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与基本经验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与基本经验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与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成就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用外资30年的历程,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时代意义和强大生命力,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辉煌业绩中最为经典和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和教训,明确新的目标,对于未来时期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成就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835亿美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度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金额,相当于1983年水平的91倍,其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0.7%,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年均增长水平。2008年1-8月份,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与2007年同比增长四成,表明今后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仍然具有保持较大规模和继续扩张的潜力。

1.30年来利用外资的主要成果

20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79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利用外资的新纪元。但是最初5年,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十分有限。每年批准的项目仅有300多个,年均实际投资金额不到6亿美元。30年的历程大大改写了这一纪录。近5年来,中国每年新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都在三四万个左右,年均实际投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截至2008年7月底,我国已经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3.4万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8204亿美元。作为国际资本流入最为活跃的东道国之一,中国年度FDI流入规模居世界前列,已经连续15年保持发展中国家第一的位置。

进入中国的外商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来源广泛。目前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地区)都有在华投资企业,从累计实际投资额看,其中的一半来自我国的港澳台地区,1/4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自东南亚国家和部分自由港的投资各占1/10左右。二是企业数量多。1979年以来经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项目累计达63万件,目前正在运营的企业大约为30万家左右。三是投资方式多样。正在运营的企业中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各占40%左右,中外合作企业占17%,其他为合作开发、股份制公司等投资方式。四是投资领域覆盖面宽。其中第一产业占2%,第二产业比重接近70%,第三产业达30%左右;制造业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超过60%,其中的电子通讯设备、汽车、电气设备、精密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合计达35%。五是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已经有480家在华设有投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各种形式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980家。六是地区分布集中。虽然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有外资企业,但从投资额来看,86%左右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不到15%。

2.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资金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利用外资减缓了资金不足的矛盾。30年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相对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多数年份保持在10%以上,最高时曾经达到17.1%。

(2)外商投资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工业项目占70%以上的份额,外商工业企业的大规模进入明显加快了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1990年外商投资工业产值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3%,2006年提高到31.5%。2007年外商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8.0%,占当年GDP的10.7%。

(3)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税收来源之一。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占全部企业所得税收入的8.9%;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0.2%,金额也上升到1951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增长了25倍。

(4)利用外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3万人,年均递增72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如果将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外资企业有关的配套加工、服务等活动的劳务人员计算在内,利用外资大约解决了2600万人左右的就业。利用外资加速了国内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进程,并通过职工培训等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和“边干边学”,促进了国内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

(5)利用外资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进入我国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扩大投资对这些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第二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机械、运输设备、精密机械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是外商投资的热点产业,比重占制造业外商投资的近四成,是带动机电产品类产业发展和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是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带动因素。198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只有29.9亿美元,占当年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0%;2007年增加到12549.3亿美元,比重上升到57.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比重由5.8%提高到57.1%。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机电产品出口的74%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

(7)利用外资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其特殊的经济、地缘、人才优势使其首先成为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最大受益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也随之而扩大。地区之间利用外资差距已成为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差距,甚至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减缓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需要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外资的步伐。

(8)利用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明显。外资企业通过设备和技术进口、直接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产品链条的技术延伸、面向协作企业的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式创造了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转移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企业,独资企业的技术专有权优势明显超过其他方式企业。因此,从我国利用投资中发达国家占1/4以上、独资企业比重持续上升等因素来看,也可以说明进入我国的外资技术含量正在不断提高。

(9)利用外资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需要,我国长期致力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初步形成了更加国际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制框架。尤其是中国入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涉外经济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全面对接。外资投资本身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通过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10)利用外资加深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内在联系。国际直接投资是各种要素跨境整合的产物,不但创造了产业相互融合、对接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而且伴随着大量的文化、人员的往来和交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层关系和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文化氛围。

二、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的基本经验

总结我国30年来利用外资领域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汲取历史教训,坚持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战略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要求“实行开放政策”,以后他又讲道:“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他还说,“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内,人家封锁我们,我们没有条件实行对外开放。现在有了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发挥后发国家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30年来,邓小平关于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英明论断,成为统领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2.牢牢把握机遇,传承开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

回顾30年的历史,围绕利用外资问题国内曾经出现过数次大的争论,虽然每次争论的具体起因有所不同,焦点问题存在差异。但从根本上来看,都与是否承认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是否应当继续扩大开放成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反对的声音曾经引起一些思想混乱,甚至对实际工作产生了不小的阻力。邓小平曾经几度力挽狂澜,强调了把握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和有效吸收国外资源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两代领导人传承邓小平关于开放和发展的核心理念,审时度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方针不动摇,为推动利用外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长期的政治保障。

3.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与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资首先是从法规建设开始起步的。1979年7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通过并正式颁布第一部外商投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随后,全国人大又分别于1986年4月和1988年4月先后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形成了关于外商投资的三部基本法。这些法律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适应中国入世的需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的市场开放承诺重新进行修改并颁布,和其他大批配套或者相关法规一起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涉外法律体系,为外商投资提供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障。

4.充分发挥优势,实现东道国与跨国公司的互利双赢

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本和技术资源,中国的优势为跨国公司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获益机会。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努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放开行业准入限制,为跨国公司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融入世界经济、进一步开放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按照国际规范和市场经济要求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招商引资促进和投资者权益保护体系,明显提高了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第三,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具有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能够为跨国公司提供长期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第四,中国的人均收入尚属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劳动力要素价格是中国的特殊比较优势,为跨国公司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更大可能性。第五,经过长期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国内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条,大批外资和本地企业得到培育和成长,具备了为跨国公司当地生产提供基本配套的能力。

