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中的“语境”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功能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位教育学者将中国与美国小学习作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的习作教学旨在培养儿童用眼睛观察世界,习作内容多为“学种花”“我家的小猫”“我长大了”等,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则培养学生做一个用心思考世界的公民,习作内容多为“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你认为小学生是否一定要穿校服”“你认为避免战争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为到费城的游客制作一份旅游指南”等。 显而易见,中美写作教学理念大相径庭:中国的习作教学立足当下,让儿童在记录和描摹自己身边的故事中学会写作;美国的习作教学则指向未来,引导儿童通过写作来适应社会,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当然,习作面向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可厚非,但仅仅反映当下的生活,还是有些局限。应该将儿童当作一个人,一个未来的社会公民,让写作成为他们担当“公民”责任的手段和方式,这样的习作教学才能够服务人的成长,这样的写作才能将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正如学者徐贲认为的:“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教育,不只是读写技能,而且是通过学习使用文字语言,养成公共说理的理性思考习惯。”[1] “公共说理”,是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它体现着作为“公民”三方面的意识:一是具有人格意识——有理性和反思,可以独立思考;二是自由意识——自由判断、自由选择、自由决定;三是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和捍卫。“童化作文”积极倡导的“功能性写作”,其目的就是引导儿童在学习写作中学做社会“公民”——在习作中学会理性反思,在习作中做出自由判断,在习作中勇于担当,从小做一个以言服人、以言动人的真“言语人”。 一、功能性写作教学中“语境”的基本要素 “功能性写作”从本质上看,属于“交际语境写作”。“功能性”是指借助言语交际所需要达成或实现的目标、愿景等。综合西方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为,一个完整的“功能语境”基本上由五个要素构成: (一)话题 话题就是本次习作的基本内容,或来自语文教材;或来自儿童的现实遭遇。话题的选择要“热”,想儿童之所想,急儿童之所急;话题的呈现要“鲜”,能让每个儿童眼前一亮,心头一振,从而能唤醒儿童关注的兴趣,能吸引儿童探讨的热情,能激发儿童创造的天赋。 (二)目的 目的就是本次习作的功能目标。习作的目的性应当与儿童的生存、生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功能目标不是教学目的,它直接指向儿童的内在诉求和期待。功能目的是一次习作教学的动力源泉,是一次儿童写作的价值所在。安东尼·海恩斯曾经为写作总结了100个目的[2]。写作目的不同,写作知识、文体形式也各不相同。 (三)角色 角色就是写作者的文本身份,即作者在习作中以什么样身份进入语境,以什么样的年龄、经验、性别来说话和表达。这里身份很多,可以是真实身份,也可以是模拟身份;可以是童话人物,也可以是现实人物;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伙伴;可以是校园内的,也可以是社会其他行业的。角色不同,说话的语气不同,选择的话语内容不同,故事的情节走向不同。 (四)读者 读者就是本次习作的服务对象,即这篇习作写给谁读的,他(她、它)对这篇习作的态度就是检验习作表达成效的关键所在。读者在习作中,一直潜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习作者在表达时所秉持的“观点和立场”、所占有的“事理”、所流溢的“情感”,就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重视,从而赢得读者认同和支持。 (五)知识 知识就是本次习作的功能支撑,习作采取怎样的文体样式需要知识,习作采取怎样的言语风格同样需要知识。应该这样说,知识在功能性写作中,决定着一篇习作所焕发“语力”的强弱。笔者曾经将习作知识分为这样几种类型:结构性知识,决定着文体样式;叙述性知识,为了将习作对象条理化、具体化;描述性知识,为了让场面复活,让文字生动形象;功能性知识,为了让读者感同身受。