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锐 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初级中学 614000
【摘要】无痕教育,指隐蔽教育意图,寓教育于无意之中。本文以此为立足点结合实际教学实例,提倡在教育过程中,不暴露教育目的,对学生少一些说教与利诱,多一些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让美育无迹。
【关键词】教育;教学;无痕;不教而教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125-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曾经,还听到过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我深深被老禅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所折服。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该如何“不教而教”,达到“教育无痕”的境界呢?
一、教无痕
曾经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我借助多媒体,给同学们寻找展示了大量范本,要求他们进行临摹造型练习,自己也一遍一遍亲身示范,不断强调造型的“像,合理”,一段时间过去,我发现孩子们造型方面确实进步不小,可是对于绘画本身却越来越小心翼翼,“钟老师,这里我不会画”,“钟老师,这样画对吗?”,胆怯,不自信的声音不断出现,有的孩子甚至对绘画的兴趣都慢慢消减。毕加索曾说过的一句话警醒了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保护孩子们的可贵童心,尊重他们的体验,呵护绘画的兴趣,激发创造的灵感。”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不断探索如何保护好孩子们的童心,尽量做到“不教而教”。在教学的时候通过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画,才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
在二年级美术上册第十五课《大树的故事》的教学中,我一改常态,不再大量展示幻灯片、范画,也并没有亲自示范大树的绘画技巧。而是将孩子们带出教室,去欣赏、去观察学校操场周围种的那些大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他们看一看,记一记大树外形的不同,让他们摸一摸大树质感的区别。回到教室,一双双稚嫩的脸上笑意盈盈,眼神都带着快乐的光芒,一个个都迫不及待想要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说,虽然生活学习在校园里,可从没认真欣赏过学校里的大树,原来他们有这么多种类,以后我会多注意生活中身边的美;有的说,我觉得松树和椰树很久以前可能是亲戚,他们都是高高的,叶子都尖尖的,只是一个又细又小,一个长又大些;有的说,平安树没有松树和椰树高,但是他弯弯曲曲的茎、枝让我忍不住想爬上去玩玩儿……听着他们一个个充满童音童趣的分享,我知道《大树的故事》已经在他们的心里了,于是趁热打铁的将他们引导回美术作品当中,欣赏了名家的大树作品,感受大师独特的点线面处理画面技巧。这样一来,孩子们心中有了形,脑中有了法,接下来就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了。最后,绘画作业没有出现千篇一律,大部分作品都充斥着孩子们自己的想法以及特色,这使我初步体验到这种“教无痕 静待花开”的喜悦。
二、育无迹
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时,美学教育就已经不是单纯的技能的教育了,美学教育是对于一个健全的人的培养和塑造。培养什么呢?其实就是指培养一个人的灵魂,还有人的品德。如果一个人分得清美与丑,那么他就一定分的清善与恶。
五年级有个叫阿飞的彝族儿童,个人品行一直受同学和老师们所诟病。乱丢垃圾,不讲卫生。对他的这些行为,老师们都不断的进行教育。身为他的老师以及少先队辅导员的我,更是时常对他苦口婆心的进行教育,可是收效甚微,他觉得我们老师说的都是老生常谈,大道理一堆,于是左耳听右耳出。这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老师的教育意图太过于明显,教育效果也就越小吧。可是,有次在操场上我看见有几处白色垃圾,我捡了一个,阿飞突然跑过来把其余的垃圾都捡了,“这孩子不乱丢垃圾就是好的,今天怎么主动还捡垃圾?”纳闷的我找他谈了谈,这才知道上我的绘画兴趣班时,我说画面本身的整洁就是一种美,这句话被他记在了心里,所以他不想我们校园这幅美丽的画卷不整洁。可见在教育过程中,不暴露我们的教育目的,不刻意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让美育无迹,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限制会使花朵枯萎;
自由、阳光,才能使花朵越绽越艳;
教无痕、育无迹,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 要相信孩子﹝M﹞ 王家驹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年.
[2]苏霍姆林斯 帕夫雷什中学﹝M﹞ 赵玮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
[3]经典教育故事 《孩子:学生版》第12期52-53页﹝D﹞ 国家图书馆馆藏 2009年.
[4]蔡元培 《新青年》第3卷第6号 ﹝D﹞ 群益书社 1917年.
论文作者:钟锐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大树论文; 无痕论文; 孩子们论文; 自己的论文; 美育论文; 椰树论文; 的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