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创新活跃期的企业:来自中国企业创新趋势指数的报告_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来自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动向论文,活跃论文,指数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模式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其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创新驱动力的形成。为了解我国企业创新的环境、现状、趋势及机遇与挑战,2015年8月至9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5·中国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创新动向为主题,并依据国内外企业创新研究的经典理论框架,构建了“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在构建“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时,我们系统地考虑了创新要素的投入及规模、创新效果及效益、企业创新战略选择、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家创新精神及意愿,以及企业创新环境等诸多方面。遵循从精从简,兼顾代表性与差异性,以及贯通宏微观,突出动向性等原则,我们力求使“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能够尽量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企业对创新环境的解读、创新投入的意愿、创新管理的实践以及创新效果的满意程度,希望能为行业以及企业创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引和启发。

       与前22次年度跟踪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2015年8月10日发放问卷,截至9月28日共回收问卷2819份,其中有效问卷2526份。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见表1。企业经营者平均年龄为52.6岁,其中55岁及以上占43.1%,44岁及以下占21.6%,45~54岁占35.3%。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82%,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4%。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占41%,为经济类的占18.1%。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0.1%,其他职务的占9.9%。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表明,当前企业已进入创新活跃期,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创新潜力强劲,企业家精神成为提升创新潜力的最重要动力,尤其表现在重研发、担风险、抓机会等方面;二是企业家创新投入意愿强烈,尤其是创业成长期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比较突出;三是体现在创新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较好,企业注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多元化创新信息渠道等方面。

       调查同时表明,企业创新尚存在诸多问题、困难乃至挑战,包括人才环境是当前企业创新最大的瓶颈;中西部区域创新文化亟待培育;企业创新的实际投入与创新成效的持续性有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创新支持政策力度应给予更多关注;企业创新战略比较单一,过于依赖内部研发,以合作研发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亟待加强等。

       进入创新活跃期的中国企业创新效果初步显现,创新在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环境、开拓新市场等方面作用明显,但是离国家创新战略提出的要求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一方面,企业家应努力提高自身创新思维与方法水平,打造具备较高创新管理能力的专业化高层管理团队,努力激发一线员工等内部要素的持续创新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化创新机制,增强合作研发等开放式创新战略,更好地通过多层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十三五”的创新理念,抓紧培育创新人才,尤其是培养和发展引领企业持续创新的企业家人才,同时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金融环境等促进创新进发的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快创新驱动力的形成。

       一、创新动向指数已进入活跃区间

       (一)企业创新潜力和创新投入较高,创新环境有待改善,创新战略水平亟待提升

       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的平均得分是54.95,表明我国企业已经进入创新活跃期。由于创新动向指数在国内属于首创,尚没有历史数据提供比较。因此,本文对“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不同类型企业间对比分析和指数不同维度间差异分析。本文数据未来可作为基准点,结合更为丰富的数据进行比较与解读。

       对创新动向指数的分析表明,企业创新潜力和创新投入方面的得分最高,创新环境和创新战略得分较低,创新效果得分居中。创新动向指数的总体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已经具备较好的创新潜力,且创新投入意愿较高,但受限于外部创新环境和企业创新战略水平,创新投入带来的创新效果有待提高(见表2)。

      

       企业创新动向指数得分分布图显示(见图1),样本企业创新动向指数基本呈正态分布:创新指数分布最集中的区间为50~55(21%),而分布在45~50区间的比例次之(18%),55~60区间的企业比例为17%。综合而言,62%的企业创新动向指数在50分以上,创新活跃度较高。

      

       图1 创新动向指数得分样本分布

       进一步分析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差别,我们发现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57.19)高于非国有企业(54.41),而这个差距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3个方面。在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方面的差距,可能反映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资源和管理方面的差异,而创新环境方面的差距则反映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创新外部环境略有不同。然而,虽然国有企业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等方面优于非国有企业,但两类企业创新效果差异不大,说明非国有企业在创新要素利用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对比不同规模的企业,我们发现大型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61.10)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54.30)。在创新动向指数组成部分中,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创新战略、创新投入、创新潜力和创新效果,其中创新战略差距最为明显。大型企业的创新战略得分是50.29,而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战略得分只有37.37,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创新指数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创新动向指数的多个方面也有明显差异,从综合指数看,创业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显著好于滞缓期企业。从具体维度看,各发展阶段企业的创新环境差距不大,但企业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差距明显,结果导致企业创新效果的显著差别。

