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分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制度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即学分银行制度,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 学分银行(Credit Bank System,CBS)是学校等办学机构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共同的参照标准,以信息平台为支撑,通过专门的认证服务机构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得到积累或转换。当被认定的学分积累达到规定数额时,可以据此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这是在国际上逐步通行日趋成熟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现实: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 伴随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世界潮流,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终身学习各类成果进行科学认定。20多年来,境外兴起的学分银行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有力工具。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中国香港地区首先建立了“资格框架”,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间建立分层级统一度量的标尺,助推学分转换。美国、加拿大在机构间达成互认学分的双边或多边“协议联盟”,全美已有80%以上州的大学按照协议吸纳社区学院学生,实现了各类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韩国于1996年实施“学分银行制”,认可来自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果。俄罗斯于2005年起颁布一系列法案,成立国家认证机构(NAA),推广学分体系和评审参数,希望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新趋势。 在我国,不少机构先期努力试行学分互认,有过多种模式。例如职业教育双证模式,即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中高本衔接模式,即较低学历层次(主要是技校、中职、高职)学生通过相应课程、学制的衔接获得更高学历;区域模式,通常由地方政府主导,整合相关学校资源开展试验;校本模式,即具有学历颁证权的学校建立“学分银行”,凡按相关教学计划学习的学生可以获得课程免修或双证书;协议联盟模式,即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层级水平相当的办学机构间按协议推进对等课程学分的互认。上述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无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二是尚属于局部领域开展的试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教育或人力资源等部门多头管理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体制,阻碍着统一学分认证制度的建立。其中,多种形式学习成果之间学分如何实现转换,是一个长期不易解决的难题。 方案:形成“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技术路径 两年前,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委托国家开放大学承接“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国家开放大字将实施该项课题作为老电大向新开大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并着力探索基于国家层面的一种新教育管理范式,组织部委、行业、企业、高校、部队、社区以及地方开大、电大等66个单位,共同承担了4个重要子课题、89个实践项目。 学分要进行科学转换,首先必须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间建立统一的标尺。剖析不少国家成熟经验后发现,这个统一标尺就是目前在国际上通行的资格框架及其核心要素——单元。于是,课题组提出了学习成果框架和认证单元相对称的核心概念,初步探索出了以“学习成果框架+认证单元”为技术路径的学分转换原则和方法,先后在相关领域进行了试运营学分银行制度,同步形成了“标准研制”“课程开发”“机构认可”“协议联盟”“认证服务”“信息平台”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型。 学分转换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是研制学分转换标准,开发学分银行标准化课程。建立学分转换标准,其核心内容是首先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即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间建立分层级统一度量的标尺,据此开发认证单元。一个认证单元通常代表着相关职业中的一项典型工作任务,以学习者完成该项任务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为核心内容,作为学分银行开展评估认证、授予资格凭证、相互比对不同课程及实现学分转换的最小单位。开发认证单元的重点是应该先把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交汇点——与职业知识和能力相关的课程——具体地去展开。目前,课题组已研制了按20个行业相关职业分类的2000多个认证单元。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有关颁证机构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认证单元,按照基础、专业、实验实训包括必修、选修等课程的结构性分类规则,把握住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关键特征,进而开发出所对应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考纲题库、文字教材、多媒体资源等,形成基于学分银行支持的标准化、结构性专门课程。 二是认可相关颁证机构,试行不同机构间学分的转换。评估的关键指标是证书课程与认证单元中对知识技能要求的契合度。学习者在修完资格名册中相关证书的所有或部分课程后,均可获得学分银行认可的学分及其相应的证明。同时,学分银行可以组织颁证机构就相通的课程达成转换学分的协议,结成学分互认联盟,联盟成员间承诺接收对方学习者的学分转换申请。比如,职业院校甲与另一所普通高校乙依据由物流行业协会主导研制的相同认证单元,分别开发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并均获得了学分银行的认可,互相结为联盟,签订了学分转换协议。那么,甲学生在完成甲“供应链管理课程”后,可持由学分银行所开具的在甲所获学习成果的证明,到乙转换学分。 三是建立认证服务机构,为学习者试办学分转换业务。当学习者修完学分银行认定的标准化课程后,所获得的学分必须通过专门机构的认证才有效。