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小平理论旗帜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旗帜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其中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才能真正从以往的错误中挣脱出来,实现了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才能真正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2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也就是靠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今天,以十五大为标志,我们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回顾和思考20年来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历程,把我们的思想解放到十五大所要求的新水平和新境界,坚定不移地高举伟大旗帜,推进伟大事业,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好纪念,也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一、“什么叫高举,怎样高举”,是解放思想的首要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按照十五大提出的“三个着眼于”的要求,努力增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为什么说“高举”问题是解放思想的首要问题?首先,这要由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明。我们知道,解放思想是随着“两个凡是”的出现而提出的。20年前那场席卷全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序幕,其锋芒所向,就是要不要搞“凡是”的问题,就是如何“举旗”的问题。推倒“两个凡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办经济特区,实行沿海、沿江、沿边开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这一次次思想解放,以及由此启动的理论观念上和改革实践上的突破,构成了2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纵观每次思想解放和改革实践互动的过程,“凡是”的遗风一直在作祟,如何“举旗”的问题一直都存在。细究其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影响,人们头脑中许多旧的“条条框框”不可能很快消除;另一方面,也的确“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动辄到本本上找做事的依据,找评价标准,来证明今天的改革举措是错的,是“砍旗”。这种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固守“凡是”的态度和认识,看起来是维护旗帜,实际上却是在损害旗帜,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也是解放思想的阻力。可以肯定,有特定含义的“凡是”这个词今后也许不会再用,但作为一种思想方式却会长期存在;不言而喻,在“如何举旗”问题上解放思想与“凡是”的斗争也将长期进行下去。
其次,从解放思想的内涵上说。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这是对解放思想的科学界定。显然,解放思想必然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即如何对待理论旗帜问题,也就是学风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并在自己的旗帜上先后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举得好,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革命和建设就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旗帜举得不好,教条式地生吞活剥、“句句照办”,革命和建设就遭受挫折,甚至付出灾难性的代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一再证明,学风问题的确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对此,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学风问题“是第一个重要问题”(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13页。)。邓小平同志也讲得很清楚。针对“两个凡是”,他首先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反复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尖锐地批评了那种违背实事求是、搞“照抄照搬”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他指出:什么叫高举?怎样高举?是个大问题。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是从现在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离开这些,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的高举。”他又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指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143页。)这些论断,不仅揭示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揭示了解放思想与真正“高举”在本质上和作用方向上的一致性。解放思想,根本上讲就是实事求是。
总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学风问题关系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特别就学风问题作了深刻精辟的论述。他强调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三个着眼于”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要指导。
首先,要进一步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三个着眼于”的前提是“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就会迷失方向。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全新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指引我们面向新世纪,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不懈地学习、宣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这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建设的优势,也是推进思想进一步解放的关键。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复杂情况。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表明,今后实际生活变动的剧烈和深刻将更加达到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新的形势和任务,众多的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矛盾、新考验,迫切需要我们更高举起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从“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四个方面学深学透邓小平理论,把学习邓小平理论提高到新的水平,在准确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准确理解和贯彻十五大精神上达到新的境界。
其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开创事业的新局面。“三个着眼于”概括说,就是着眼于理论的应用和理论的发展。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同样不是要把它“僵化”、“神化”,而是要进一步牢固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逾越的观念,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坚持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化改革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相结合,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大胆实践,深入探索,勇于创新,使邓小平理论在指导现在和未来实践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获得丰富和永生。比如,当前如何使国有企业改革有新的突破,经济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及相应的实施再就业工程有新的思路和办法;如何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积极稳妥地搞好机构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以及如何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如何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来研究、探索和解决,并通过总结新的经验,实现认识上新的飞跃,达到理论上新的发展。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解放思想的根本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努力增强开拓进取、加快改革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正如党的十五大所指出的,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集中全党的智慧,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应该说,在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问题上,从来都没有什么“不清楚”,这集中体现在新时期一开始就由邓小平提出和确立的“四项基本原则”中。问题在于,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就完全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尤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前苏联的长期停滞并最终解体,我国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都在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不自觉地陷入了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常常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把活生生的发展的社会主义变成了僵化的呆滞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非议,“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373页。)显而易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用没有完全搞清楚的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去判断是非,去辨别姓“资”还是姓“社”,只能陷于抽象的争论,把时间都耽误了,什么也干不成。对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因此不要怕,要胆子更大一些,改革步子更快一些,发展更快一些,用事实来寻求答案,来回答有这样那样担心和疑虑的人。而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即“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把上述认识加以概括,邓小平明确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373页。)这一理论概括使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回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是对社会主义内在规律的全面表述,既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目标以及它同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也是思想解放的一个决定性的推进。