       对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分析表明,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略高于资源密集型行业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相对较低①,3类行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上,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创新投入(70.56)和创新战略(42.42)得分较高。

       (二)大型企业、创业成长期企业创新相对活跃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我们对各种类型企业进行了交叉分析。对企业经济类型与规模的交叉分析表明,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平均得分较高(61.46),大型非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平均得分次之(60.34),而中小型非国有企业创新动向指数较低,得分为53.95(见表3)。分析表明,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非国有企业的创新环境并没有显著差别,而后者的创新环境还好于中小型国有企业,创新环境较差的是中小型非国有企业。这些数据表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环境尤其需要改善。在企业创新投入上,大型国有企业投入水平较高,大型非国有企业次之,水平最低的是中小型非国有企业。在创新战略上,大型国有企业具有较大优势,而中小型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战略水平较低。在创新效果上,大型非国有企业的得分较高,其次是大型国有企业,而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创新效果得分较低。这些数据进一步表明,从创新效果来看,企业规模是比企业性质影响更为显著的因素。

      

       对企业经济类型与发展阶段的交叉分析表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动向指数总得分上随发展阶段而降低:创业成长期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平均得分较高,而创业成长期的非国有企业与成熟期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水平相近,成熟期的非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平均得分次之,而滞缓期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接近。这些数据表明,在创新动向指数总体得分上,非国有企业滞后国有企业一个发展阶段。

       对比不同发展阶段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一个明显的差别是国有企业从成熟期到滞缓期在创新动向指数方面下降更快。这说明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指数虽然整体水平略低,但在持续性方面表现更好(见表4)。

      

       二、企业创新环境发展不均衡

       (一)创新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对较好,人才环境是创新最大瓶颈

       创新环境指标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区域创新文化环境以及基于创新人才可获得性的人才环境。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创新环境指标总体得分是45.33,表明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中等,尚有较大改进空间(见表5)。

      

       对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创新环境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创新环境得分略高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外部创新环境得分较高主要是由于制度环境和人才环境优势,而非国有企业在文化环境方面具有优势。在市场环境方面,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并没有显著差别。这些数据表明,目前国有企业仍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并且更能够吸引创新性人才,而非国有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等文化环境具有相对优势。

       尽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创新环境总体差异较小,大型企业的创新环境优势来自于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而中小型企业在文化环境方面具有优势,两者在人才环境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类似地,尽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总体创新环境没有明显差异,各子指标随企业发展呈现不同趋势。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制度环境得分逐渐降低,而文化环境和人才环境得分逐渐提高。

       不同行业类型企业创新环境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创新环境的各个维度上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而言,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制度环境较好却面临较差的文化环境。这表明:一方面,国家创新战略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落实不足、“山寨”模仿等较为普遍的环境特征。

       (二)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支持政策力度应给予更多关注

       我们对企业的外部创新环境从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支持政策和创新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表明,近半数企业家认为所在地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比较完善。分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不够完善”的比重相对较高,东部地区企业认为“比较完善”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6)。对企业更具实际意义的是企业所在地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执行情况。调查表明,企业家认为所在地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执行“不够严格”的比例高于“比较严格”比例。其中,中西部地区企业家认为“不够严格”的比重相对较高,东部地区企业家认为“比较严格”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7)。对企业所在地研发费用税收减免等创新支持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表明,多数企业家认为税收减免政策落实情况“较好”。从区域上看,中西部地区企业家认为研发费用税收减免政策落实情况“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东部地区企业认为落实情况“较好”的比例相对较高(见表8)。对企业所在地提供土地使用等政策优惠落实情况的调查表明,多数企业家认为土地使用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较差”。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企业家认为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政策落实情况“较差”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企业家认为落实情况“较好”和“很好”的比例较高(见表9)。对企业所在地推动产学研结合创新支持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家认为区域产学研相关支持政策落实情况“较好”。从区域上看,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落实情况“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东部地区企业认为落实情况“较好”的比例较高(见表10)。

      

