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区厉庄中心卫生院 江苏连云港 222121)
【摘要】目的:探讨阑尾周围脓肿引流管引流治疗与引流+阑尾切除术治疗比较。方法:选取48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组给予引流+阑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引流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事件,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84%,切口感染率12%,腹腔脓肿发生率4%;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56.5%,切口感染率26.1%,腹腔脓肿发生率13%。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切口感染率及腹腔残余脓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实施引流+阑尾切除术治愈率较高,切口感染率、并发腹腔脓肿率低,优于单纯引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阑尾周围脓肿;引流管引流治疗;阑尾切除术;治愈率;切口感染率;腹腔残余脓肿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8-0106-01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应当及时治疗。传统治疗多采取保守治疗或引流管引流治疗,保守治疗有脓壁破裂引起炎症扩散的危险[1],单纯阑尾切除治疗可能出现手术后高感染、肠漏等风险。我科通过行引流管治疗后阑尾切除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8例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诊断要求: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体格检查示: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化验示白细胞升高;B超检查有阑尾区的混合性包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引流+阑尾切除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在16~62岁,平均(34.3±4.3)岁。从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为2~21天,平均(10.4±2.6)天。对照组:单纯引流管引流治疗组患者23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在17~61岁,平均(33.6±3.6)岁。从发病到入行院就诊时间为2~20天,平均(9.6±2.7)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到就诊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抗生素控制感染,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下腹麦氏切口进行脓肿的冲洗和引流,每日使用甲硝唑和生理盐水对脓肿部位冲洗,1周后拔除引流管,3月后待炎症控制后在硬膜外麻醉下,从患者右侧腹肌或麦氏切口处给予切口,将粘连的肠管分离,在脓肿壁粘连较为薄弱的地区给予钝性分离,清理腔内脓液,针对阑尾尖端或中端发生穿孔的患者行常规阑尾切除术,使用荷包或结扎等方法将阑尾处理好。术后常规给予引流管,继续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抗生素控制感染,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下腹麦氏切口进行脓肿的冲洗和引流,每日使用甲硝唑和生理盐水对脓肿部位冲洗,1周后拔除引流管,继续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1.3 比较方法及数据处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切口感染率及腹腔残余脓肿发生率,将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事件,治疗组患者治愈29例,治愈率为(82.9%),对照组患者治愈18例,治愈率为54.5%;治疗组患者切口感染4例,切口感染率11.4%,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8例,切口感染率24.2%;治疗组腹腔脓肿发生1例,达2.9%,对照组腹腔脓肿发生3例,达9.1%。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切口感染率及腹腔残余脓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很多患者被误诊或延误治疗而转化成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发生阑尾炎后,就诊较晚[2]。对病程较长,患者体检中肿块的边界较为清楚且疼痛较为轻微的患者,可给予保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非手术疗法治愈后其复发率很高。因此应在治愈后3个月左右择期手术切除阑尾,比急诊手术效果好[3]。使用保守治疗、单纯切开 引流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多数患者我们建议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时,先期引流治疗,拔除引流管后,继续抗感染,待炎症局限后给予阑尾手术切除治疗,至于炎症局限到什么程度,靠每个医生的临床经验确定。要注意选择适当抗生素,一般选择能够针对性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术前注意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不良的要给予支持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手术切口选择要根据B超检查结果确定脓肿部位后确定切口大小及位置,行切口方法包括麦氏切口及右下腹直切等方法,具体选择需要结合患者脓肿情况确定,要注意熟练掌握阑尾及其周围器官的解剖位置,并不断提高手术技巧。手术中要求行切口及切口操作时尽量减少切口组织损伤以免发生切口感染,在直视下进行分离等操作,避免盲目潜行地分离,并避免损伤患者水肿的肠管。多数情况下可采用荷包缝合包埋残端,如果阑尾化脓坏疽甚至穿孔,盲肠壁充血水肿严重,荷包缝合有困难采用根部结扎+缝扎,不用其它组织覆盖或缝合,术中使用甲硝唑溶液冲洗腹腔,保证腹腔无残留液体。术后腹腔给予引流管引流,且引流要彻底。
总之,对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实施引流+阑尾切除术得较好的疗效,患者治愈率较高,切口感染率、并发腹腔脓肿率低,优于单纯切开引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方芳.B超在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动态观察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9,40(30):83-86.
[2]罗文南,刘建勋,钟文毅等.阑尾周围脓肿Ⅰ期手术切除54例治疗分析[J].广州医药,2007,38(2):41-43.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95-496.
论文作者:李大开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1
标签:脓肿论文; 阑尾论文; 切口论文; 患者论文; 腹腔论文; 感染率论文; 抗生素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