5.加强政策导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早在1987年12月,国家计委等部门制定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改善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进行政策引导。在以后的20年中,中国政府根据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不断对上述规定、目录进行修改,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外商投资产业导向政策体系,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07年10月,根据国家发布的《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要求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体现了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引导外商投资方向的新要求,对于推动利用外资的重点由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向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转变,对于优化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对于发挥外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6.鼓励梯度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的过程,沿海地区获得了发展的先机,集中了大批外商投资企业,中西部则在较长时期内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日趋扩大。为了进一步促进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加大了鼓励外资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的政策力度。2000年3月,根据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随后出台许多鼓励外商投资西部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具体规定了外商投资西部的鼓励性政策和措施。2004年和2006年国家实施的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中,同样实行了类似于西部大开发的鼓励性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虽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外商投资“东重西轻”结构性失衡问题,但是对于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引资竞争力仍然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7.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在我国市场准入范围不断扩大和跨国并购投资逐步增加的背景下,由于外商投资独资化、大型化和部分行业的集中度明显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市场受到跨国公司垄断的风险程度不断上升。2006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行为准则作出了规定,并建立了针对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审查机制。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准备,我国的第一部《反垄断法》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有关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依据和操作程序。通过上述立法过程,建立完善的投资竞争政策体系和产业与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和约束跨国公司对境内企业的并购行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对于防止任何形式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危害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有效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产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外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利用外资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并有所积累。二是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现实状况与以市场换技术的期望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饥渴症助长了部分外资企业的不良行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社会矛盾等突出问题。三是外商投资的“东重西轻”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努力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四是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涉及农业新技术应用开发、农业产业化和生产型服务业等国内亟待发展领域的投资十分有限;即使在制造业领域,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有利于延伸国内产业链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五是跨国公司的大型并购项目明显增加,其中一些以吞并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增加了市场垄断的风险,如何妥善解决并购后的品牌保护、人员安置和社区相关者的利益问题等仍然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制。六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进程总体放慢,比重下降,更多吸收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难度加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利用外资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认识,解放思想,把鼓励跨国公司扩大对华直接投资、加快利用外资增长方式转变作为今后经济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1.资金充裕不能成为排斥外商投资的理由

未来一段时间,由于基数较大和国际竞争激烈,中国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不会很快,但还会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国际国内经验表明,跨国公司依托于自身的先进技术、管理知识和国际营销经验的直接投资能够给东道国带来更多收益和更高效率。这正是中国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结构调整目标所需要的。另一方面,东道国国内资金盈缺状况仅仅是影响利用外资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仅仅从国内资金供给是否短缺的角度,无法解释跨国投资流向的动因。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制造、服务环节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有更多的生产要素以FDI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因此,吸收外资并不单纯是吸收资金,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各种优势要素或资源的有效资本。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就是要通过吸收外资更多地吸收全球各种优势资源和要素。

2.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吸收的外资并不多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总规模多年来位居世界前列和发展中国家第一。但是相对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这些成就并不值得我们满足。实际上按照国际平均水平来看,中国吸收FDI的规模并不算很大。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统计结果表明,1985年,中国单位GDP的FDI流入存量规模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1995年中国的差距有所缩小,甚至超过了后两项平均水平。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的差距再次扩大,2006年仅为11.1%,低于全球24.8%和发展中国家28.7%的平均水平。从国别比较来看,中国的单位GDP的FDI存量低于多数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仅高于日本,在发展中国家中仅高于印度和韩国。因此,按照国际经验,中国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

3.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是一项长期的政策

长期以来,中国为了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目标,对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实行了积极鼓励的政策,并取得了实际成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多元化市场主体结构的初步形成,逐步建立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成为一种必然,也是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和促进合理竞争的客观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改变了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政策,反而是市场经济体系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资本要素的投入和积累在相当长的时期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将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竞相实行鼓励性政策。即使是发达国家都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扩大吸收外国投资的规模,尚未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国更没有理由排斥外资。实际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最主要的方式,对于中国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迄今为止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越是市场准入限制少、开放程度高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因此,长期坚持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政策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

4.转变发展方式是利用外资今后面临的长期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国内矿产品、土地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趋凸显,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形势趋于严峻;许多地方的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制约的矛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实践证明,传统的粗放型、数量型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和较快增长的需要,我国今后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内外均衡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转变利用外资发展方式至关重要。2006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国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对2006-2010年期间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的利用外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规划。强调中国要进一步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使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这些内容将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长期性目标。毫无疑问,未来时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外商直接投资将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5.中国需要更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过去大量依赖进口的机械装备和电子通讯产品转而大量出口,甚至是向发达国家出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已经进入了先进国家的行列。由于全球化产业分工细化的结果,更多的产品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我国承担的多数是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在价值链中仍然属于低端,大量的核心技术环节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因此,要想真正占据技术的制高点,坚持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其中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经过消化吸收,推动我国的技术升级的创新路径具有现实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海外生产网络不断扩展,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许多新技术研发的成果很快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向海外的研发机构转移也进入了一个高潮。这些新动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中国今后需要在创新领域,主动通过并购方式在世界市场获得技术;同时,通过吸引新技术类型的跨国公司投资带来更多的技术引进成果。管理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同样如此。

标签:;  ;  ;  ;  ;  ;  ;  ;  ;  ;  ;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与基本经验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