      

       综上,企业家认为目前我国创新支持政策落实仍需提高,并且应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区域有所侧重。例如,对东部地区企业重点落实土地使用政策,而对中西部地区企业重点落实研发费用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和推动产学研结合政策。

       (三)东部地区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相对较浓

       调查发现,总体而言,目前社会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是较高的,但从区域来看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目前社会对冒险精神和开拓进取的鼓励程度不足,而且从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对冒险精神和开拓进取的鼓励程度最高,而中西部地区的鼓励程度较低(见表11)。

      

       我们还考察了不同地区对“山寨”产品的接受程度以及企业间相互模仿的程度。总体来看企业家对“山寨”产品的接受程度还是较低的。东部地区更是低于中西部地区对“山寨”产品的接受程度。同时,企业间相互模仿产品的程度很高,东部地区企业间相互模仿产品的程度最高,而中西部地区企业间产品相互模仿的程度相对较低(见表12)。

      

       综上,尽管我国的创新文化在总体上对创新失败的容忍程度较高以及对“山寨”产品接受程度不高,但是对冒险精神和开拓进取的鼓励程度不足,并且企业间产品模仿程度严重。因此,创新文化的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并且区域间的差异需要引起重视。

       三、企业创新潜力比较充足,企业家创新意愿比较强劲

       (一)企业家精神是提升创新潜力最重要动力

       创新潜力指标由企业家精神、高管团队创新管理以及企业创新组织能力组成。企业创新潜力指标平均得分是64.68,表明企业具有较高的创新潜力。在各维度上,企业家精神引领了创新内部潜力的发挥,高管团队也发挥了重要的创新管理作用,而企业创新潜力落地所需要依赖的创新组织能力相对较弱,会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企业创新潜力的发挥。对不同经济类型企业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有企业创新潜力得分略高于非国有企业,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创新组织能力的得分较高。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创新潜力显著优于中小型企业,这个差异在企业家精神、高管团队创新管理和创新组织能力3个指标上表现一致。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创业成长期企业创新潜力显著优于成熟期和滞缓期企业,这一趋势在3个指标上表现一致。最后,从行业类型看,不同行业类型的创新潜力差别不大(见表13)。

      

       对企业经济类型和企业规模进行交叉分析表明,无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的创新潜力都显著高于中小型企业,体现出较明显的规模优势。对企业经济类型和行业性质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国有企业中资源密集型行业企业创新潜力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中3种行业类型的企业差距不大,这说明以资源投入推动创新的模式在国有企业中表现的比非国有企业中明显一些(见表14)。对企业经济类型和成长阶段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企业,创业成长期的企业在创新潜力的各个维度上均优于成熟期企业,而滞缓期企业在所有企业中创新潜力较低(见表15)。

      

       (二)重研发、担风险、抓机会是企业家精神的突出表现

       对企业家精神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精神表现最为突出的3个方面分别是“我重视研发,强调技术领先和创新”、“我敢于承担创新的风险”和“我喜欢以积极大胆的行动抓住机会”,较高的评价值表明样本中的企业家在冒险精神上已经具有很好的素养。企业家表现较弱的3个方面分别是:“我经常领先他人觉察到创新机会”、“我倾向采取原创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我经常带领企业最先将新产品/服务打入市场”,说明企业家在创新实践上尚有所欠缺。冒险精神强调的是企业家对创新的主观愿望,而创新实践强调的是企业家在创新上的方法及能力。因此,企业家未来需要在创新实践上下大功夫,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见表16)。

      

       有关企业家对创新态度的调查表明:与两年前相比,认为创新意愿“明显增强”和“有所增强”的企业家占81.1%,“有所减弱”或“明显减弱”的仅占5.5%。认为当前形势下创新“非常紧迫”和“比较紧迫”的企业家占82.0%,“不太紧迫”或“不必着急”的仅占3.2%。“珠三角”地区企业家的创新意愿较两年前增强更为明显,感受到的创新紧迫性相对更强(见表17)。综上,企业家普遍已经意识到当前创新的紧迫性,同时企业的创新意愿也明显增强。

      

