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性表现”为中心的小学美术创作教学探索与实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性论文,小学美术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学校教育应该促进人有个性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忽视个别差异性,泯灭个性发展,其实就是教育的悲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搞自《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钟启泉主编)
通过分析调查表明:学生在美术创作方面普遍技法单一,形式雷同,缺少个性,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下产生的典型后果。显然,这种现状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为尽快缩短这个差距,就必须倡导个性的表现,开发思维想象,培养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
艺术贵在创新,创新需要个性。只有共性则多是照搬,更谈不上创造,更无创新可言。“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主张及早把儿童置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以利于智力开发和早出人才。”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实施以“个性表现”为中心的美术创作教学探索和实验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切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具有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
二、名词界定和研究目标
《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出版)对“个性”的诠释为:“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具体表现在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特性的总和。”《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2002年5月第一版)第25页提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出版)对“中心”的解释为:“居重要地位的或事物的主要部分。”对“创作”的解释是:“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因此,以个性表现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个性表现为教学重点和教学的主要部分,其余的诸如美术技能、理论和以临摹为主的教学都不作为教学重点,都必须服从个性表现这个“中心”。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必须为这个“中心”服务。“美术创作”教学指在美术领域内“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分析来制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行为,是与复制、临摹相对的。
(一)研究目标:1.分析影响小学生个性形成的环境因素,探索环境与个性的关系。
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的发展的先天性因素和后天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探索学生个性的形成肯定离不开社会环境。同时,教育环境也对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些方面发展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由此可见,分析小学生生活的环境,可以探索环境对他们个性形成的影响,从而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
2.探索形成小学生创作个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个性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关系。
“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掘得更充分,在各方面发展得更全面,使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更高……完善的个性教育最终必将达到这样的效果: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掘,社会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既定的培养目标也实现了最大的达成度。”可见,个性教育关注人性、关注人的价值和潜能;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性,也就是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美术教育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正是如此,美术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与文学、舞蹈、戏剧、音乐等人文学科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因为“美术悄悄地向生活渗透。在诸多艺术门类中,也许再也找不出哪个门类能像美术同人的物质生活联系得如此密切……毫无疑问,美术的内涵及其现实内容正在迅速地扩展”。所以,发展学生的美术创作的个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热爱生活,最终形成鲜明的人格特征。
3.造就一支素质全面的美术教师队伍。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道、授业”,他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从考虑我怎么教,转到考虑怎样让学生学习得更好”。对学生“个性表现”的探索研究,表面上看是在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而实际上是在检验教师的观念和行动。要保证实验的成功,教师首先要转变陈旧的观念,更新教法,真正把立足点变过来,分析学生,研究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性格和个性。这样的教学必然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实验锻炼了教师。
(二)研究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行以下研究:
1.影响小学生个性表现的环境因素的现状调查。2.对个性形成的因素分析。3.培养小学生个性的实施内容研究。4.研究小学生个性的途径和方法。(另制《调查表》)
三、实验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有这样一段话:“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长期以来为繁、难、偏、旧的症结所困扰。课程内容的繁琐、艰深适用于专家型人才的培养,但却不适用于普通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不容质疑,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与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相背的。小学美术教育更多的是以理论,技巧为主的“学院派”的模式,严重脱离了儿童生活,泯灭了儿童的个性发挥,也造就了一大批标准型,成人化的“儿童画家”。我们应该知道:“人是有人权,有人格尊严的动物,人也是有个性的动物。因此,要把青少年当成人来教育,也包括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所谓尊重个性,首先是尊重人的能力、性格、动机、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差异性。”目前,在全国一些地方组织的少儿美术大赛和美术考级活动,正迎合了部分家长和老师的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于是,便出现了一大批格式统一、毫无儿童画特色和个性的模式化作品。因此,开展实施“以个性表现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还应该看到,造成学生技法单一、成人化的作品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教育模式和观念造成的,因为现行教育模式是以牺牲众多学生的个性为前提的。“进校时有着各种差别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后就成了模式化的产品。”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正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关注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关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学习方面,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所以,开展以个性表现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探索研究有其重要性。同时,实验的对象为在校学生,人数相对稳定,按部颁计划上课,使用统一的教材(相对某个地区),参与实验的教师为原任美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实验探索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实验研究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良好个性和人格形成的需要,是社会对多功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四、实验操作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结合现代教育有关原则和规律,重点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个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首先就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倡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行为要适应社会规范要求。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是做人”,同时,“人只有靠教育者才能成人”。可见,“做人”是人的最终目的,什么样的教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2)全面性原则。全面贯穿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最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目前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以及学科课程标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面向全体而非少部分学生,这是与“精英主义”教学相对的。实验研究以实验学校全体学生为对象,体现了全面性原则,这样产生的实验效果才具有说服力和推广价值,才能更好的分析影响小学生个性形成的环境因素,探索形成个性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研究目标。