不同的知识,服务于不同的习作文体,服务不同的功能目标达成[3]。 功能性写作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中,话题是表达的中心,目的是表达的旨归,角色是表达的主体,读者是表达的指向,知识是表达的支撑,它们互为基础,相互作用,构成了功能性习作教学生动鲜活的表达语境。 二、功能性写作教学中“语境”的基本类型 功能性写作从所要达成的交际功能和所要面对的读者对象来看,习作教学所要营建的“功能语境”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传播分享型 “传播分享型”语境指的是通过习作达到解释、解说的目的,让读者了解、欣赏以及弥补认知空白;指的是借助话题平台,通过习作表达角色与读者之情;指的是通过习作对某种事物、事件、文化进行展示、推介、分享。笔者以习作案例“今夜中秋月更明”为例,展示通过习作可以营造这样的“功能语境”: 语境一:“举杯邀明月”——我们家的中秋节 活动:采访父母亲朋,了解中秋的习俗民风。参与家庭中祭月、赏月等中秋活动,并全程拍摄中秋之夜的活动,制作“我家的中秋之夜”视频。 习作:为“我家的中秋之夜”视频写一篇现场解说词。 语境二:“千里共婵娟”——中秋祝福寄我情 活动:为远方的亲人、朋友或者为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制作一份中秋贺卡。 习作:精心为贺卡设计祝福语;根据祝福对象,创作2—3条中秋祝福短信,通过手机发给相关人等。 语境三:“小饼如嚼月”——多彩月饼展示会 活动:选择最有特色、最爱吃的一种月饼,查看商品说明,了解它的制作材料,亲口品尝,了解它的口味。在班级举行一次“多彩月饼展示会”。 习作:为自己的月饼写一则说明书或者推介词,为“多彩月饼展示会”写一则新闻报道。 这三个语境的营造紧紧围绕功能目标进行着,语境一是为了“解说”自己的中秋节;语境二是为了节日的“祝福”和“感恩”;语境三是为了“推介”和“说明”以及“发布”。功能目标不同,习作文体迥异,语言风格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这样的功能语境中写作,儿童不仅成为节日的主人,更成为写作的主人,每一种角色体验都让儿童充满新奇,充盈着文化传播的责任。 (二)说服沟通型 “说服沟通型”功能语境,一般用以化解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对抗和冲突,其核心是以言明理,以言服人。这种语境的教学常常在具体鲜活的现实应对中即时生成。在习作案例《足球啊,足球》中,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语境的教学特质。 【缘起】学校足球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封闭起来进行养护,不对外开放。学生们对此意见很大。 语境一:为了申诉 习作:“我给校长写一封信”。引导学生给校长写信,反映自己很想去球场踢球的强烈愿望和诉求。 效果:校长及时回信,向学生进行了解释:球场草坪很贵,如果不经常养护,就会导致大面积的坏死和枯萎。 语境二:为了建议 习作:“我给后勤部门写建议书”。建议后勤部门将球场养护的时间放在节假日和晚间,在球场开放期间,派专人引导以免破坏草坪,最好不要因为养护而影响正常的教学和锻炼。 效果:后勤部门也通过写信进行答复,解释后勤部门人员少,不可能日常派人看管球场。另外夜间和节假日养护,也会增加维护成本,学校没有这一专项的财务支出。希望大家能在平时自觉爱护球场草坪,尽量减少养护次数。 语境三:为了呼吁 习作:“我写爱护球场草坪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写一封爱护球场草坪的倡议书。呼吁大家进入球场,尽量少穿底部较硬的球鞋;非踢足球的运动,尽量不进入球场踩踏等等。 效果:球场养护次数减少了,本学期开放时间比上学期增加了28天。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功能语境”俯拾皆是,作为教师,要充分捕捉这样的习作契机,为功能性写作教学铺路搭桥。通过这一习作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功能性写作教学让习作训练从教师立场的“教学制造”走向儿童立场的“应对生成”,从“他要之作”走向“我要之作”,从平日无奈的习作任务走向改善生活、创造幸福的公民之旅。 (三)互动建议型 “互动建议型”功能语境主要是针对功能目标实现这一环节而营造的表达语境。借助语境,一方面让习作者获得习作成功的荣耀,另一方面实现习作的二度创作和修改。在习作案例“舌尖上的滋味”教学中,这样的功能语境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师:下面我们来开展“寻找美食推广大使”活动。知道什么叫大使吗? 生:就是代言人。 师:譬如说,你推广的美食是—— 生:意大利披萨。 师:那你就是—— 生:意大利披萨的代言人。 师:瞧,我们“披萨大使”上场啦!请问你用什么方法推销披萨的? 生:我用的是“运动变化法”。 师:大使,那就开始吆喝吧! 