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水利工程设计多专注于功能性、安全性,忽视景观效果。为提升水利发展品质,建议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纳入景观设计。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水利工程景观设计内容、规律、方法进行思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景观设计
水利工程是为谋取水利益、驱避水灾害,而采取人工措施的综合,与交通工程、房建工程等同属土木工程范畴。水利工程在发挥兴利除害功能同时,也会对环境景观产生影响,甚至形成独特的工程景观。但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多专注于功能性和安全性,未能像房建工程一样重视景观效果,许多工程因此留下遗憾或美中不足。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纳入景观设计内容,对提升设计产品品质具有积极意义。
1 水利工程景观设计
景观是视野空间内能够引起观察者情感共鸣的各种形体、光影、色彩等要素的综合。水利工程景观,是以其所在空间环境为基础,以水工构筑物为主要景观要素,通过工程景观要素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形成的独特景观。水利工程景观设计,是对工程自身及所在环境景观要素的发掘、分析和组织,是对工程景观进行想象、构思、布局、表现的整个过程。水利工程景观设计应包括景观要素分析、景观布局谋划、景观要素加工、景观效果表现四个方面。
1.1景观要素
是对景观要素的发掘、分析和梳理。工程方面,如构筑物的形体、材质、色彩,有规则的开挖或堆筑,被工程塑造的水体等,均可能成为主体景观要素。环境方面,工程周边的山水、田园、天光、云色、植物、村落、已有建筑物,一切能交融于视野内的既有物,均可成为形成景观的背景要素。发现和了解景观要素,是营造工程景观的前提。
1.2景观布局谋划
景观布局谋划,是对建成后的工程景观效果进行想象,对景观风格、特色进行把握,对视野、视角进行规划,对景观要素进行组织、布局。谋划景观布局,先要理解工程,除了把握建筑物的参数、体型等外在特征,更要深刻领会工程的文化和技术背景,将景观设计铺陈于厚实的立意之上。
1.3景观要素加工
景观要素加工,是按照营造景观的需要,对工程进行外观设计。包括对建筑物形体、棱线、坡面的美化,对工程外表材质的调配,对工程绿化、水体岸线的规划调整;为突出主体景观、体现工程风格,进行必要的配景设计。概括言之,景观要素加工,是工程技术设计之后的外观艺术设计。
1.4景观效果表现
景观效果表现,是对景观总体布局和景观要素加工成果的检验,是验证设计效果、进行设计方案比选的必要手段。三维效果图、动画等表现手法日益普及,可以较方便、真实地模拟景观效果。
2 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
与所有建筑工程一样,水利工程一旦落成,往往就会形成景观。但其是否赏心悦目,则要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水利工程景观设计就是要按照美的规律,营造以工程为主体的景观效果。所谓美的规律,至少应包括三方面:
2.1体现人文美
水利工程既是能长久保持功能和形态的物质产品,也是凝结着大量脑力劳动的设计作品。一个时代的水利工程,总是折射着本时代的科技与文化特征。水利工程的人文美,就在于浸透其中的人的创造性。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对科学原理的遵循、对天然条件的恰当运用,是工程景观的根基。所谓“巧夺天工”、“别具匠心”,均反映了人的创造性在工程营造中的发挥。水利工程景观设计,首先要体现工程的科技和文化内涵,体现蕴含于工程形体之中的技术思辨和价值判断,使工程景观获得隽永的内在之美。都江堰、古罗马水渠等中外著名水利工程景观,在美的表象之下,更能引发观赏者思考的,是其中折射出的科学之美、历史之美。
2.2符合建筑美
美的水利工程应符合建筑美的一般规律,同时具有自身特点。其中主要有:统一与变化——组成工程的各构筑物之间、构筑物的分部之间,在体现统一性的前提下富有变化,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均衡与稳定——工程体在视野空间布局上给人以有重心的匀称感、可感受的稳定感;韵律和节奏——建筑构图要素的点、线、面及质感、色彩等呈规律性的变化或重复;比例和尺度——相关工程形体尺寸间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工程体量大小能通过相互衬托为观察者所感受。需要强调,水工建筑与房屋建筑的最大区别,在于功能对形体的规定性,水利工程要体现建筑美,需要更多运用对块体、棱线、缝线、材质等要素的组织,形成美的构图。
2.3追求环境美
水利工程建设也是对所在环境影响和改造的过程。成功的水利工程,应融入环境并对环境发挥有利影响。追求水利工程的环境美,一要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减少对自然环境干扰和对生态空间占用;二要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使不利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三要积极发掘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发挥工程环境效益。环境美在水利工程景观上的体现,在于透过景观展现工程设计、建设、运营过程的环境关怀,在于工程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巧妙借鉴、完美融合。
3 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方法
水利工程形体及其组合往往由地质、地形、水文及运行要求等综合限定。水利工程景观设计无法象房屋设计那样先有景观构图再做工程设计,而是在技术设计之后,对工程形象的后序设计。水利工程景观设计可尝试如下方法:
3.1结合主体结构特色构思景观风格
主体建筑物是形成水利工程景观的核心要素。因建设条件差异,不同水利工程会采用不同的主体结构。不同结构形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如重力坝之沉稳感、拱坝之灵巧感、土石坝之质朴感。即使同一结构形式,由于体形、体量及所处环境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效果。研究主体建筑物景观特征,分析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确定工程景观的风格基调,可为工程景观设计提供宏观指向。
3.2根据工程特点规划视角视野
同一工程在不同视角下会有不同的观察效果。景观设计时可根据工程的内外部交通条件,对可观察工程的视点进行梳理,对观赏视角、视野进行规划。条件具备时,可对交通设计提出适当调整,以争取有利的观赏视角;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创造较佳的观赏视角。视角、视野规划是为工程景观设计搭建场景、勾勒图框的基础工作。
3.3用构图手法组织景观要素
按在一定视野空间上形成具有统一风格、符合美感要求的景观构图的要求,对景观要素进行组织。包括对构成建筑物形体的点、线、面作强调或遮掩,对建筑物外部的材质、色彩等进行搭配,对视野内能够引起重点关注的景物进行细化,对绿化、配景及工程景物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在兼顾各个视角景观构图的基础上,应保证重点视角的构图效果。
3.4合理运用水体景观效果
水体是水利工程景观的优势要素,合理运用水景能使水利工程焕发独特魅力。运用水体景观效果,除采取一般建筑造景中对倒影、波光、水色等的利用手法外,还可着重展现工程与水体的关系,展现水利工程依山就势,因势利导,重塑水体形态,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构造和谐人水关系的作法和效果。
3.5 恰当应用借景与配景
借景、配景是园林建筑的常用手法,在水利工程景观设计中适当应用这些手法,可以起到衬托景观主题、完善景观构图的效果。借景是对山川、田园、天光、村落等环境现有景物的运用,使其成为视野空间的景观要素,与工程景观一起构成和诣完整的景观画面。配景是在景观布局中适当设置雕塑、亭榭、廊台等,以加强景观构图的均衡、活泼性,丰富景观意蕴。借景、配景应以衬托主景、改善构图为目的,切不可喧宾夺主。
4案例简析
虽然传统水利工程设计未将景观设计列入规定内容,但由于一些设计者对工程景观效果的重视,现实中不乏景观效果优美的工程,在此以洛惠渠渠首枢纽工程为例,简析其在景观营造上的成功之处。
洛惠渠渠首枢纽
4.1工程概况
洛惠渠渠首枢纽(图1)建成于1935年,座落于陕西澄城县状头村边的北洛河上,由拦河坝、引水渠、退水冲沙闸、进水闸等建筑物组成。该工程建成80多年来,在保持正常灌溉引水,经受洪水考验同时,因景观优美成为当地一景,并受到国际大坝专家称赞。
4.2景观特点
分析洛惠渠渠首枢纽工程的景观效果,可以归纳以下特点:
1)枢纽布局的精当。以拦河大坝为核心,设计者在建筑物布置和形式的选择达到了对地形、地质条件的最佳利用,令后来人感叹。
2)工程设计的精练。组成枢纽的拦河坝、引水渠、退水闸、进水闸等,结构简捷,形体简单,行水流畅,长年不冲不淤,显示出设计者精到与匠心。
3)主体建筑的精巧。设计者将坝体布置于洛河峡谷之上,巧妙利用两岸山包支撑拱坝,坝体雄浑而不失灵动,挺拨而与河山浑然一体。
4)修饰手法的恰当。工程虽以就地开挖石料为主要建材,但通过料石、毛石搭配,砌体缝线、棱线组织等,仍给人以鲜明的建筑美感。
5)与环境结合的紧密。工程座落村头,以当地石料筑成,一座“龙首坝”碑亭质朴中见庄重,建筑物与河流、山体、村落、农田构成了密不可分的画面。
5结语
水利工程景观设计,是传统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的丰富和延伸,是提升水利发展品质、促进水利与社会整体融合发展的途径之一。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应同景观设计分类。发挥水利工程功能的同时,融合景观设计,是我们目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完善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理念、方法,需要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和从业人员做出共同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宁,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11月.
[2]康明宇,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年6月.
[3]张洪,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景观设计研究,《山东工业技术》2014年12月.
[4]崔军等,《淮安市小型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现状与思考》《工程建设与管理》2013年4月.
[5]《房屋建筑学》同济大学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作者简介:张佳音(1987年-),陕西省西安人,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现供职于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论文作者:张佳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景观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要素论文; 效果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