       关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对创新活动的管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高管团队使用最多的3种创新管理方法包括:“培育很好的员工信任关系”、“建立良好的员工团队关系”和“对员工创新表现进行积极反馈”,表明企业高管团队更善于通过营造创新氛围来促进企业创新,而相对较弱的是“对员工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见表18)。

      

       (三)注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多元化创新信息渠道

       企业发展规划是开展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保证,体现了企业的组织能力。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有中长期发展规划,东部地区以及小型企业在发展规划上的目标导向更偏短期,国有企业在发展规划上的目标导向更偏长期(见表19)。

      

       创新信息的多途径来源是企业实现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企业获得创新信息的渠道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客户或顾客”、“董事长或CEO”和“行业会议、交易会展或行业协会”是3个最重要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已经将互联网(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有近七成的企业在较高程度上从互联网获取创新资讯。另一方面,“供应商”和“一线员工”是两种使用程度最低的创新信息渠道(见表20)。然而,一线员工是企业创新的基石,是企业创新战略执行的基础。如何持续激发一线员工的创新热情,鼓励他们为企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是我国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企业创新能力还体现在对于企业创新的组织工作上。调查结果显示,96.8%的企业有专人或部门负责创新工作,“珠三角”地区企业和民营企业群体中“董事长/CEO”直接负责创新工作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1)。

      

       四、企业创新投入意愿较强,企业间差距明显

       (一)不同类型企业创新投入意愿分化明显

       创新投入主要包括人才投入、资金投入等涉及企业创新的相关投入。对创新投入各指标得分的分析发现,企业创新投入意愿整体较高,平均得分为67.83,是创新动向指数构成指标中得分最高的维度,带有步入创新活跃期的典型特征。其中,国有企业创新投入意愿高于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创新投入意愿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创业成长期企业创新投入意愿高于成熟期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创新投入意愿较高,而资源密集型行业企业次之(见表22)。

      

       对企业经济类型与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交叉分析表明:国有大型企业比非国有大型企业的创新投入意愿高,而中小型企业中的国有企业投入意愿也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创业成长期最重视创新人才投入,而随着企业走向成熟,创新资金投入和创新人才投入趋向平衡;非国有企业在创业成长期对资金投入较为重视,而随着企业走向成熟,创新资金投入和创新人才投入也趋向平衡(见表23)。

      

       对企业未来创新投入意愿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计划未来一年在“总体创新投入”方面增加的占55.1%,计划保持不变的占39.8%,计划削减投入的企业仅占5.1%。“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计划未来一年总体创新投入“大幅增加”的比重较高(见表24)。从人员培训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的增减情况看,计划未来一年增加这一比重的企业占53.5%,“京津冀”地区、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计划未来一年人员培训投入占比大幅增加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5)。

      

       (二)企业实际创新投入与创新成效的持续性亟待加强

       新产品/新服务收入是创新结果的反映。本次调查了解了样本企业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等创新投入比重,以及新产品,新服务收入比重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重平均为10.8%,研发投入占年销售额比重平均为6.7%,而新产品销售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平均为24.1%(见表26)。

      

       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创新效果,创业成长期的企业表现显著优于成熟期和滞缓期的企业,当企业达到成熟期、滞缓期时,上述指标迅速下降,甚至低至个位数水平,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创新持续性。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企业研发人员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区企业;新产品销售比重与中部地区企业相当,并高于西部地区;但在研发投入比重上低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企业。这表明,东部地区企业在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绩效上具备一定优势,但中西部地区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也非常重视,在创新效果上逐见成效,表现出赶超东部地区企业之势。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的研发人员比重、研发投入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比重均高于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这表明小型企业在创新投入和创新效果方面占据优势。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在研发人员比重方面高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比重方面均高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这表明虽然国有企业研发人员的比重较高,但配套的创新资金投入比重较低,可能造成创新效率低的状况。

