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误区与苏联的剧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误区与苏联的剧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失误与苏联剧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联论文,剧变论文,宣传教育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而且还意 味着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和一批东欧国家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苏联剧变后近10年 来,我国学术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总结其原因教训。1996年以来,江泽民同志多 次提出,要研究苏剧变的深层次原因,要回答苏联剧变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原因。笔者拟从 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失误探讨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革命导师 历来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并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革命 胜利。20世纪20、30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与此相 伴也形成了一套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模式,该模式使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 产生以下失误。

1、模式化。在一段时期内,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教材都是统一的,政治经济学 是斯大林撰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哲学教材也是斯大林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学方面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后来尽管相继出版了一些其他 人编写的教材,但都以斯大林的著作为样本,无论是在思想体系上还是在内容观点上都没有 突破。这些教材体现了那一时期苏联领导人和理论权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程度和掌握 的水平、苏联式的思维方式和理论风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使被曲解,也被视为经典,苏联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被视为典范。长期以来,广为宣传的就是斯大林的阶级 斗争愈来愈尖锐化的理论,公有制愈大愈公愈好的理论,否定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理论,社 会主义模式论等。这样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枯燥、单调,只有空洞的说教,缺乏 鲜活的内容,而且容易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化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

2.教条化。苏联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尤其是斯大林的一些 设 想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把他们的一些词句奉为经典,机械地向人们灌输,既不强调革 命导师的理论、讲话产生的历史条件,也不联系本国的实际情况。教条主义最集中、危害最 大的表现莫过于苏联在宣传教育中固守马克思、恩格斯讲过的社会主义实行产品经济、计划 经济的理论观点,长期否定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从苏联的实际看,它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本应经过一个较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放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加速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社会主义成份,削弱资本主 义成份,引导并改造小商品经济成份。从30年代起,就有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等人提出社会主 义的计划经济要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的长处,50年代以后,苏联一些经济学家也宣传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但他们的主张被称为“市场社会主义”,作为现代修正主义 的变种而遭到批判。长期以来苏联把社会主义等同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的教条化教育,使 人们的思想深受影响,经济体制改革也一直难以冲破产品经济、计划经济的樊篱。

3、空想化。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上,往往脱离实际情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 扭曲,掺杂了不少空想的成分。例如,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宣传教育方面,脱离现实社会 主义生产力状况,侧重从生产关系或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宣传社会主义本质,导致人们仅仅单 纯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优越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沉湎于对社会主义的美好幻想之中 ,自我陶醉。最为突出的是,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盲目乐观地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离共产 主义不远了,只有一步之遥。在斯大林时期,苏联人受教育的是“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论”; 在赫鲁晓夫时期,是“20年建成共产主义论”;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发达社会主义论” 。这种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实际状况进行马克思主义空洞教育的做法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空想化 。

4、绝对化。在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苏联只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完全适应 ,不讲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只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上的一致,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在民族关系上,只讲民族之间友好和睦相处,不谈民族矛盾。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上 ,只强调两者的对抗和矛盾,而看不到联系和合作的一面,对资本主义全盘否定,大加挞伐 ,对社会主义极尽赞美之能事,把社会主义描写的白璧无瑕。这种教育使人们形成非此即彼 的思维,用简单、片面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5、形式化。由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内容空洞,方法简单,难以深入人心,这就导 致马克思理论教育流于形式。以大学为例,70年代初,苏联大学每个班都设置了班主任,每 个系每个年级有专人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几乎每所大学都制定了自己的“大学生共产 主义教育综合方案”,有的方案对中学生参加大学生招生咨询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以及 大学毕业后的跟踪教育,都有具体安排。在5年的大学生活中,每一周开展什么内容的教育 ,由谁组织监督,方案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但这些教育活动大都走过场。教育管理部门用 出版马恩列斯著作和各种应时理论作品,发表一系列教学体会文章,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的众多文件和决议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空谈盛行,缺乏细致 深入、扎实有效的理论教育工作。苏联领导层也满足于这种虚假的繁荣和表面上的舆论一致 。

总的看来,长期以来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方面尽管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但学风严重不正,未能很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导致了唯心主义和 形 而上学盛行,马克思的理论遗产被曲解,列宁的理论被亵渎,马克思主义失去了作为一种科 学学说的本质,不受实践检验,使人迷茫缰化,甚至成为屠宰人民灵魂的一把刀,成了粗暴 、专横的代名词,成为封闭的终极体系,失去了活力,根本无法指导苏联人民在经济文化落 后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终于失去了人心。

