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艳华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430071
作者简介:姚艳华(1978-),女,主管护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摘要】探讨物联网技术给临床护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心血管临床护理架构和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了该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前景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临床护理;射频识别Analysis of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nursing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Yao Yanhua
【Abstract】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clinical nursing; detailed analysis of cardiovascular clinical nursing framework and function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and points out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his technology in clinical nursing and the issues to be resolved.
【Keywords】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inical nurs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R33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421-01
1 引言
物联网可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物联网的核心是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其基本特征可简要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物联网自从诞生以来,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巨大关注,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用途极为广泛,遍及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医疗健康、智能电网、国防军事等诸多领域。就医疗领域而言,物联网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几乎遍及该领域的各个环节,典型的有药品领域、远程监护和家庭护理、医疗信息化、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和医疗垃圾的监控、血液管理以及传染控制等[2]。本文就物联网技术在心血管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基于物联网的心血管临床护理架构
护理信息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限于技术手段,传统心血管临床护理对护理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仍不得不普遍采用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方法[3]。主观信息(如现病史、既往史、治疗经过、体格检查、心理状况、行为状态及风险评估等)采用手工方式由护理人员采集和记录,客观信息(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糖等生理参数)则可通过仪器(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心电监护仪等)采集记录。完成信息采集后,将信息以计算机数据和纸质文档形式保存,为进一步的分析、诊断及护理创造必要的条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患者对医疗及护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方法逐渐暴露出以下不足:①效率低、工作量大;②数据准确性、稳定性受人员、时间、环境等因素影响大;③临床护理诊疗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具有时段性和滞后性,无法提供必要的动态数据,影响临床护理诊疗决策和效果。与传统临床护理方法不同,物联网通过传感技术、网络、智能计算等技术来实现对人、物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行全面、高效、实时、动态、连续、便捷的自动获取、交换以及持续分析信息,为临床护理实时提供准确数据基础和强大的人工智能处理。因此,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克服传统临床护理方法的缺点,具有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紧急事件响应及时、优化管理等优点。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心血管临床护理架构如下图1所示:
图1基于物联网的心血管临床护理
3系统功能分析
31 应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自动核对,实现医嘱的全过程管理:利用基于射频识别技术和条码识别技术的病人标识系统,护士在床旁为病人进行操作时,利用PDA对病人腕带、药品标签双码核对。极大的提高了医嘱执行的准确性,保证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病人执行正确的医嘱,有效避免因病人身份确认失误而造成的医疗差错和事故。
32 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与医院现有HIS数据完全同步、无缝融合,信息共享,实现一处录入多处读取,简化了护理记录程序,减少护士重复抄写的工作。优化了护理工作业务流程,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士工作效率。
33 生理指标自动监测、精细化护理:通过在病房内和病房附近部署传感器网络,让病人根据病情携带具有检测血压、呼吸、心率、血糖等功能的无线传感器节点或仅仅是RFID标签,这样可在不影响病人活动和休息的情况下对其必要的生理指标进行连续自动监测。由于获得的生理指标完整充分,可在此基础上开展精细化护理,譬如可描绘出血糖波动、漂移变化幅度的曲线图以及异常血糖值及持续时间等,可使医护人员和患者掌握血糖连续变化与个体运动状态、情绪波、药物干预、饮食差异等因素的相关性,以指导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方案,实现精准化治疗与护理。
34 患者安全管理:在病房的出入口配置RFID阅读器,通过扫描条形码腕带确认身份来进行安全控制管理,储存这些身份及出入时间信息供查询,能及时了解患者外出动向。患者佩戴的RFID腕带会将实时动态信息传递给物联网,在医护人员接入网络的智能设备(如平板计算机、PDA或智能手机)直接显示出其精准的GPS定位、行为状态、跌倒指数等信息。管床医生、护士或家属随时知晓其去向及状态,及时避免风险的发生。
35 医疗信息查询:患者可通过“RFID腕带”在指定的读写器上随时查阅医保政策、规章制度、护理指导、医疗方案、药品信息等内容,并可随时打印医疗费用明细,提高患者满意度。
36 临床护理管理决策支持:物联网技术为临床护理多方面深度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护理人员可根据不同需求随时获得经过科学分类整合和分析的结果,如工作量、人类资源、质量控制、风险预测、绩效考核等数据以及护理综合评价指标,从而改善临床护理实践、管理、服务、流程再造与临床路径规划,最终全面促进和革新健康护理。
4 结语
物联网技术是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集成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在临床护理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具有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增强护理质量、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等作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开展逐步在医疗系统推广,总体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应该承认,由于物联网技术尚属新兴技术,实际应用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或完善无线传感器、网络隐私与安全以及技术标准等问题。笔者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必将成为推动临床护理事业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细想与应用策略研究[M]. 通信学报,2010,31(11):27
[2]俞磊,陆阳,朱晓玲,等.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1):17
[3]张艳,毛树松,范德兰,等. 物联网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12,27(23):7980
论文作者:姚艳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技术论文; 医疗论文; 心血管论文; 信息论文; 患者论文; 病人论文; 血糖论文; 《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