这样,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论”,反映了20年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反映了思想解放逐步深化的过程。而每一次思想的解放,都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搞活,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几个台阶。事实最具雄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进的事实,不仅增强了人们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也充分证明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证明了解放思想与认清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五大,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科学总结,在社会主义理论上又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在所有制问题上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些新的论断特别是“两个一切”指导方针的提出,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和发展,既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正确分析和处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锐利武器。尤其是在当前,企业改组、改制等改革力度加大,各种利益的冲突和各种观点的碰撞更为激烈,出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担心,这些担心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担心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显然,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只有自觉地学习、宣传和运用十五大精神,自觉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才能克服和消除“一大二公三纯”的认识障碍,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比如,要正确看待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要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造出高节奏和高效率,就必须改变把公有制性质与保持单一实现形式等同起来的片面认识,消除“担心搞股份制、股份合同制会导致私有化”的疑虑,大胆采用那些能够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再比如,要正确看待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从量与质的辩证统一上全面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破除公有制比重“机械数量论”。对那些“小、微、亏”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行出售、拍卖、租赁等多形式改制,不是私有化,而只是一种企业资产形态的调整变化。“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更求所得”,如此,公有资本的“控制力”提高了,公有经济的质量提高了,就势必大大增强其竞争力,从而也就巩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还有,要正确看待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看到在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上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发展生产,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满足人们多样化生活需要,活跃地区经济等,都能大有作为。同时,还要正确看待私有财产的主人和个人财富的增多。不可否认,私人经营者的经营有“剥削”,有财富的迅速积累,但是,只要是合法经营,这种技术、资本等参与收益分配的现象是合理的,这些先富起来的人是大家共同富裕的开始。而且财富的增多并不一定都是坏事,个人财富在许多方面总是以社会财富的形式存在着的,对发展生产力有益处。因此,科学的态度是,正确引导,积极扶持,促进外资、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使它们成为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提高思想主体的素质,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是解放思想的关键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优化思维方式、改造主观世界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实质都是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脱离了实事求是,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只能是胡思乱想,急进蛮干;脱离了解放思想,也做不到实事求是,只能是墨守成规,经验主义。所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也是互相制约的。然而,在实践中,这种内在统一关系却未必能够顺畅地得到实现。改革开放的大量事实表明,很多同志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还不够自觉坚定,往往不是由于不懂得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是在“怎样才能”和“敢不敢”等方面,还缺少思维方式的更新,缺乏直面新事物的胆略和勇气。这是造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同程度脱离的主观原因,也是解放思想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客观上看,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不单是指在一般问题上对自己原有认识的更新和进步,这是比较容易做到实事求是的;而主要是指在革命和建设问题上有突破性的思想出现时的认识和接受过程,这里包含着复杂的情况,有时伴随着激烈的冲突甚至对抗,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比较困难。改革也是革命。改革开放中,特别是处在世纪之交,改革攻坚阶段所做的许多事情,的确是马克思没说过,前人未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未干过,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情况错综复杂。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更新思维方式,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一定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自觉优化思维方式,加强自我修养,改造主观世界,既解决方向和方法问题,也解决动机和动力问题,在“善于”和“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下功夫,使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新水平和新境界:
第一,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努力优化求真务实的思维方式。
首先,我们的一切理论认识,都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一方面,要讲党性、讲纪律,贯彻上级意图,服从上级领导;另一方面,不能“唯上”,不能只看上级脸色行事,甚至不惜牺牲地方和群众利益去逢迎讨好。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认识问题、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坚持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统一。尊重实践,尊重基层,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只有相信和依靠群众,对基层丰富的实践和群众生动的创造,放手发动,热情支持,及时总结,才能促成认识的飞跃和理论的突破,也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次,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想实情、讲实话、出实招、讲实效,而不能图虚名、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走形式。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假、大、空”和摆花架子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克服“假、大、空”,应该从领导做起。我们领导干部,不仅自己要实事求是,带头讲真话、办实事,而且要发扬民主,支持群众说实话,创造一种鼓励求真务实的环境,让从实际出发蔚然成风。
第二,大力发扬勇于探索、抢抓机遇精神,努力优化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
实践证明,能否抓住机遇而不是丧失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成就动机和竞争欲望。那些盲目自满、缺乏自我发展意识、以弱者自居不敢抗争、见事迟钝、做事畏首畏尾的人,是抓不住机遇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强化机遇意识、探索意识和风险意识,以饱满的热情,振奋的心态,积极主动地面对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只要存在着可能的条件,只要“看准了的”,就要“力争”,“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克服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养成反思传统的自觉意识和习惯。应该承认,人的思维容易产生模仿性和复制性,而不自觉地陷入保守和僵化。按照惯常的思路去思考,所得到的也只能是惯常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寻求和制定本地区、本单位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时,要学会用求新求异的眼光看待已有发展模式和经验,用市场的导向看待新事物、新创造和新经验,从而引起观念的置换和更新。
第三,牢固确立时代意识和世界眼光,努力优化进取开放的思维方式。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站在世界的大局看中国,才能放开眼界,开阔视野,也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才能打破狭隘保守、固步自封的观念,大胆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我们首先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的宽广眼界来观察世界。要重视对当今世界的研究,准确把握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发展趋势,充分认清我们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以全局性、开放性的视角,思考和贯彻十五大战略决策,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进一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发展自己。其次,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的辩证眼光来观察世界。外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在改革和建设中就不能静止孤立地看问题,而应该发展全面地看问题,不仅向后看,更要向前看;不仅着眼于本地区、本单位,更要向外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善于在动态思维中及时准确地掌握、处理信息,在比较和借鉴中丰富和发展自己。我们已经被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拖累了几十年,再也不能盲目地“对着干”、不能“作茧自缚”了。要坚决从“姓社姓资”、“是公是私”的抽象争论中解脱出来,不仅要“以社为师”,“以社为鉴”,也必须“以资为师”,“以资为鉴”,通过合理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文化制度。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主义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高举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