生:披萨刚端上桌,一股带着芝士和牛肉的浑厚鲜香霸道地传进了我的鼻腔,好像有无数个小馋虫在勾引着我全身的每一个味觉细胞。我情不自禁地把手伸了过去,披萨一入口,迷你的酥脆滋味就像一队队士兵在猛攻我的味觉防线,这芝士的油糯如同一个个重装骑士,所向披靡,将我的味觉防线打得摇摇欲坠。最后,经过一番缠绵咀嚼之后,我含泪和它们告别,这时香菇的鲜滑和牛肉的鲜嫩,像一个个小精灵滑来滑去,最终进入了我的胃中,仿佛伸出了一个个温暖的、饱满的小手在抚摸我的胃壁,真舒服呀! 师:听了他的推广,你想品尝这个披萨吗?为什么? 生:联想把披萨味道写得太完美了,我都流出口水了! 师:味道就是王道! 生:每一道食材的滋味也写出来了,仿佛我也在品尝这道披萨大餐。 师:在使用“运动变化法”的同时,还有机地插入了“分层列举法”,看来你已经融会贯通了。有人反对他当大使吗? 生:没有! 师:披萨推广大使,当之无愧,掌声通过! 与传统的习作评点相比,“建议互动型”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让读者深度卷入。习作者进入这个语境是借助“美食推广大使”这个角色,其他儿童作为读者进入这个环节,首先获得一个确定的身份是“美食评论家”。习作角色和读者身份的确定,让习作评价环节充满了互动和趣味。这与传统的习作鉴赏和批评相比,更深入骨髓,更能激发儿童融入其中的欲求。 “传播分享型”和“说服沟通型”语境一般适用于儿童写作之前的指导,而“互动建议型”语境则面向儿童写作之后的讲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关键要看习作目的指向、习作角色的定位和读者对象的针对。这三种语境,是功能型写作教学的基本类型,在实际教学中,它们常常相互组合,不断衍生出新的教学语境类型。 三、功能性写作教学中“语境”的基本构建 曾有学者研究发现,美国非常强调应用文教学,它的教学频度几乎占各种文体的50%。但是,“无论是记叙文还是应用文写作,都比较强调文章的社会交际功能。即使写事件的记叙文,但是以‘事件报告’定名,以突出向他人‘报告’的功能,以提升这类文体的现实意义和交际功能”[4]。可见,功能性写作教学不仅仅适用小学“应用文”教学,对于其他文体类型也能所向披靡,可以达到嫁接自然、融会贯通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小学阶段的其他文体,通过具体案例来探讨“功能语境”的具体构建。 (一)写景状物类习作语境构建 相对于叙事文体,写景状物的习作教学在小学阶段相对难度较大。这与儿童认知水平和观察能力有较大的关系。但如果引入“功能语境”,写景状物类习作教学就可以实现华丽转身。我们以苏教版四上习作3为例:“同学们,你的家乡肯定有与众不同之处,请给你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乍一看,这篇习作原本就有“写信介绍”的功能语境,有话题,有目的,有角色,有读者,但问题是这样的“语境”与儿童有较大的隔阂——一个身处家乡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他们大都没有出过远门,他们怎么能发现家乡的“与众不同”之处?于是,笔者在教学时进行了这样的语境改造—— 每年四月,我们的家乡都要举行“金花节”。请你选择家乡有代表性的景点、名胜、物产、习俗,编写一本配有文字和图片的旅游宣传手册,向国内外客人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 编写“旅游宣传手册”,一方面强化了功能语境,让儿童成为展示家乡形象的“代言人”,进一步深化了儿童的习作动力;另一方面以独特的文体样式——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给儿童更大的创造性表达空间。习作以自身的独特、新异激发了儿童投身写作的欲望。 (二)写人类习作语境构建 写人类习作,本身就有潜在的语境功能——推介。若执教者将“推介”对象树立的标尺超越了儿童认同高度,就极大消减了儿童的习作兴趣。以苏教版五下习作5“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为例,大多数语文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盘点名人,切入课题 2.说说班级能人,选定对象 3.确定“小能人”,当场采访,确定一到两件典型的事例 4.出示一篇“高大上”的例文,渗透典型事例写具体的方法:围绕人物特点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来写 5.进行写作,相互修改 整个教学过程不是让儿童逐渐融入,而是将儿童渐渐隔离。写作不是儿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手段,而是让大多写作者觉得,当一个“能人”好难,写一个“能人”好累。如果换一种功能语境,将习作面向自我,让更多儿童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小能人,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小能人,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1.