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财务审计总体模式的思考_审计计划论文

关于构建财务审计总体模式的思考_审计计划论文

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格局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国家审计监督的目的,就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财政审计就是国家审计监督的中心工作、首要任务和永恒主题。

这次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专题研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非常必要和及时,必将推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进程。

对于这项工作,河北省审计厅党组高度重视,在7月份,组织召开了全省财政审计工作座谈会,分析财政审计现状,查找问题,研究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措施。

一、河北省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做法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目的是提高财政审计整体监督实效。河北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一定效果。

(一)从宙计整合上下工夫

一是整合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每年年初,根据审计署审计计划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中心,确定年度审计目标,据此制定年度财政审计项目计划,确保各层次、各专业审计目标的一致,形成整体合力。去年底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审计工作的“一个中心,两个目标”,(即: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河北省在今年的计划安排中,注重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加大了对基层财政资金和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

二是整合审计方案,明确审计内容。对年度财政审计项目计划,由财政处制定统一的审计工作方案,各审计项目据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一致。今年,厅党组要求在财政审计中,要真正做到依法审计,对预算执行审计、决算审计、地税审计,按照项目类别,明确实施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分别依据预算法、税法等,确定审计方向、目标、内容和审计重点。

三是整合审计力量,统一组织实施。过去预算执行审计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受制于内部机构的业务分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率和效果。从2007年开始,厅本级统筹调配力量,打破审计业务部门职责分工,对确定的审计对象,在业务处室之间全部实行交叉审计。

四是整合审计报告,深化审计成果。围绕“两个报告”,首先从报告形式上,统一结构,规范格式。为解决各业务处审计报告中问题排列顺序不统一、格式混乱问题,省厅今年统一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前后顺序进行了规范,按照预决算编制方面、预算执行方面等八个方面分类汇总,注意了各分项目审计报告观点和结论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以“两个报告”为载体归纳提炼审计成果。其次,统一处理口径,防范风险。对审计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对问题的定性、处理依据及处理口径,确定了私存私放财政资金、乱收费、乱摊派等七个方面问题的总体复核原则。省厅采取集中召开审计业务会议的形式,以保证审计项目的内容重点、时间进度、定性依据、处理标准的统一。

(二)从审计力度上下工夫

人员少、任务重、监督范围广,是各级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的困境。省厅集中力量,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关注宏观政策、惠民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基层财政资金和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以最少的人力,取得最大的监督实效。

一是加大延伸审计力度。针对当前违纪违规资金向下属单位和相关单位转移的特点,近三年来,省本级逐年减少预算执行审计数量,2008年安排了26个部门,去年19个,今年14个,但逐年加大对下属单位的延伸审计。今年,厅本级对14个部门延伸审计了153个下属单位,揭示问题力度明显加大,审计查处问题的金额和移送案件线索数量逐年增加,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监督效果更加明显。仅今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案件10件,给予党政纪处分或处理50人。

为促进农村低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今年预算执行审计中,省厅组成了四个调查组,由四个厅长助理任组长,沿着资金使用流向,将审计触角延伸到最底端,检查到乡、村、户,对8个设区市15个县的农村低保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共延伸审计了31个乡(镇)、82个村,调查了778家农户。省厅就农村低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向省政府专题报告后,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宋恩华副省长批示有关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确保“救命钱”安全。

二是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力度。从2005年开始,连续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共计44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共涉及部门单位1.8万个,审计资金总额为1637亿元,审计资金覆盖率为96%,审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的充分肯定。针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审计建议,省政府发布了《河北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三是加大地税系统审计力度。河北省审计机关以前年度开展地税审计,都是“各自为战”,不仅力量分散,且问题定性和处理尺度不一,弊端较多。结合地税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的特点,从2007年开始,省厅尝试整合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力量,上下联动,按照“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汇总”的“五统一”原则,连续四年组织开展全省地税系统预算执行和税收征管审计,共审计税务机关870个(年均218个),延伸调查企业和单位10137个(年均2534个)。从实际情况看,统一组织,规范执法,发挥了审计的整体合力。地税部门对审计建议高度重视,认真整改,促进了税收征管和财务管理水平的规范提高。河北省地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在审计署组织评选中获得优秀奖。

