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尽快适应高考的新模式--广东自1999年复试以来_高考论文

如何尽快适应高考的新模式--广东自1999年复试以来_高考论文

如何尽快适应高考新模式——广东1999年始恢复地理高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新模式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省决定并已公布于1999年及以后高考恢复地理,实施3+X模式。即:在考试科目中全体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外语3科,政、史、地、理、化、生6科则按高校招生专业要求分别规定主考1科和兼考1到2科。为实现新高考模式,必然使试题的深、难、信和区分度也有相应变化,我们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抛砖引玉,望能给指导老师一点参考。

一、正确运用“高考指挥捧”,给复习教学提供正确指向

高考复习工作,要求范围宽于考题,深难度准备也要超越试题可能出现的水平。试题一旦偏离正轨,复习就会走得更远,就会使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受到挤压、甚至放松了注意和掌握。人们早有牢固的哲学见解,即:事物超越它本身应有的标准界限,就会走向反面;成功导致失败、真理变为谬误。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为了给高考复习和中学学科教学给予正确导向,建议高考命题必须紧靠考纲,紧依课本,严格限定“提高性”试题的比重。高考复习指导也必须遵循大纲,正确理解和把握“力所能及”的要求。同时还须认识,这个要求是“动态”的,是在“变化着”的,每年都会随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全球最新科技的发展而“流动向前”的。

二、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和作用,以便更好地把握好这一教学手段

考试是教学评估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人才一个重要教学手段,这已是我们的共识。考试的性质决定它的类型,如:升学的选拔性考试,正常阶段的水平终结性与课堂形成性考试,为检验技能水平还有操作性考试等。考试既然是评估的一种重要形式或手段,就需要有中介物——试题。命题者期望通过若干试题,能较准确地评划出学生智能的相应档次。在学校里,正常的考试后,学生有“学而后知不足”,教师有“教而后知困”,就使学生决心更要“精益求精”,教师要“钻而又钻,实而更实”,这就给教与学进行了“激励”、“唤醒”和“鼓舞”。实际上试题的知识覆盖率无法包罗万象,学生成败机率是一个大致上的“参数”。所以教师更要看重考试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作用。对优秀学生给予激励,要指出“一山还比一山高”;对后进学生给予唤醒,迎头赶上还要快马加鞭;对中间状态的学生给予鼓舞,找出差距和奋勇直前。从此看出,考试至少具有评划学生智能等第和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奋勇向前的功能和意义。过于强调评划功能的,就会把“素质教育”拉回“应试教育”岐途上。恰当运用考试两种功能,就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就是第斯多惠教育铭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的含义。当然,选拔性考试偏重于评划档次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所有的考试都不应当忽略“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

有了考试,使学生的学习有恰当负担量是正常的。而且负担量应比学生承受力大一点。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不能没有大气压力;一个人的前进,也是因压力转化为动力;三座大山深重地压迫中国人民,就诞生了伟大的共产党和新中国、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屈原、司马迁、爱迪生、高尔基等者都是“逆境”成才。希望学校、家长、社会都认识和给下一代相应环境锻造的机会。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思想的同时,要加强意志、毅力、承担力等品德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对高考地理复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当前全球许多国家把培养能力放到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位置上。“授之以渔”而不是“赐之以鱼”。记得1985年我省教研室曾受到国家教委委托,与英国理科教学专家召开了“理科教学新方法座谈会”形成了“过程比结论更重要”的共识和结论。认为教学中应重视事物发生、发展、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原理的理解和分析,着重提高学习能力,否定追求与背记结论。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四有”人才而不是紧抱教条的“书呆子”。

能力与知识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难以提及能力的高低;而学习与研讨能力提高了,可以更快把握更高深的知识和理论,并能应用于实践。

2、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最佳载体——地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事象“信息库”,可综合认知、利于获得地表各地理要素分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各地理要素综合和具体体现的画面,它可代替大量语言文字,既有形象直观性,又有抽象概括性,还可把研讨的区域(国家)一览无遗。在观察中同时开展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独具文字力不能达的优越的功能。在培养读图能力中要让学生把握读图步骤。完整的读图步骤应从审清图题开始,依次是背用图例、比例尺等地图三要素知识,按题目要求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通读全图,然后把地图中地理事物分类排列,再分析归纳出各类地理事物分布的规律性,并进一步探索其分布规律形成的原理,实现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整体性理解的目的与要求。在培养地图能力时,要分清读图,识图、析图、以文释图、以图载文、图文互换,设计与绘画(联系、结构、剖面、示意图)7层次的能力。使地理基本事实、规律和有关原理能以图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开拓思维提供完善的条件与基础。

3、加强观察、比较、想象、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先决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徐特立先生也说过:“教学最好从实事实地的观察入手”。在观察活动中,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是培养地理观察能力最佳的实践活动。但阅读地图是我们力所能及又普遍、广泛使用的观察活动,把读图能力抓紧会使教学效益事半功倍。这是我国地理教师终身教学的切实体会。

无论读图或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或是比较与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具有启迪功能思考题的诱导。常言道:思维要启迪才能开发。“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教师要培养自己设计适量、适时、适度又有趣味性和诱使学生投入释疑、解难乃至探索中的思考题。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间”。先辈指出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启迪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养成艰苦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我们还要设计碎步式的、具因果关系、连续性的系列思考题,还使之形成最佳组合,并逐渐整理和积累成系列材料,在以后使用时,可依对象实况适当调整,以便开拓学生智能,为师生终身提供智力资源仓库。

4、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力求学生能把握中学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在高考复习教学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数量巨大又杂乱无章的地理事实和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以不同方法熟记不同的材料之外,还要使他们具有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把这些素材整理成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牢固掌握并使之能在今后实践中应用。所以,教师要结合实物和图象,诱导和开拓学生形象思维,推进抽象思维,把感性认知过渡为理性认识。福建师大地理系袁书琪主任强调培养、提高学生整理知识能力,是条成功经验。因为整理知识的过程,既有知识重现、比较排列、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联想推理的思维活动,又有感性向理性、实践向理论转化的功能;还可把学生被动受教局面转变为主动捕捉,积极索取和独立探究过程。开始复习时,教师就提出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整理中学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让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学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有多少?

我们粗浅认为:基本规律指在环境与条件基本相同时,地理事象会必然重复。基本规律是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基本原理是一种意念,难以看到和触摸,是大脑神经活动分析和抽象出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原理是因、规律是果。固然,有的事象互为因果,有时某一基本规律是由某一原理诱发而产生,但也可受某些原理制约而形成;而某一基本原理可诱发一个或几个基本规律。这就是宇宙事物的复杂性,人们研讨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从把握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入手,促使地理知识发挥整体性功能。陈尔寿教授曾把地理知识结构精辟概括为:地理事物空间结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空间联系。因此我们建议教学时先从“空间分布”入手,即从观察模型实体和地图开始,进而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其地域分布特征。再比较和分析各地理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的综合体,各种气候类型、自然带等,从而认知“空间结构”。继续发展、探索地理事象物质迁移与能量流动,把握它们的“空间联系”。当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并趋向熟练时,高考就胜券在握,实践运用也会自如了。

总之,使用教科书、地图、模型实体为基本媒体,使用比较法对照、综合法分析,在观察、分析、比较、联系、归纳、联想、推理、概括等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考生各自的地理思维线索,发展成各自的地理思维体系、构成自己独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复习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以点穿线、以线带面、强化联系、纵横结合。在有效指导和艰苦拼搏后。功夫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

标签:;  ;  ;  ;  ;  

如何尽快适应高考的新模式--广东自1999年复试以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