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是一个国家发的根基,因此,政府部门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立体式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高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基于科研训练课程化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探究,强调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应用相结合,通过寻找身边的模拟电路应用实例,植入科研项目,制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训练内容,让学生进行实例仿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夯实课程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1“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依然是“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内以老师讲解为主导,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扩展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智慧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根据需要自主学习,成为了必要举措。
1.2教学资源无有效整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各类教材版本诸多,课程标准、内容深度各不相同,各类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更新相对慢,教学实验平台也不尽相同。在此情况下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资源非常重要。
2“模拟电子技术”立体式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2.1量身定做教学资源,延伸课堂教学
“BJT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这节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BJT器件的特性———单极结型晶体管,是一种电流控制电流型的器件;二是以BJT为核心元器件的放大电路,如何实现交流小信号的放大功能。因此,课前需要准备相关内容的PPT课件及预习要求、软件平台搭建的仿真电路、参考资料(BJT产品手册)等,并将上述资料通过网络微信平台“雨课堂”APP发布至相应的班级。
学生通过及时预习,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宜的知识获取方式,使各种学习资源达到充分利用,将课堂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延长至课外,带着问题预习与思考,以问题驱动式的学习模式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其思辨能力。同时,教师能够随时与学生互动,及时得到反馈信息,随时调整课堂进度和案例内容。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单向教学和学生机械式、死记硬背式的被动学习模式。课后,学生按复习要求完成“习题与自测”,不会的内容作以标记,或在讨论区发布问题与解答,实现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还可以借助方便携带、使用灵活的“实验套件”实现电路拓展与研发,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式思维。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授课环节,演示一个实际三极管放大电路案例———“昆虫搜索器”,如图1所示。
图1 昆虫搜索器
昆虫搜索器是一个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实际案例,其实质是一个话筒放大器,将搜索器朝向某个方向,远处有昆虫的声音传来时,聚焦盆将声音聚集至话筒,经放大后就可从耳机中听到声音。以生动有趣的实例演示为引子,进一步详细讲解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充分发挥multisim仿真软件的优势,在仿真平台搭建电路模型,对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和讲解。因具备了前述充分的预习环节,晦涩、抽象、难懂的原理性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掌握了基本原理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实验套件”搭建电路并调试,使其掌握电气参数的测量方法、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试,体会放大电路的功能,分析截止失真和饱和失真的原理及处理办法。进一步地,完成进阶和拓展内容———一个“多媒体音箱”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其电路图如图5所示。由课内讨论环节,展开电路构成与设计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互补三极管在组成、极限参数和电气特性等方面的特点,并进一步理解互补三极管的应用,最终实现功率放大,以驱动扬声器还原音频输入信号。这种以实例演示→原理讲解→实际操作→拓展应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以问题和实践驱动教学,使得授课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其创新性和设计性思维能力。
2.3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开拓学生第二课堂
在中国的高中教育中有一个误区,那就是高中的老师为让学生保持一个很好的最后冲刺力,往往告诉学生“到大学就轻松了”,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没有高中努力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打游戏、处对象、逛街等方面,有些学生课下想努力、想实践,但是没有实践场所,没有开放实验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成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开拓学生第二课堂,让学生可以真正走进实验室,从事相应的专业实践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参加一些专业竞赛活动,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通过专业竞赛活动,提高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2.4新型公正的考核机制,重过程、轻结果
考核制度是督促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也是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之一。传统的考核方式大多为闭卷笔试形式,一考定音,一部分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应考,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反映真实水平和实践能力。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存在以下弊端: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60分万岁,考试完也不知道学会了什么,对课程内容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还有些学生平时动手能力强,但不善考试,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甚至考试不及格。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公正的考核机制,促使学习重过程、考试重过程,以分阶段、多形式的方式进行考核,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思维及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针对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重点难点部分和课内外互动部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并综合评定,基础知识占30%,重点难点占40%,课内外互动占30%。
1)基础知识。以章节为单位,对相关基本概念及原理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进行考核。按照授课进度,分阶段将试题发布至网站,学生完成答题自测,由电脑计时、评分,学期末进行汇总和成绩评定。
2)重点难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于学期末进行,主要由分析题及综合计算题构成,考查学生对电子电路的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
3)课内外互动。这部分内容包括课内和课外两部分,由课内提问、讨论、“雨课堂”APP随机发布的问题答题、套件搭建硬件电路、软件仿真、考勤,以及课外的作业、套件搭建硬件电路、软件仿真练习,进行综合评定。
结语
此次教学改革,借助当前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平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从教学资源、教学环节及考核机制三方面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及完善,摆脱了以书本和教材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任玲,岑红蕾,张宁.“电子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39(2):66-69.
[2]王迷迷,郑英,黄丽薇,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5):26-29.
[3]程静,谢丽蓉,常翠宁.EDA技术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5):59-62.
论文作者:戚玉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学生论文; 电路论文; 电子技术论文; 课程论文; 互动论文; 课堂论文; 内容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