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文化创意业:关于破解用工荒与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路径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的关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工业时代之后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促进了城市和区域的复兴与繁荣。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呢? 两大难题是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一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二是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两难问题。上述的两难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破解呢?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用工荒和转型升级的两难问题 1.两难之一: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我国企业的用工荒最早出现在2004年。当时,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的外向型企业中相继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即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市场的需求出现了短缺,这种现象被称为“用工荒”或“民工荒”。这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而出现的,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对技术工人需求增加又招不到人的奇怪现象,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用工荒”。此后,由于各种原因,用工荒问题愈演越烈,从最早的技术工人短缺到普通工人短缺,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东部沿海省份到中西部,甚至连输出民工最多的省份,都相继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用工荒”越来越常态化,成了我国企业——尤其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行业和低端服务性行业的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用工荒的情况从表1可见一斑。 直观上看,企业出现用工荒,说明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比较大,用工缺口多,从理论上说,只要有足够的劳动力供给就可以填补相应的劳动力需求。那么我国是否真的就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呢? 我们从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就业的数据就可以发现事情并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尽管从2000年后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供给人数大于用工单位录用的人数,但这部分劳动力却无法简单地用于企业的用工需求。从表2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后(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大学毕业生开始供过于求且差距明显扩大,数据显示未被城镇单位录用的大学生几乎占当年毕业生的一半。尽管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不仅仅是城镇单位,而该表也未能将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纳入城镇单位录用范围,但从此表仍大致可见,2003年以来,能够实现在城镇单位正规就业的几乎只占一半左右。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严峻。 企业出现用工荒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表面上看,用工荒跟就业难的存在是一对矛盾,按道理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其实有着相互的逻辑联系,其症结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产业链条仍不完善,仍是以中间环节的低端制造业为主,上游和下游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业仍不发达。低端制造业需要的是大量廉价劳动力,适合于农民工市场,但随着我国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政府出台工业反哺农业的相关政策,我国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80、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劳动大军的中坚力量,劳动力结构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劳动价值观等也有很大改变,加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等都导致了农民工的供给出现了短缺。而对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需求较大的产业在于产业链条的两端以及服务业等行业,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及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意愿等因素,都决定了两个劳动力市场不能简单的替代,因而就出现了一边是企业方面用工荒,一边是求职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样的怪现象。综上所述,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两难问题归根到底需要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 2.两难之二: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转型升级成了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但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呢?从图1的微笑曲线易知,实现转型升级,就是要让中小企业从曲线低端向两头延伸,即从获利较低的组装制造,向获利较高的研发、营销及服务等转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改变。然而,转型升级要求企业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些都要求企业有较大的资金投入,这又不是一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所能轻易接受的。 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一方面是“中国创造”之路面临重重困难,这是摆在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面前的两难抉择。尽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原先固有的结构调整难、资金融通难、技术改进难及三角债清理难等四难问题与新面临的用工荒、用电荒、高成本、高税负的“两荒两高”相互交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中的两难问题。 然而,这个转变的过程该怎样实现呢?是一步到位跳跃式的,还是过渡性渐进性的呢?本文认为,基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实际考虑,要求企业一步到位,从制造业直接跳跃到创意产业,从“中国制造”直接转变为“中国创造”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需要一些过渡性的安排。为此,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区分为低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和高度的文化创意产业两部分,以期为这种过渡性的安排提供一种理论思路。 二、低度文化创意的提出及其在两难问题中的适用性 1.低度文化创意的提出和界定 为什么要提出低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低度文化创意产业有何意义?哪些产业又可以界定为低度文化创意产业? (1)低度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借鉴国内外关于创意产业的定义以及考虑到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特殊性,本文将“低度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适度甚至是低度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外延方面,狭义的低度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指传统制造业中所有具备创造性提升和改造的行业;广义的低度文化创意产业甚至可以包含农业及服务业中具备创意转型升级条件的相关产业。本定义的内涵强调适度的甚至是低度的价值增值,以降低文化创意的门槛,而外延方面则主要针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对于低度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国内外现有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就界定为“高度文化创意产业”。总而言之,本文认为,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遵循以下路径:传统制造业→低度文化创意产业→(高度)文化创意产业,低度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作为转型升级的过渡阶段来发展和研究。各产业的界定见图2。 2.低度文化创意产业在破解用工荒和实现转型升级中的适用性 “低度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提出的,其合理性如何有待于学者们进一步探究和分析。在此,我们先初步探讨下低度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在破解用工荒和实现转型升级中进行应用的。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方面,最典型的理论就是理查德·弗罗里达的“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度(tolerance)。他认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取决于上述三个条件,三个“T”缺一不可。其中,科技是核心要素,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而宽容度极大地影响着国家和地区促进其创意生产力和为创意人才竞争的能力。