       五、企业创新战略水平整体较低

       (一)企业创新战略比较单一,过于依赖内部研发

       创新战略指标主要是由内部研发、外部采购以及合作研发3方面组成。对创新战略指数的分析发现,企业创新战略整体水平比较低。内部研发战略与外部采购战略及合作研发战略3者间的明显差距表明,我国企业创新的外部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创新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而鼓励企业合作研发是未来提升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突破口(见表27)。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创新战略指标显示:国有企业的各个创新战略指数均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各个创新战略指数均相对较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中,创业成长期企业的各个创新战略指数除外部采购外均明显高于成熟期和滞缓期企业;在不同行业类型企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内部研发及合作研发战略指数明显高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分析表明,无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的创新战略都显著高于中小型企业,体现出创新战略的运用需要一定的企业规模作为支撑。同时,国有企业在创业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创新战略均相对高于非国有企业在对应时期的表现,而在滞缓期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创新战略指数基本没有差异,说明国有企业的创新战略优势持续性相对较差。此外,国有企业中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战略指数高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中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战略指数高于资源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见表28)。

      

       (二)开放式创新亟待加强

       依据欧盟区域创新调研的定义,开放式创新指的是企业创新活动中对企业之外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与科研院所、同行业竞争企业、供应商以及客户合作研发等。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本企业近一年“内部研发”排在所有研发方式的第一位,其次是“购买先进仪器或设备”、“与客户合作研发”、“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和“与供应商合作研发”(见表29)。

      

       从未来一年企业新产品开发方式的计划来看,企业内部研发仍是企业的首选,计划未来一年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全部靠内部研发的企业家占25.3%,内部研发和外部购买同时进行的占69.5%,其中内部研发比例超过五成的企业占42.3%。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京津冀”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更加重视内部研发,而开放式创新战略实施不足(见表30)。

      

       对企业竞合创新战略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半数企业与同行业竞争企业形成合作联盟,其主要目的是为开发新产品或市场,较少是为了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而形成联盟。分区域来看,西部地区有较高比例的企业与同行业竞争企业形成合作联盟,为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而联盟的较多,而东部地区企业主要是为开发新产品或市场而形成联盟。分经济圈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更倾向于与同行业竞争企业形成合作联盟。但是两个经济圈的企业目的存在差异,“长三角”地区企业较多是为开发新产品或市场而形成联盟,而“珠三角”地区企业主要是为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而形成联盟。分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更倾向于与同行业竞争企业形成合作联盟,更多是为开发新产品或市场而形成联盟。对比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国有企业更倾向于与同行业竞争企业形成合作联盟,主要为开发新产品或市场而形成联盟;非国有企业中两种原因(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或市场)引发企业联盟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别(见表31、表32)。

      

       对不同类型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贡献调查显示,总体上,传统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贡献仍然最高。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创新产品销售贡献率占比较高;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近5年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贡献率较高(见表33)。

      

       六、企业创新效果初步显现,东部地区尤为明显

       (一)企业创新在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环境、开拓新市场等方面作用明显

       创新效果指标主要是由新市场开拓效果、产品质量提升效果、成本降低效果以及环境和安全改善效果4方面组成。对创新效果指数的分析表明,我国企业创新效果较好,平均得分为58.33,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而言,创新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改善环境和生产安全方面以及提升产品质量上,其次是有助于企业新市场开拓,而在降低成本方面效果较低。

       对比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效果指数差别不大,考虑到国有企业享有的创新资源优势,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比非国有企业略低。对比不同规模的企业,大型企业的创新效果指数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这一差别在各个创新效果指数上都有一致的表现,说明大型企业在利用创新开拓新市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以及改善环境和安全等方面有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对比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创新效果指数显著好于处于滞缓期的企业,这一差别在新市场开拓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对比不同行业的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效果略好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说明创新效果和行业特点密切相关(见表34)。

      

       对创新效果的分析发现,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于企业8个方面的作用都较为显著,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企业的创新成效逐渐显现。其中,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于企业“提高了产品或服务质量”和“提高了对健康和安全的影响”方面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了生产或服务在业务流程上的灵活性”和“扩大了产品或服务的类别”。其他依次是“进入了新市场或提高了市场份额”、“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和“降低了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见表35)。

      

