报表中有效地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披露,已成为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有关的问题。第一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及风险。本部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风险进行介绍。第二部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基本理论。其中介绍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务发展。第叁部分,从风险角度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着重研究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衍生金融工具并不符合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和权责发生制,要将其纳入会计报表,就要对相关会计体系做出变动。传统会计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而历史成本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已不再合适,无法满足投资者的相关性需求。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但是公允价值也存在其不可靠的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披露已经无法满足外部相关利益者的信息需求,本文认为应当进行尽量充分的表外披露,以满足表外相关利益者的信息需求。第四部分,从风险角度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运用。主要是关于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方面的运用。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管建议。

徐蓉[8]2007年在《利率互换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与会计处理》文中提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日益凸现。利率互换作为最常见的衍生金融工具之一,可以为商业银行规避资产负债利率错配风险,给商业银行的客户和同业金融机构的不同利率需要提供交换平台,同时也可以为商业银行加强利率产品创新和增加获利渠道。早在2006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就明确了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有关事项。与此同时,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作了新的规定,将其从表外移到表内进行确认和披露,并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将对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利率互换仍属于会计实务中的一个难点。国内商业银行并未统一其会计处理方法,准则中也没有具体的运用实例,究竟怎样应用这一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究竟怎样按照新会计准则来进行利率互换的会计处理成为了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第一章概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背景、框架结构;第二章对利率互换的含义、原理、种类及其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叁章介绍了国内利率互换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主要商业银行的利率互换处理情况;第四章阐述了国内外的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根据以上论述,本文第五章专门针对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应用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进行了探讨,并以实际案例详细说明了不同目的下利率互换的会计核算办法,希望能够帮助国内商业银行正确运用新会计准则来处理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

周英[9]2006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迅猛,方兴未艾。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对金融市场、企业财务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也提出了挑战,要求新的会计理论与实务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本文主要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披露叁个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通过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提出必须通过修订资产、负债定义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到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来,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要体现“过程观”,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的选择上,认为公允价值是其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另外文章着重讨论了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问题,提出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应包括政策信息、公允价值信息、价值信息、损益信息、风险信息等内容。最后,结合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来展开讨论,分析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且对如何有效实施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思路。

韩晓敏[10]2007年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革及与国际准则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界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建立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其中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具代表性。我国对金融工具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金融工具理论研究的空白,促进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深入,为实际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准则就有四项,这四项会计准则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下称新准则)。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整体。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财会[2006]18号)令,印发《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对上述四项准则的补充和指导。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比较新准则与旧制度及国际会计准则,对新金融工具准则中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得出更加合理的处理方法。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新准则也不例外。通过分析比较,指出新准则中仍存在的不足,并试着对这些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外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和我国新准则出台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基本内容的比较。第叁部分阐述了有关金融工具确认的相关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金融工具计量的相关问题。第五部分主要是金融工具列报的有关问题。最后总结全文。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不仅是国内金融业健康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金融工具会计是一个国际难题,本文也仅是对准则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比较,对准则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完善,需要更多的会计理论工作者对金融工具会计保持关注,一如既往的深入研究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D]. 巴彤.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2].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D]. 王珏.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及相关风险问题的研究[D]. 张明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D]. 赵建新. 苏州大学. 2006

[5].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D]. 徐向荣. 福建农林大学. 2005

[6].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研究[D]. 吴成.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7].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问题研究[D]. 张庆一.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8]. 利率互换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与会计处理[D]. 徐蓉. 厦门大学. 2007

[9].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D]. 周英. 苏州大学. 2006

[10].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革及与国际准则比较研究[D]. 韩晓敏.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