一句话,“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 (1)技术方面 既然是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自然是核心要素。上文提到,低度文化创意产业重在“低度”二字,强调适度的价值增值,“低度”并不意味着没有创意,而是强调降低文化创意的门槛,以使得我国传统制造业有机会享受创意经济的政策优惠和成果。低度文化创意产业要求低度的技术创新,有利于鼓励企业实现小创新到大创新的过渡和积累,从而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也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短缺问题。这也就是弗罗里达借鉴日本丰田生产方式而提出的“创意工厂”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弗罗里达认为,“在创意转折期,创新并不仅限于产品本身,还包括生产方式的创新。创新生产方式带来了创意工厂的兴起,在创意工厂,工人们在付出体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为工厂出谋划策。”当然,要实现这个过程,还需要高校、企业及政府等相关部分的配合才有可能完成,我们将在对策建议部分进一步探讨。 (2)人才方面 我国制造业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创意经济时代,就是要实现从传统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创意产业转变,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人才。传统制造业的很多产业都被排除在了文化创意产业之外,因而,制造业的大多数从业者,包括大多数的工人,自然而然就不被算在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之列。那么,这些从业人员是否就不具备创意能力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弗罗里达就指出,“创意并非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创意是一种几乎所有人都具备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将‘创意天才’说得神乎其神没有任何益处。” 综上所述,发展低度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低度文化创意产业转变,对我国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过渡有着较为现实的意义。就人才而言,一方面,通过一系列鼓励低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制度,有助于营造宽容的创意氛围,也有助于培养企业自身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既鼓励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创新,也鼓励工厂车间的一线工人进行创新,提高岗位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吸引企业外部广大的专业人才,包括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对于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转型升级中的两难问题都是大有助益的。 (3)宽容度方面 宽容度是弗罗里达理论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指开放、多样和宽容的创意氛围。这里的宽容性不仅仅指宽容差异,能够接受不同种群和人群,更为重要的是“主动地去拥抱差异”。 首先,它有助于破解企业的用工荒问题。从当前农民工群体的结构来看,新一代农民工的务工诉求更为多样化和高标准化,对从事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发展前景不大的重复性体力劳动意愿不强,这就是“普工荒”与“技工荒”交替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低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传统制造业向低度文化创意产业转型,营造宽容的企业环境,有助于吸引新一代农民工前来务工,对缓解企业用工荒帮助甚大。 其次,发展低度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发展低度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宽容的创意氛围,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低度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有助于打造宽容的“创意工厂”,工人不再仅仅是“工人”,而是可以适度发挥创意、可以拥有一定的弹性时间和灵活工作的“文化创意从业者”,这样的岗位自然不会受到大学生的排斥了。 最后,发展低度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解决企业转型升级的两难问题。发展低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传统制造业向低度文化创意产业转型,首先就必须从营造宽容的企业环境开始,拥有宽容的企业环境和文化,鼓励创新、包容失败,不仅有利于中小制造业企业发挥现有人才优势,培养具备创意能力的内部人才,也有利于吸引专业的创意人才到来,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品牌,最终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两端的延伸,为企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创造条件。 三、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因素的创意经济在中国正经历着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实现我国传统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展作为从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过渡的低度文化创意产业,企业、高校和政府都可以有所作为。 1.企业方面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要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低度文化创意产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技术和人才,而技术创新依赖于人才,人才的到来需要宽容的创意环境来吸引。因此,营造宽容的企业文化和创意氛围,鼓励员工创新,包容失败,打造宽容的“创意工厂”是重中之重。 要营造宽容的企业环境,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中小制造企业必须进行管理机制方面的创新。通过管理创新,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变化重新整合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因素,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意,发挥工厂、车间一线员工的创意潜能。此外,企业可以打造“立体沟通渠道”,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媒介创建“全接触系统”,鼓励全体员工,包括管理层和一线工人为企业提供各种建议,并对这些建议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 其次,中小制造企业应着力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我国当前80%左右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虽然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并无明显的优劣之分,但家族企业的管理环境受管理者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则是一个共识,这并不利于企业营造宽容的环境和包容的文化,不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低度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 2.高校方面 高校在发展低度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当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通常分为农民工市场和大学生市场。通过上文分析,尽管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出现供给过剩,一个出现短缺,两者却无法简单的进行相互替代和整合,因而出现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两难矛盾。 这启示我们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应该有所突破,需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重新整合划分,可以将原来的两个市场划分为三个市场,在大学生市场和农民工市场中找到交叉点,单独归类,比如分为高端的大学生市场、中端的技术工人管理市场和低端农民工市场(见图3)。这样,中端的大学生市场就可以跟农民工市场进行互补,从而解决劳动力市场分配不均匀的问题。而发展低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传统制造业向低度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中端的大学生劳动力来进行填补。 3.政府方面 在发展低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过渡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打造创意创业平台,提供资金财税支持,推动产学研跨界合作等。首先,政府应为创意人员和转型升级的低度文化创意企业搭建一个创意创业服务平台。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而言,鼓励创新产业,包容失败,并具有完善配套的创意创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些地区在投资或地方特色等方面的不足。政府可以提供的创意创业服务大体包括创意创业辅导、专家支持、人员培训、法律咨询、商业咨询和企业转型孵化等。 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财税及贷款融资等金融工具解决企业转型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再次,政府还可以通过推动产学研的跨界合作,在政策和财政方面予以支持,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或民间资本参与等形式设立各种形式的种子基金、发展基金等,鼓励中小制造企业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政府机构合作,为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创新提供支持。低层次文化创意产业:解决就业不足、实现转型升级的思考_用工荒论文
低层次文化创意产业:解决就业不足、实现转型升级的思考_用工荒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