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方面的失误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失败,这种失 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60年代人”的产生。“60年代人”的核心是20、3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50年代大学毕 业,60年代陆续走上领导工作岗位,70、80年代在苏联权力交替中逐渐成为苏联社会生活主 角。他们程度不同地感受过30年代的“大清洗”和各种运动,亲身经历过50年代“非斯大林 化”运动,体验过60、70年代停滞时期阻滞改革的逆流。他们深刻认识到高度集权的社会主 义体制的弊端,拥护苏共二十大、二十二大路线和赫鲁晓夫的改革,力主更新对马克思主义 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作为改革思潮的载体,他们在50—60年代基本主张体制内改革,后来在 70年代又分化出一批持不同政见者,在80年代的改革中大部分人又走上了否定社会主义的道 路。“60年代人”以戈尔巴乔夫(1931—)、阿尔巴托夫(1923—)、雅科夫列夫(1923—)和叶 利钦(1931—)为代表。以雅科夫列夫为例,我们看一下他的心路历程。1923年出生的雅科夫 列夫,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于1943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参加过卫国战争。他回忆说“时至今 日仍然相信,当时我根本无权站在一旁袖手旁观。这是严峻地考验良心的时刻。同时,我也 相信共产主义思想,认为它是生活的真谛。可是,从前线回来之后开始产生的失望情绪越来 越沉重地压在心头。在我家乡雅罗斯拉夫尔地区到处可见快要饿死的儿童,农村被继续掠夺 到颗粒不剩……”,此时作者对体制的丑恶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苏共二十大给雅科夫列夫 他们洗了一个“凉水淋浴”,人们开始醒悟,尽管是缓慢地、左顾右盼地,但总是开始醒悟 了。起初雅氏觉得,“只要修正和清理一些东西,国家也就会加速自己的发展”。但后来他 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认识。“问题的实质在于他们所建立的布尔什维主义制度,在于构筑在暴 力意识形态之上的制度”。

2、“夜间人”现象出现。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方面的僵化教条的做法并没有把马克 思主义信念灌输进入人们的头脑中去。同时苏联长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思想文化斗争, 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出击”(包括批判德波林学派、“ 拉普”等),到30年代中后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大“清洗”,到战后初期(1946—1952)在文化 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大批判、大斗争,使人们不敢讲真话,说实话,否 则,各种批判和打击会接踵而来。正如曾担任赫鲁晓夫以来历届苏联领导人的政治顾问、原 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阿尔巴托夫回忆说:“战后进行的意识形态运动,如反 对 西方的‘卑躬屈膝’,反‘世界主义’,反对教学、电影、音乐、遗传学、语言学和其他领 域中的各种‘偏向’,一个接着一个在我们眼前展开。我们看到,一些全然无辜的人如何受 到残酷的批判和‘挞伐’,我们中大多数人的智力和经验已足以理解这些事情。许多人在内 心为这些事情深感难受,虽然很少有人敢于出来公开表示反对—这几乎就等于是自杀。就像 这样,许多人也已懂得,当时一些荒谬的事却被当作科学真理来宣扬。谁要是对把无辜的人 说成有罪,或对把荒谬之事说成真理表示怀疑,谁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迫于强大的压力 ,绝大部分人包括大批“60年代人”都选择了扮演“夜间人”的角色。他们白天处处注意与 官方保持一致,到夜间则过自己的生活,与家人和朋友议论时政,揭露时弊,抨击权贵,阅 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私下表达对现实政治生活的不满。

3、社会思潮人道化。人道化是一种以弘扬人道主义为特征的思想倾向。它随着50年代赫鲁 晓夫对斯大林践踏人权、残酷迫害等不人道的做法的批判而兴起,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 脱离实际,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人道主义呼声与日俱增,弘扬人道主义成为哲学、文学、 艺术乃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调。人道主义逐渐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60年代人”的 政治信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民主化、公开性,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苏联 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该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福利”,人是社会发 展的目标;克服人与政权,与他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异化,确保使劳动者成为生产 的主人;人民的自主意志是权力的唯一源泉,保证保护人的权利自由、尊严与人格;坚定不 移地主张各族人民和睦、平等合作,尊重每个民族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这种人道主义思想 脱离苏联社会的客观现实,以美好思想剪裁现实生活,表现出历史唯心主义倾向,正是在戈 尔巴乔夫的这种抽象人道主义思想指导下,后来苏联滑向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的轨道。