(3)层次性原则。即在教育中因材施教,让学生的知识和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程度的发展。坚持这个原则,就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注意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不“一刀切”。也就是要“考虑学生的个别特点和个性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区别对待,既要善于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又要富有成效的帮助后进生的进步”。这个原则便于我们掌握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要求下能达到的效果。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
(4)开放性原则。即把封闭的教育模式变为开放的模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传统教育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只有开放的观点,开放的过程,开放的评价才能改变目前封闭的、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达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目的。坚持这个原则,就能开发儿童的创造个性,让儿童自由地形成他们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同时必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
(5)主动性原则。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巧妙地“引”,学生主动地“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写道:“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注重于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整个课堂被教师垄断,学生的思想不能“越雷池一步”;师生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不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主动性原则可以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当然其个性张扬就更为明显。
由此看来,坚持以上五个操作原则,是实现研究目标的根本保障。在实验探索中要灵活运用,不牵强附会,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的选用。
五、研究途径与措施。
(一)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1.小学生有关生活背景及学习现状调查。
2.小学生创作个性的调查研究。(①建立样本档案;②设计调查内容;③分析调查结果。)主要内容:①学生填写《学习生活现状调查表》(另制)。②学生创作个性调查。内容有Ⅰ.随机搜集学生美术作业进行分析;Ⅱ.对指定的命题创作或学生自由创作作品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学生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和工具材料等方面的创作个性。
(二)创设适应学生创作个性成长的环境因素。
具体措施:①教师首先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沟通,改变传统的整齐、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美术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教学景观。譬如上美术课时的座位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摆放,如环形、弧形等,甚至不要桌椅上课,或到室外上课。②教师多与学生一起活动、探讨,了解学生的需求。③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即邻座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合作完成作业;或者参与者各完成一部分作业。允许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评论。④开展美术评论活动。学生之间可以对作业进行互评,鼓励学生大胆评价他人作品,同时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学生评价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注意引导,不求标准答案。⑤尊重学生人格和差异性。教师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宗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随意否定学生作业,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比如与班主任联系,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一定要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为出发点,在绘画技能上适当降低难度,在绘画风格上力求多样。⑥组织、开展好丰富的课外活动。起初,根据学生意愿建立美术小组,人数不宜太多。建立小组名单,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式多样,如写生、命题创作、自由想象画等。每期举办一至二次美术展览或比赛,选取不同个性的作品参展,及时评奖。⑦配备美术教学必需的教学器材。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适时配置有关美术书籍、杂志、画报等。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阅览,报刊栏定期更换各类报纸、图片。教师必须学习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作好读书笔记。⑧每期至少一次带领学生到邻近校参观,目的是让学生走出封闭的小圈子,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具体做法:Ⅰ.精心准备。事先与参观学校联系,确定日期、明确目的和参观项目,任课教师最好与班主任一起带队,时刻注意学生路途安全。Ⅱ.及时总结。参观结束后,要询问学生的真实感受,最好组织一次交流会,还可以举行一次画展,让学生把所见所闻真实而富有个性的表达出来。⑨培训实验教师。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接受培训,培训重点是转变观念和掌握方法。转变观念是转变头脑中不适应素质教育和不利于个性发展的旧观念;掌握方法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有利于培养个性的方法,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不用一种观点和模式规范学生,要以开放的心态和教法实施教学。⑩定期分析和阶段总结。实验教师要随时作好实验观测记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方法,总结实验成果。
六、实验效益及评价方法。
实验探索产生的效益是教师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和研究原则,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既然是“探索”,就会冒风险;既然是“实验”,也会有成败。事实上,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是对理论假说的实践。本实验是验证“以学生的个性表现作为教学重点,创设适应小学生个性成长的外部条件,从而形成学生敢于自我表现,创作成果独具特色”这一理论假说,预计产生以下效益:
(1)实验班所有学生的创作个性明显形成,表现欲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评价方法:看学生的表现能力和个性发挥情况,创作方式是否多样化;其作品是否有较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感,体现童心、童趣。
(2)实验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评价方法;重点观察学生在人际交往、合作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与班主任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另制《学生品行评定表》)
(3)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改变,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当地美术教育的骨干。
评价方法:教师的观念在实验过程中逐步改变,把“我怎么教”变成“学生怎么学”,教育行为是否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否有效的指导学生并提供了多少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个性的机会……能否民主平等地展开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引导美术创作或设计活动等,以及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能否引发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教师的个人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艺术”,使学生的美术创作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研究项目,不同的实验教师肯定有不同的内心体验和实验方法;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相信:通过以“个性表现”为中心的小学美术创作教学探索与实验,一定会形成学生独特而丰富的个性特征,在美术教学园地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