四是加大基层财政审计力度。为全面、客观了解省直管县体制下基层财政管理状况,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去年,厅党组要求省厅对各市开展财政决算审计,必须选择1至2个县和所属乡镇进行延伸审计。

2009年,省厅对承德兴隆县2006年至2008年的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对秦皇岛卢龙县、邯郸永年县的财政资金收支情况进行了延伸审计。取得的效果是:摸清了县乡财政运行及管理底数,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在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的同时,帮助县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障了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树立了审计权威和客观公正的执法形象,引起当地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帮助和督促基层审计机关进一步发挥监督作用,加大了系统整体功效。

五是加大行政权力运行监督力度。关注决策,强化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更加关注对决策环节的评价,更加注重从宏观角度看问题、提建议,进而实现审计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制约。在对河北省某开发区审计中,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效果的绩效审计,发现引进企业投资严重不足、入驻企业财政贡献率低下等问题,促使当地政府采取措施,加强招商引资管理,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益。关注职能履行,加大财政收入审计力度。为保证财政收入的完整性,在财政决算审计中,加大对职能部门业务交叉和衔接环节审计力度。如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由于国土、规划、房管、税务等单位缺乏沟通,上下游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容易造成土地出让契税、土地出让金等漏缴或缴纳不及时等问题,某市2007、2008两年共计20户房地产开发企业漏缴欠缴土地契税近1.5亿元;某市11户房地产开发企业擅自提高容积率、欠缴土地出让金近1亿元。

(三)在促进财政审计制度建设上下工夫

通过审计,促进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提升财政审计监督层次。据统计,2005至2009年间,全省审计机关共制定与财政审计相关以及信息公开方面的制度规定16个,通过财政审计,促使各级政府出台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与使用的法规规定66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下,审计监督存在“盲区”

在现行体制下,审计机关依据行政区划或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对所管辖的监督对象“画地为牢”,出现监督的“盲区”。如对各级国税部门的审计,各省厅对省财政直管县的审计,都存在监管缺失和风险。

(二)受制于人员力量,审计覆盖面偏小

从河北省来看,属于厅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对象有127个,地(市)级1777个,县(市)级13355个,由于审计任务既有审计系统内部的审计计划,又有组织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和当地政府委托事项,任务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安排审计计划时,受制于人员力量,审计覆盖面偏小,平均每年省、市、县三级各自审计覆盖面10%左右,难以对财政政策、财政管理状况作出全面、客观评价。

(三)审计问责机制、整改责任追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审计机关面临着自身职能和手段的诸多限制,审计问责机制、整改责任追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追究力度不够,屡审屡犯,影响了审计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此外,还存在预决算审计缺乏广度和深度、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运用不充分、财政绩效审计不够深入等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以项目管理为切入点,形成上下级审计业务联动机制

树立全国审计“一盘棋”思想,以项目管理为切入点,通过增加审计署对地方审计机关、上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授权项目、联合项目、直审项目、延伸项目数量,加强项目质量监管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上下级审计业务联动机制,发挥系统监督合力。

(二)拓展审计内容,加强对政府财政资金全方位监督

根据温总理“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将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资产纳入财政审计监督范畴,扩大审计覆盖面,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开展全程跟踪审计。

(三)健全审计整改和问责机制,提高审计公信力

以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建立和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公安、监察、财政、税务、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建立和健全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机制,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有人事任免权、奖惩考核权的有关主管部门,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的内容之一;建立和健全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和整改公告机制,审计机关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工作情况,在做好审计结果公告的基础上逐步公告审计整改结果,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予以公开曝光,根除审计整改走过场的虚假行为,提高审计公信力。

标签:;  ;  ;  ;  ;  ;  ;  ;  ;  

关于构建财务审计总体模式的思考_审计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