       (二)新产品产出比重增幅趋缓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与2014年相比2015年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家占28.8%,“持平”的占48.4%,“减少”的占22.8%,“增加”的比“减少”的多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说明了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企业新产品产出比重增幅趋缓。对比不同地区的企业,东部地区新产品比重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企业多9.8%,而西部地区企业表现较差,新产品比重减少的企业多于增加的企业。从经济圈来看,“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企业表现较好。对比不同规模企业,大型企业在新产品销售占比方面表现最好,小型企业新产品销售占比增加的企业比例最少,说明新常态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中,民营企业新产品销售占比增幅最小,说明其创新受到较大影响(见表36)。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已进入创新活跃期,然而,企业创新尚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企业内部创新潜力的发挥与外部创新环境的优化需要更好地协同发展,取得更好的创新成效尚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方面,企业家应努力提高自身创新思维与方法水平,打造具备较高创新管理能力的专业化高层管理团队,努力激发一线员工等内部要素的持续创新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化创新机制,增强合作研发等开放式创新战略,更好地通过多层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十三五”的创新理念,抓紧培育创新人才,尤其是培养和发展引领企业持续创新的企业家人才,同时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金融环境等促进创新进发的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快创新驱动力的形成。

       顾问:李伟 隆国强 邵宁 马建堂 李德成 全哲洙 袁宝华 王梦奎 陈清泰 张玉台 魏礼群 李德水 谢伏瞻 鲁志强 孙晓郁 李克穆 侯云春 卢中原 辜胜阻 任泽民 许善达 丁俊发 熊志军 陈晋

       调查主持:李兰 张泰 李燕斌 盛来运 于武

       调查指导:贡森 丛亮 孙中和 余明勤 杨元伟 余平 郝玉峰 李强 樊纲

       报告撰写:仲为国 李兰 路江涌 彭泗清 潘建成 郝大海

       数据处理:桂晓鸿 王铮 王建平 王剑 李娟 王旭宁

       参与讨论:王佩亨 陈全生 魏杰 王建 韩岫岚 武常岐 李垣 张斌 陈凯杰 卢大彪 左小蕾 张玉利 王云峰 刘华臣 张鸿 郑玮

       附录:“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反映各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动向,我们建立了“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区别于其他侧重于创新效率的创新指数(例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以及INSEAD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侧重于对企业创新动向的把握。创新动向反映了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对环境所施与的创新压力、机会和风险的解读和应对,也反映了企业对创新管理的主动性把握,更反映出企业对创新投入与绩效综合衡量后的反馈式学习。因此,“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的构建主要基于对一定地区、行业、企业经济类型等范围内企业家对创新活动的主观判断和评价。为此,“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评价指标,按照一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构建指标时,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3个原则:(1)从精从简,理论导向。指标的选取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指数构建目的性以及指标的重要性,即指标对于指数的影响程度大小。在选择测量指标时,我们依据相关创新理论尽量选择那些与创新动向最相关、影响较大而重要的指标,遵循少而精的原则;(2)兼顾代表性与差异性。指标需要具有代表性,能很好地反映企业创新活动某方面的特性。同时,指标也需要具有差异性,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创新的实质;(3)贯通宏微观,突出动向性。创新是从个人到团队、企业、行业、区域等层面的连续性活动,单独聚集于某一层面,将丢失在另外一些层面的观察。创新指数的构建应该涵盖尽可能多的层面,充分反映从微观到宏观层面企业创新活动的真实情况,把握创新的动向性。

       “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由“创新环境”、“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创新战略”及“创新效果”这5个一级指标构成。同时,“创新环境”又由“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和“人才环境”4个二级指标构成,每个指标又都包含若干个题目;在“创新潜力”这个一级指标下,有“企业家精神”、“高管团队创新管理”及“企业创新组织能力”3个二级指标,每个指标包含若干个题目。类似地,“创新投入”、“创新战略”及“创新效果”都由若干层次的多道题目构成(见附图)。

       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尽相同,参照全球创新指数的构建,我们利用阈值法(阈值法计算公式:

为转换后的值,

为样本最大值,

为样本最小值,

为原始得分;逆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构建无量纲得分最终指数由各级指标采用线性加权模型计算得来。

      

       附图 “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指标设计框架图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23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以上5家部门为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起成立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司债券监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本次调查得到了卓越企业家成长研究基金会的支持,在此致谢!

       凡引用此报告者均需注明引自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来自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的报告——2016·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

       注释:

       ①本报告中资源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及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标签:;  ;  ;  ;  ;  ;  ;  ;  

进入创新活跃期的企业:来自中国企业创新趋势指数的报告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