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曦1 王伟2
(1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医医院 210006)
(2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招收飞行员体检队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 对63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紫外线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进行疗效、疗程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结合紫外线治疗组具有疗程短,疗效高的优点,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关键词】带状疱疹;针刺治疗;紫外线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179-02
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约2~3周,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疾病, 它是由病毒引起的,经常发生于头面部及胸背肋,以成簇的如蛇行水泡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中医称之为蛇串疮或缠腰火丹;带状疱疹初起患部具有烧灼感的剧烈疼痛,随后可出现粟粒乃至绿豆大小的水泡,如治疗不当可遗留神经痛后遗症或局部瘢痕。
笔者自2011年4月—2014年10月运用针刺结合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并与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共观察63例,随机分为针刺结合紫外线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及西药治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见下表:
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于疱疹处围针针刺,并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等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再采用ZYY-9型紫外线治疗仪进行照射,患者取舒适体位(可坐位或卧位),根据灯管辐射的有效强度划分出不同照射野,采用中波(波长280-320nm),沿受累神经根末梢皮肤区域照射,根据患者年龄及局部病变情况,首次给予8~10个生物剂量(一个生物剂量为2s),每次递加一个生物剂量,1次/d,4次1疗程,一般每次每个照射野照射剂量≤30s。
2.2 对照组 口服阿昔洛韦 200mg,每日5次,维生素B1 200mg,每日3次,腺苷钴胺1.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疱疹脱痂,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显效:疱疹大部分结闸,脱痂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好转:疱疹大部分结痂,往往遗留神经痛等后遗症,症状和体征比过去减轻。无效:疱疹及症状无改变。
3.2观察指标 采用HAMA(Hamilon anxiety scale)和HAMD(Hamilon doprossion scale)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分;按无、轻微、中、较重、严重,5级评定为0-4分,总分<7分为无焦虑;>7分为可能焦虑;>14分为肯定焦虑;>21分为明显焦虑;>29分为可能严重焦虑。
4.治疗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的比较
附 典型病例 胡某,男,36岁,2013年10月就疹,4天前右胸及后背部感疼痛,瘙痒,伴灼热感,随即出现圆形、片状红斑,伴有发热、口苦烦躁,曾在外院给予西药伐昔洛韦片、维生素B1等,治疗效果欠佳;查见如粟粒大小, 成簇的透明水疱位于右前胸及后背部呈条带状排列,无破溃及渗出,基底部有暗红色色素沉着,皮肤温度升高,有灼热刺痛感,衣物触碰时感疼痛加重,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立即于疱疹处围针针刺,并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等穴位,并于疱疹处给予紫外线10个生物剂量照射(ZYY-9型紫外线治疗仪),治疗后患者即感疼痛减轻,当晚睡眠改善,以后每日针刺及紫外线照射各一次,第二日治疗前可见后背2处疱疹结痂,继续使用前法治疗,治疗期间每日均感疼痛减轻,第四次痂脱落,疼痛消失,仅皮损处留有浅褐色色斑。
5.讨论
带状疱疹是常见的疮疡类皮肤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肝胆郁热化火、肝火妄动或心肝二经火邪湿毒凝结,加之与外邪相搏以致脉络不通,气血壅滞而成。中医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记载,其病因病机多因风火之邪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皮肤或因感染湿毒,留至太阴、阳明经脉,均可导致肌肤之营卫壅滞,发为疱疹。《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根据生物电和电学原理的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机械刺激的针刺,能深入病灶,并将机械能转变为能将局部小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并能使局部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增加;使血液淋巴循环加快;大大提高局部新陈代谢能力,使病变组织炎性介质吸收的热能;而紫外线照射能够提高吞噬细胞及分泌抗体的功能,合适剂量的照射能有效提高免疫功能,对抗病毒感染,作为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脱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作用,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带状疱疹皮损局部的急性炎症反应的紫外线作用于人体皮肤后,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循环,清除局部致炎因子,消除急性炎症。
我们运用针刺治疗结合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在本研究当中可以看到,运用中西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病毒感染得到迅速控制,最大限度减小了病毒对神经、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因此后遗症的发生比率明显下降,不但临床症状能得到迅速控制,而且继发的神经疼痛、肌肉软组织不适等症状发生率明显下降,因此,临床使用针刺结合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可靠,能明显缩短病程,迅速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上海医科大学.实用内科学(上册)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2.
[2] 许芝银,闵仲生.中医外科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20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4-06-28发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4]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01.
[5] 相国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哪].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1:263.
[6] 毕志刚,张美华,骆丹等.皮肤性病学. 科学出版社, 2002, 8.
论文作者:丁曦1,王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6
标签:带状疱疹论文; 针刺论文; 紫外线论文; 疱疹论文; 局部论文; 疗效论文; 南京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