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合探究性学习,努力优化实验教学情境,诱发研究动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研究过程中感悟创新的乐趣、渗透探索性的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物理实验 可持续发展
当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已受到广泛重视。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新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研究、自由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物理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产生、形成就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而发展的。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特别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中要渗透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体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人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融合探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下面从四方面加以论述:
一、优化实验教学情景,诱发主体的研究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对物理实验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实验教学以知识传授和验证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板地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重复和乏味,造成被动学习,更不可能推动学生产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动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一些实际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实验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与探索。
二、尊重实验主体的个性,鼓励超越创新
在学生的实验室探索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改编成学生来做实验,在课堂上由学生来当教师,并且要求学生能理解实验现象……结果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倍感兴趣。经课堂调查得出结论——学生喜欢老师这种上课方式,感到学得很轻松。当然,教师在课外备课的功夫就更多了。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而且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
要鼓励学生带资料来实验教室一角的科学角展示。在教室的一角,一小块地方是学生的天地,他们把自己平时精心收集的结晶拿来与同学共享,从中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了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学习了电容器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布置下面的课外小实验:
1.自制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研究平行板电容器与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实验说明增大而减小电容器电容的方法。
3.根据电容器电容变化的特点,制作一个简单的电容传感器,将不便于测量的非电物理量转化成电学量。
4.设计一个怎样将机械秤改为电子秤、将机械油量表改为电子油量表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以上实验的实施,促进了学习习惯的形成,也提高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课堂氛围改善了。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超越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实验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行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重视主体的实验探索过程,感悟创新苦乐
中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像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探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而科学家发现和解决的却常常是人类从来没有发现或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新事物。中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是“就是”科学研究活动。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获得了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素质。如探索自感现象,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直接经验。
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还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实、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过程本身就已经使学生受益颇丰,有这个参与的过程和没有这个参与的过程,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
四、渗透探索性的新实验,让主体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在探究性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要运用新实验(新内容、新方法、新结论)转变思维角度,让学生成为实验的真正主人,把课本上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出众多方案后,引导学生进行多方案的选择,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各个方案的利弊,实验成功因素的影响,结果准确程度的比较等等,选择一种最合理、效果最好的实验方案,这就是发散后的收敛。通过发散和收敛,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的实验在中学课本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设计新的实验,就能发挥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逐步形成了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用实验培养人,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邵晓明 《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高中研究型课程实施案例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0。
[3]《探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0。
[4]杨小微 《现代教育理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5]沈亘强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
[6]张大昌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的课题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论文作者:金建青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9月总第1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探究性论文; 能力论文; 科学研究论文; 过程中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2016年9月总第1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