学习者要想将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只要填写学分银行开户表、学习成果认证申请表等,交给当地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审核并录入信息平台之后,就可以开始积累学分。学习者通过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社会培训、工作实践获得并经认证的学分,均可在学分银行存储积累。为了保证学分转换的科学性、合理性,学分银行对学习者所获得学分课程的最低成绩以及在不同颁证机构所获取学分的比例均有严格的规定。 意义:教育领域制度创新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能够有力地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教育领域制度的创新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搞好职业教育。上述认证单元执行的是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的机制,符合在经济转型期人们频繁换岗、转岗时能够比照新岗位的要求,弄清弥补自身能力素质“短板”的具体路径,进而丰富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容。 二是有利于继续教育发展。普通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融合是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伴随学分银行的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其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允许其中经过认证的机构及其合格内容与学历教育机构转换学分,使之成为终身学习“立交桥”上的重要节点。加快继续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间的融通。 三是有利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双型”目标,不仅要建立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而且要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学习。学分银行恰好能有效地计算学生按此新模式学习取得成果的“含金量”;学分银行有助于形成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理的协同育人系统架构,展现培养对象的学业质量;学分银行是落实“管办评分离”的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在推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时,如何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可靠性是棘手难题,除了把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活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监督等办法外,还可以借鉴认证单元理念与范式,研发便于操作的“综合素质测试工具箱”,除学校使用外,也可供学生与家长开展自测、互测,有助于从微观层面相对接近于准确地测量学生的实际素质;可望缓解应试教育压力,凭借学分银行“零存整取”和终身有效的特点,“一考定终身”将变为“一生有机会”,有助于扭转中小学择校现象和攻克应试教育顽疾。 四是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目前,全国进城务工人员达2.67亿人,已成为国家产业工人的主体。学分银行的职业化、分层级、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小步快跑地学习并随时随地存取学分,积极引导和激发其持续学习的热情。确保所有公民平等、公正地获得各自学习成果学分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服务,正是具有中国特色学分银行的关键特征。 五是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国内外正在兴起的“慕课”以及各种花样翻新的自主学习方式,如果没有学分银行制度支撑,则难以跟进时代与可持续发展。还有,我国各阶段教育都构成了较成熟的数据系统,遗憾的是其中有不少数据孤岛。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则可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作为基本数据单元进行串接,由此从纵、横两个维度呈现出亿万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发掘出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为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建议:加快试点工作进程 鉴于学分银行对于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所具有的制度保障作用,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艰巨性、复杂性,务必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试验后再全面推广。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与监督机制。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全面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制度设计和政策研究工作。同时,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多部委成员参加的跨部门、跨领域协调机构,全面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实施工作,适时发布资格框架和管理程序。设立由行业、办学机构、一线专门技术人才、学科专家组成的标准研制委员会、学分认证质量管理委员会。尤其是要加快建立国家终身学习诚信体系,为维护我国学分银行的科学性、公信力与权威性提供根本的保障。 二是总结扩大研究成果,搞好国家层面学分银行制度顶层设计。建议把“学习成果框架+认证单元”作为研究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学分转换的核心技术路径,参考与其所配套形成的实践模型,凭借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专门研究力量,加快形成国家层面学分银行制度顶层设计方案。 三是不失时机,抓紧部署试点工作。建议开辟“政策特区”,支持相关省市及有关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工作。与之相配套,抓紧建设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国家学习成果转换管理信息平台,逐步为全社会注册成员颁发“学分银行卡”,一人一卡,全国通行,终身有效。这样,我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立交桥”战略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信用银行体系_学分银行论文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信用银行体系_学分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