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彬
(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 甘肃平凉 743400)
【摘要】目的:分析高危药物管理中安全屏障的应用和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进行高危药物管理工作出现不良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的方式是传统的药物管理方式,实验组采取的方式是实施高危药物管理安全屏障法,对两组高危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发生高危药物错发19例,其高危药物错发率为5.4%,高危药物错输13例,其高危药物错输率为3.7%;实验组发生高危药物错发3例,其高危药物错法率为0.9%,高危药物错输1例,其高危药物错输率为0.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高危药物管理中运用安全屏障能够降低高危药物错法率和高危药物错输率,起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加强临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高危药物管理;安全屏障;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204-02
高危药物通常是指由于药物使用发生错误,导致接受治疗的患者受到了明显伤害的药物。如果高危药物管理不具备正规化与科学化,那么就会容易发生高危药物管理不当、使用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仅影响了临床治疗的效果,甚至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伤。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各级人民法院所受理的150万个医疗诉讼案件中,涉及到药物纠纷的案件占据40%[1]。高危药物管理不妥当,如果误拿、误用,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本院在高危药物管理中设计了安全屏障,具有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进行高危药物管理工作出现不良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348例,男性175例,女性173例,年龄12~56岁,平均年龄(43.5±2.3);实验组患者343例,男性171例,女性172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45.2±3.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的方式是传统的药物管理方式。
1.2.2实验组采取的方式是实施高危药物管理安全屏障法。
1.2.2.1建立高危药物网络管理小组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对药物管理实现了网络化,建立高危药物网络管理小组,逐渐形成对高危药物管理的三级监控网络。其最高层为护理部;中间层为门诊四大片区,下层分别为儿科、内科,妇产科、外科,中医科、干部科等;网点是全院个护理单元。其网络组长由1名护理部副主任担任,专职秘书由1名护理部干事担任,网络安全员主要由40人组成,这些网络安全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责任心以及较高的职称,并需要经过护理部的严格考核。小组需要每个月进行对全院各病区高危药物管理进行不定期的、随机的检查,并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分析,其主要内容是对某个高危药物项目管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推广,并针对病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出相应的措施,之后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反馈跟踪和调查。
1.2.2.2确定高危药物使用的种类
经过相关研究规定,根据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会公布的高危药物种类进行研究,同时运用了头脑风暴法选出医院高危药物,即全部有关抢救的药物、高浓度电解质、麻醉药物、胰岛素、肌松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抗凝溶栓药物以及催眠药物等等。
1.2.2.3针对发生高危药物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本院经过使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对可能造成高危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主要原因包含四个方便:(1)由于药物的名称、形状比较相似,导致误拿误用情况;(2)由于药物放置的不合理,同时护理人员缺乏醒目标识的能力;(3)护理人员对药物核对不善,没有遵守双核对制度;(4)护理人员针对高危药物相关知识没有熟练掌握。
1.2.2.4设置高危药物管理中的安全屏障
(1)高危药物标识屏障
高危药物网络管理小组制定了相关的高危药物管理制度,针对高危药物实行定量、专人管理。①首先,需要对高危药物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及时的进行补充,每周需要对高危药物的质量、数量以及有效期限进行认真的检查;②其次,根据高危药物的总类进行分类管理,将抢救药物放置在抢救车内,毒麻药物需要专人专柜双锁管理,如需要低温储存的药物应该放置在冰箱内保存;③采用色标管理法将其他一些高危药物进行分类放置,针对高危药物需要进行统一的颜色标识,例如:电解质药物用红色标注,胰岛素用蓝色标注,心血管药物用粉色标注,神经系统药物用黄色标注等。在防止药物储存柜门上也需贴上警示语“请慎用高危药物”,这样的标识屏障有助于护理人员提高自己拿药时的警惕性,避免出现误拿、误用的情况,造成严重的后果。
(2)高危药物信息屏障
针对高危药物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本院对信息技术方面进行了改进,应用并设计计算机技术将医嘱与处方输入与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在医护人员输入医嘱的时候,针对高危药物的浓度、剂量与单位等给予提醒,设置剂量的极限,即当医护人员输入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极限数值的时候,设置计算机提醒技术,当医护人员输入药物信息之后,计算机将自动的生产医嘱执行的不同时间,并且达到执行时间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醒。
(3)高危药物使用屏障
使用高危药物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受到重视,治疗室应该贴有查对警示语,输液瓶贴也需要两人进行签名。另外,在每个病区都应该制定出本病区所使用的高危药物的注意事项,主要是强调本药物的主要用途、常用的方法、常用剂量、护理观察要点、配伍禁忌以及输液速度等等。静脉输液的时候,根据本院区分的高危药物颜色给患者贴上相应的警示牌,避免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不安全隐患。
1.3 项目观察
观察高危药物管理中设计安全屏障前后的高危药物错发率和高危药物错输率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运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表1 两组高危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组别 n 高危药物错发率 高危药物错输率
对照组348 19(5.4) 13(3.7)
实验组343 3(0.9) 1(0.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
根据研究表明,对照组34890例患者,发生高危药物错发19例,其高危药物错发率为5.4%,高危药物错输13例,其高危药物错输率为3.7%;实验组34320例患者,发生高危药物错发3例,其高危药物错法率为0.9%,高危药物错输1例,其高危药物错输率为0.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安全屏障技术主要指的是用来保护目标避免受到伤害的一种措施,属于建设和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安全屏障如果缺失或是失效,那么久有可能发生差错与缺陷。由于一些高危药物管理不当,药品摆放比较凌乱等都会给用药安全带来隐患,增加了患者用药的风险。针对这一些列问题,高危药物网络管理小组从根本上寻找出发生高危药物不良事件的原因,并且设计出多层的安全屏障,提高医护人员的警惕性,并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与此同时,高危药物网络管理小组将高危药物的管理规划到护理质量的考核内容中,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对高危药物的种类、药品名称、用途以及其他知识进行考核[5]。高危药物管理中安全屏障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临床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高危药物的管理效果,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本院经建立高危药物网络管理小组,建立针对高危药物进行的安全屏障,这样就能够减少由于高危药物的错误使用与传递,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在高危药物管理中运用安全屏障能够降低高危药物错法率和高危药物错输率,起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加强临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立红.高危药物管理中屏障技术的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1(34):8462.
论文作者:胡彬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药物论文; 屏障论文; 实验组论文; 护理部论文; 发生论文; 不良论文; 事件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