4、持不同政见运动兴起。由于传统体制弊端日益暴露,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内容落后 于现实,方法教条,简单生硬,与苏联社会实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不少人对马列主义 持怀疑态度。赫鲁晓夫平反冤假错案半途而废,许多大案要案没有触动,他执政后期又伤害 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又混淆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 盾,对持不同意见的知识界和文化人不作思想疏导,一味强硬镇压,一批主张体制内改革的 “60年代人”转变为体制外改革派,这样造成了“60年代人”的分化,从中走出一个极端主 义 的派别—持不同政见集团。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给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注入动力,在 经过1973—1975年危机之后,受到赫尔辛基条约松绑(1976—1981),在80年代缓和过程中得 到了发展,后来发展壮大为包括各种思潮和派别的持不同政见运动。它们有的要求实行西方 式的民主制度,有的要求在不推翻现行制度的前提下“彻底批判斯大林主义”,扩大党内外 民主,有的要求传教自由,恢复教会活动,有的要求民族自主权,甚至要求脱离苏联而独立 ,有的是上述各种要求交织在一起。持不同政见运动的代表是苏联著名核物理学家萨哈罗夫 ,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等。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大饥荒、大迫害等使20、30年代出身的人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有了 深 刻的认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长期存在的机械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方式严重 脱离实际,既没有科学地回答历史问题,化解他们的思想疙瘩,又没有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从而未能确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反而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排斥马克思主 义,他们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却对西方的人道、民主、自由的价值观颇为欣赏,在关 键时刻不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上述表明,长期以来苏联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并没有培养出既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又坚持改革开放 的一代新人,而是产生了“60年代人”和持不同政见者,尽管这一模式化、教条化的教育也 培养了一批社会主义制度的维护者,但这批人中的大多数僵化、保守、教条,其人数和社会 影响已无法与前者相比,且这批人中已有一些人并不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他们只 是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才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正是这批“60年代人”构成了苏联剧变的群 众基础,其中的代表人物成为苏联剧变的直接推动者。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立即着手改革, 当他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的改革遭遇重重困难、陷入困境之际,信仰的不坚定使他转而走 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并在日益发展的持不同政见运动的推动下领导苏联走 上了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道路。当然,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剧变的基础性原因 ,但是,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方面的失误使“60年代人”未能确立共产主义的世 界观、人生观,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乘虚而入,使“60年代人”确立了以民主化 、多元化和公开性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路线,正是这一错误的改革路线最终成为苏联剧变的关 键。

总结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中的教训,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中应该破 除教条主义、空想主义和形式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当前尤其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把马 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要努力向人们宣传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的、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发展的。无产阶级政党什么时候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就会使革命和建设遭受挫折和失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存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不断总结无产阶 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始终 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正确处理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的个别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革命导 师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其思想政治观点既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局限,同时其伟 大之处在于他们提出的基本思想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具有前瞻性,在人类历史上始终闪烁着 真理的光芒。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时,应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 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革命导师不正确的个别论述,应不加回避地 具体加以分析,如有些个别论述当时就是不正确的,有些个别论述当时是正确的,但随着时 代的变迁,已经过时了,或需要修改、完善。

3、清醒地把握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在进行马克 思主义宣传教育时,脱离具体实际,片面地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一味用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人 们的行为,不但难以达到目的,也易于流于空想,犯“超阶段论”的历史错误。马克思主义 宣传教育就言之无物,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当前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时 ,一方面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道德、人生观的教育,另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 最大的实际就是当前并且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特指我国在 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们要从我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状况和历史任务,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仍有不相适应的一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 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摆脱不发达的状态。

4、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社会 主 义与资本主义不是绝对对立、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既有对立和斗争,又有合作和共处的关 系。当代资本主义同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的资本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 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全球,社会主义并不能立即取代资本主义。在当前的宣传教 育中,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介绍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发展,讲述两种社会制度共处的 长期性。既要肯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又要承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经济文 化发展起点的落后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既有否定又有肯定的辩证关系,对于资本主义 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对于资本主义时代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如市场经济体制、权力制衡 思想,社会主义不仅不应该否定,而且要作为自己的发展条件,积极吸收并加以改造,变成 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广大群众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

5、科学区分传统社会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关系。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已经历 了400多年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有四种理论形态。(1)从16世纪初叶到19世纪 中叶的空想社会主义;(2)从1844年到1917年的科学社会主义;(3)从1917年到十月革命胜利 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走向现实,形成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4)5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新观念、新理论,可称为改革中的新社会 主义。就现在而言,前三者是传统社会主义,第四者是现代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在马 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中,不加区分,混淆了四种社会主义,使人们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就 是16世纪到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平均主义,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 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不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苏联 模式的社会主义,就是个人专断、不讲法治,从而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产 生了很大的不理解。我们在马克思理论宣传教育中,要明确区分以上四种理论形态的社会主 义,并特别指出当前我们要建设的是现代社会主义,现代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既有很多 联系,又有重大区别。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经济 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上,发展多样的人民文化;在对外关系上,由封闭转向 开放,全面吸取现代资本主义精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这种现代社会主义,邓小平理 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标签:;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误区与苏联的剧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