我们都是“小能人” 2.搭建“小能人”展示台 3.我写我“能” (1)出示范文《开瓶高手——陆星播》片段 (知识:自信的语言、娴熟的动作、从容的表情、他人的反应) (2)在具体事例中写出自己的“能” 4.“小能人”展示会 第二种教学设计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都是小能人”,将每个儿童从对他人的膜拜走向对自身的关注和发现。值得称道的就是“展示台”这个语境的创设,让每个儿童获得“小能人”这个角色,赢得了“展示”的机会。学生为了能登上“展示台”,就必须充分展现自身的“能”字:自信的语言、娴熟的动作、从容的表情以及他人的反应,既从正面进行描绘,又从侧面进行烘托。习作教学在这样的功能语境催生下,呈现出巨大的活力。 (三)叙事性习作语境构建 写叙事类习作,其实就是向读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样的习作要教出动力,写出活力,必先为他们的故事找到一个个阅读欲望强烈的“读者”,在读者兴味盎然的期待下,引领习作者将自己的故事写得新奇精彩,写得生动有趣。苏教版六下习作2“当老师不在场的时候”这一案例的教学中,笔者就创设了这个语境—— 师:孩子们,六年的小学生活快要结束了!在这六年学习生活中,我和大家一起经历很多有趣的故事,譬如—— 生:一起放风筝,一起摘草莓。 生:一起包粽子,一起举行月亮诗会。 师:这样的快乐日子,永远值得老师回忆。不过,快要毕业了,我心中还有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对你们还有很多不了解,我很想知道,我和你们不在一起时发生的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故事。大家能满足老师的好奇心吗? 生:夜晚我在宿舍里装“鬼”,吓哭了郁姜鹏。 生:我在餐厅里玩“高空接豆”,结果豆子掉进了沈晓慧的汤碗。 生:小车上,我和杨亦安把蒋昊玲的帽子藏起来,她急得都哭了。 师:哎呀,每个故事都充满着传奇色彩,每个故事都让我充满着期待。这样吧,请大家将一个个隐秘的故事写下来,编成一本故事集,作为永久的礼物珍藏。等到毕业20年后,我们再来读这本故事集,一定带给大家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 回忆“在一起”的快乐故事,期待“不在一起”的隐秘故事,拉开本次习作教学的序幕。编写故事集《六(3)班风云录》在本次习作中就是最真实的功能语境。为了回忆和纪念,是本次习作明确的目的。当下“读者”的真切召唤,未来“读者”的幸福憧憬,成为本次习作最真挚的力量。叙事类习作教学,如果能借助功能语境,赋予每一次写作的童年意义,教学就有了一份文化的意蕴,写作就有了一份童年的担当。 (四)游记类习作语境构建 游记类习作,在小学阶段常常是参观游览活动的后缀。游览前,因为活动的刺激,儿童兴奋异常;游览中,因为教师的强制牵引,让活动索然无味;游览后,因为必不可少的习作任务,更让儿童苦不堪言。如何改变这一境况,笔者觉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语境很值得借鉴,将美食与个人故事、地域文化、采访者的亲历体验融为一体,增强表达效果。美食可以这样表达,美景有何不可?以苏教版五下习作4为例: 话题:眼睛里的中国——寻找最美的风景 语境一:“我最喜爱的景区”推介会 (1)有顺序地准备一组图片或视频;(2)对图片和视频进行现场推介。 语境二:“我是最佳导游”评比 (1)在一个景区中,选择一处最喜欢的景点,为它写一份解说词;(2)对一处景点现场进行解说。 语境三:“我心中的旅游胜地”投票 (1)为一个景区制作一份图文宣传册;(2)上传到指定的网址上;(3)认真阅读,进行网络投票。 相对于传统的参观游览记习作教学,本案例显得鲜活动感。三个功能语境的创设,也别具匠心:“语境一”指向的是习作框架的搭建,面向的是整体“篇”的构建;“语境二”旨在重点段的习作指导,引导如何将一个景点写具体,写生动;而“语境三”则是借助儿童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引导儿童对习作进行有针对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真实的功能语境一直让儿童处在主体地位,让他们真切地感觉到:本次习作是自己一次个性化观点的分享和呈现,这篇习作是自己一次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由此可见,“功能性写作教学”因为面向儿童的内在需求,可以为每个习作者蓄积饱满的写作动力,让每个儿童都能真切地感觉写作对于自身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自觉将写作当作应对生活、改善社会的重要方式,认作人之为人的确证,视作实现公民身份的基本素养和真正依托。小学功能写作教学中的语境建构_语境文化论文
小学功能写作教学中的语境建构_语境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