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医辨证;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的“胃脘痛”“胸痛”“吐酸”等范畴。本病病位在食管,其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初起可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或肝郁日久[1]。化火伤阴;或脾虚日久,失于统摄,可见出血;或气滞日久,瘀血内结,阻于食管,均可导致本病。临床多以西药治疗为主,但治疗 效果不满意;应用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5±3.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11.5年,平均病程9.0±2.5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4.5±5.5)岁;病程最短1.5个月,最长达12年,平均病程11.5±2.5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两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予以奥美拉唑20mg,口服,每日2次, 西沙比利10mg,口服,每日4次。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肝胃气逆12例,肝胃郁热12例,气虚血瘀10例,
①肝胃气逆 胸脘部经常灼痛,平卧时发作明显,胸胁胀满,嗳气频频,泛吐酸水、苦水。苔薄白,脉弦。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佛手9克,枳壳15克, 香附12克,陈皮6克,甘草6克,白芍9克, 川芎6克 ,旋覆花12克。痛甚者,可用川楝子、延胡索各9克,以加强止痛功效:嗳气较频者,用沉香6克、代赭石30克,以顺气降逆。
②肝胃郁热 胸脘部经常灼痛,吞咽时加重,口干咽燥,喜冷饮,口苦泛酸,呕吐血水,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数[2]。清肝泄热,和胃降逆。化肝煎加左金丸加减。白芍9克 牡丹皮9克 栀子9克 陈皮6克 青皮6克 黄连3克 吴茱萸2克。痛势已缓和者,可加柴胡6克。白芍、白术、茯苓各12克,以解郁健脾。
③气虚血瘀 胸脘灼痛反而减轻。或伴有刺痛,咽下食物有梗阻感,甚者,稍进汤水则呕吐,乏力肢软,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迟而涩。补气健脾,化瘀降逆。补气运脾汤合通幽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茯苓9克,半夏9克,陈皮6克,生姜3片,生地12克,熟地12克,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3克;呕吐者,加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以降逆止呕;咽下困难甚者,加玉枢丹0.6克;瘀重者,可加丹参、三七、赤芍各9克,以活血祛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完全消除或显著改善 胃镜复查未见反流,且黏膜炎症表现与治疗前对比正常或明显好转。有效:症状有所改善,内镜下见反流少,黏膜炎症表现较前减退或范围缩小。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好转,胃黏膜表现无改善[3]。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测;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34例,显效16例(47.06%),有效14例(41.18%),无效4例(11.76%),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患者34例,显效11例(32.35%),有效13例(38.24%),无效10例(29.41%),总有效率为70.5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观察组患者中医 辩证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34例患者中,肝胃气逆12例,显效6例(50.0%),有效5例(41.67%),无效1例(8.33%),总有效率91.67%;肝胃郁热12例,显效5例(41.67%),有效5例(41.67%),无效2例(16.67%),总有效率83.33%;气虚血瘀10例,显效5例(50.0%),有效4例(40.0%),无效1例(10.0%),总有效率90.0%;其中肝胃气逆、肝胃郁热、气虚血瘀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83.33%,90.00%;各证型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所致。临证时,宜根据胸骨后疼痛的主症特点及加重缓解因素,结合伴随症状、舌脉来辨别病位之在肝、在胃、在脾,病性之属实、属虚。治疗以理气和胃为主要原则。西药重点制酸,中药疏肝清湿[4]。同时应用中西药物,中药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以疏肝清湿为主,西药针对食管炎的症状以中和胃酸为主,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较重、日久不愈者。
反流性食管炎病虽在胃,但与肝的关系非常密切,肝气犯胃,有逆有滞,肝为刚脏,以阴血为本,主疏泄,喜条达。胃失和降,气逆不顺者,表现为呃逆、嗳气、反酸、胸闷胸痛或脘胁胀痛以及喜叹息,也往往有情志不遂的病史可述。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方面,先审脏腑,再分虚实,辨寒热,但不管何脏何腑,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最终却要责之于肝,通过疏肝理气达到和胃降逆,治疗病痛之目的。对实证者从疏肝入手,以理气为要;虚证者以健脾和胃为法,佐以疏肝理气;寒证者治以温脾健胃,降逆上呃,且燥湿与濡润并行,疏肝与和胃并举;热证者当凉肝养胃,兼以祛邪。
总之,反流性食管炎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安全可靠,治愈率高,可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玉海.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J]. 当代临床医刊, 2017, 30(5):3403-3403.
[2]张燕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6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09(14):114-115.
[3]陈洪利. 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3):259-260.
[4]魏红霞.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 河南中医, 2014, 34(2):308-309.
论文作者:孙大庆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患者论文; 食管炎论文; 中医论文; 郁热论文; 统计学论文; 有效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