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产业关系分析及其国际比较_商业论文

我国商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及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产业论文,商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从产业分析层面,研究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性质、作用和地位,大致表现为三个研究路径:

其一,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关注商业媒介交换、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学者们普遍摒弃了传统流通理论“生产决定流通”的观点,强调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相继提出了流通先导产业论[1]、流通主导产业论[2]、流通基础产业论[3]和流通战略产业论[4]等观点。以此路径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对先导、基础、战略等产业定位,缺少定量与结构分析。

其二,依据产业经济学中的相关测度方法,关注商业的宏观绩效对国民经济的重大贡献。国内的研究主要从GDP、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形成和发展等维度,定量分析商业产业的宏观绩效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5-7],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但这方面研究在分析商业产业的运行质量、内部结构以及与国民经济的互动关系方面尚有欠缺。例如,根据表1可得出,在大多数年份中我国的商业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二十多年来,我国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没有显著提升,但发展滞后的商业似乎并没有成为GDP快速增长的障碍,这就明显地与学者们所强调的“先导”、“基础”作用相背离,而现有的宏观绩效数量分析方法并不能说明这些问题。

其三,依据投入产出法的产业关联分析,研究商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结构均衡,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关注商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影响。产业关联中最基本的纽带是产业之间的相互供给和需求,即每一个产业既需要其他产业的产品作为要素供给,又把自己的产品用来满足其他产业的消费,所以,以上所强调的商业交换职能和宏观绩效,其内在依据正在于商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这是产业分析的核心内容。

目前,学术界使用投入产出技术对我国商业与国民经济以及三次产业关系的研究相当不足,本文希望对此有所贡献。对我国商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势必要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为背景;同时,本文希望通过相关指标的国际比较,明确我国商业产业现阶段的产业特征,从而可以更清楚地厘清我国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作用与发展趋势。

本文第二部分是指标与数据说明,第三部分是分析结果,第四部分是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指标与数据说明

(一)指标选取

本文通过利用投入产出表基本流量表中的数据,计算出一系列反映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指标,从而揭示商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特性。涉及的主要概念与指标包括:

商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是指其他产业为商业服务的生产所提供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等;其他产业对商业的直接消耗是指商业通过批发或零售服务活动,以支持这些产业的正常运行,这是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2.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是指第i产业对某产业的中间需求量(中间产品或者中间使用)与该产品的总需求量(中间需求量+最终需求量)之比。中间投入率()是指第j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由于任何产品不是作为中间产品①(生产资料),就是作为最终产品(消费资料),一般把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产业定义为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小于50%的产业定义为消费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反映该产业的总产值中外购的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即中间产品之和)所占的比重,反映该产业对上游产业直接带动能力。

根据钱纳里、渡边等经济学家的产业划分方法②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按照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差异,以高于或低于50%为标准,把产业部门划分为四个不同的产业类型,见表2。

四个产业的产业特性: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的发展不易受其他产业供给限制的影响,同时又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其他产业的需求,可以说该产业的增长制约着一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因此该产业的是“基础产业”;中间产品型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都大,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是国民经济的经济增长点;最终需求型产业和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的产品或劳务主要直接面对普通消费者,基本上都属于一般竞争性产业。

3.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引起其他所有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感应度系数()是指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引起某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

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其他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之上。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某产业受其他产业需求的感应程度,即该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大小可以看成商业能否作为先导产业加以发展的一个依据。

(二)结构调整

本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了结构调整:将第一、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合并成只有第一、第二产业;商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产业出现;除商业之外的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合称为第三产业(除商业)。最终形成高度整合的四类产业投入产出表,见表3。对投入产出表的结构调整依据:

其一,在已获得的投入产出表中,大部分的产业分类中都有商业对应的产业专门数据⑤,通过对于投入产出表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加突出商业与其他各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关系数量特点。同时由于各年份投入产出表部门划分不一,1995年表是33个部门,1997年表是40个部门,2002年表是42个部门,口径混乱造成分析难度加大。因此需对产业数据进行合并,按照四类产业来分析研究。

其二,从计算原则上来看,商业实际上是从第三产业中剥离出来的,商业和第三产业(除商业)的合计就是第三产业,因此商业单独作为一个产业来分析,并不影响投入产出表的恒等属性。

其三,这种合并和调整的方法是借鉴前人方法⑥,将三个产业拆分成四个产业,在其后的很多产业研究中都有采用这种方法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三)数据选择

其一,我国官方发布的正式投入产出表共有四个,分别为1987、1992、1997、2002年表,还有在此基础上编制的1990、2000以及2005年延长表。考虑到1987、1990、1992年数据过于陈旧,以及2000年表数据的缺陷⑦,本文选用我国1995、1997、2002和2005年四个时点的投入产出表,并对这四个年份的数据进行了可比价调整换算⑧。这4年的数据均是以1990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⑨。

其二,在国际数据方面,选取美国(1997)、日本(1995)、法国(1995)、英国(1998)的当年价投入产出表。数据出自国际投入产出协会以及OECD组织公开数据。之所以选择1995-1998这一时期数据,一方面是选取这些相近的年份能尽可能地降低所获得数据之间的误差;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均以美元为计价,且此间美元相对较稳定,所以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当时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状况,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三、分析结果

(一)商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指标比较

表4为我国四个时点和美、日、法、英4国商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对比表,反映出如下特点:

1.国内外商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很低,说明农产品很少会成为商业的直接投入,商业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很弱。

2.我国商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与发达国家相比更高,商业更多地消耗了第二产业的产品或原材料,这与我国商业正处于资本与技术大量“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相吻合,也反映了我国商业在现阶段对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上游产业的经济拉动能力较大。

3.国内外商业对第三产业(除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是四个产业中最高的,我国商业对第三产业(除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已经基本接近于4个发达国家。

(二)各产业对商业的直接消耗指标比较

表5为我国四个时点和美、日、法、英4国其他产业对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对比表,反映出如下特点:

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对商业的依赖水平明显较低。

2.国内外第二产业对商业的直接依赖程度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国内指标高于国外指标,说明我国的第二产业对商业的依赖程度更高。

3.国内外第三产业(除商业)对商业的直接依赖都处于较低水平,国内指标高于国外指标,说明我国商业和第三产业(除商业)的关联相对于发达国家更加密切。

(三)商业的中间需求率指标比较

表6为我国四个时点和美、日、法、英4国商业中间需求率对比表。可以看出,在各年份里,我国商业的中间需求率都大于50%,我国商业目前整体而言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产业,而发达国家商业的中间需求率都小于50%,表现为消费性服务业,在此国内外商业的产业特性显示出明显的差别,表明我国商业现阶段更多地承担着商品流通渠道、服务工业发展的职能。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商业中间需求率下降的明显趋势,说明我国商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这一产业特性正在发生变化,商业为最终消费服务的功能正在加强。

(四)商业的中间投入率指标比较

表7为我国四个时点和美、日、法、英4国商业中间投入率对比表。可以看出,国内外商业的中间投入率均低于50%,显示出商业基本属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弱”的产业;但比较具体数值可看出,我国商业的中间投入率明显较高,对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更强,这与我国商业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特征相吻合。根据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在总投入一定的条件下,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与增加值构成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我国商业的附加值就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最终表现为我国商业宏观绩效较弱。

按照表2的产业划分,发达国家商业属于“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而我国商业则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五)商业的影响力系数比较

表8为我国四个时点和美、日、法、英4国商业影响力系数对比表。可以得出,我国商业的影响力系数较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弱于第二产业,但基本和第三产业水平持平。我国商业的影响力系数的值均高于四个发达国家的影响力系数,说明我国商业对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比较大,可以考虑作为先导产业来大力促进。

(六)商业的感应度系数比较

表9为我国四个时点和美、日、法、英4国商业的感应度系数对比表。可以得出,各产业中商业的感应度系数最低,且国内外商业的感应度系数基本持平,这可以反映商业产业受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波及效应较小的产业特征。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我国商业与第二产业的产业关联较强,商业为工业发展服务,基础产业特征明显

我国商业与第二产业彼此之间的直接依赖程度和国外相比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表现为较强的产业关联;特别从中间需求率分析,我国商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地承担着生产部门商品流通渠道的职能,对第二产业的带动力较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与效益贡献仍占主要地位,商业与第二产业关联较强就十分易于理解。进一步根据2005年我国投入产出表,可计算出我国各产业对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10。其中,排在前十位的产业中有八个产业属于第二产业,这些产业的服务尤其需要商业的支持。

2.我国第三产业对商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传统商业正在向现代流通业发展

我国商业对第三产业(除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高说明其发展对第三产业的依赖较强,我国第三产业对商业发展具有强带动作用。进一步根据2005年我国投入产出表,可计算出我国商业对其他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其中排在前十位的产业中有7个产业属于第三产业(除商业),分别是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住宿与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这些产业从资本投入、信息技术提升、商业设施设备改善、商业网点增加等多个方面对传统商业进行改造,推动了我国商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迅速发展。

3.我国商业对农业的支持很弱

发达国家农业对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明显高于我国,基本与工业对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持平,高于第三产业对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而我国农业对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三次产业中是最低的;说明我国目前农业对商业的依赖很弱,也可以认为商业对农业的支持很弱。

发达国家农业对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高似乎与发达国家目前产业呈现出的“三、二、一”格局相背离,而事实上,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总量很小,但其生产规模化,农业技术先进,生产率较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商业服务也就越多,表现为商业对农产品流通的支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和机械设备销售。在我国要大力提升商业对农业的支持,一方面是应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作为基础原料进入工业产品生产循环的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建设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增强商业对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的能力。

4.我国商业的宏观绩效较弱

我国商业产业的附加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商业的宏观绩效较弱。“在一个以74个国家为样本的统计中,1950年到1983年之间,批发与零售业对GDP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3.5%”(Anderson、Bertancourt,2002),而我国商业对GDP的贡献率不管是8.1%(杨宜苗,2006)还是9.8%(张小军,2007),都与13.5%的平均贡献率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除了我国商业现阶段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的微观原因之外,我国商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是更为深层的结构原因。

我国商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的产业特性,说明我国商业的产出(商业服务)更多地服务于生产而不是消费,商业更多是作为生产商销售环节的专业化替代者承担流通渠道职能,而未能以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为消费者的服务之中,而最终服务于消费的活动处于产业“微笑曲线”的两边,往往是附加值更高的活动。

我国商业生产性服务的特性是与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密切相关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商业将仍然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有力支持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但同时也应当清楚认识到我国商业向消费性服务业转化的速度很快,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与消费水平已经对商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我国商业应该成为先导产业

从产业波及效应而言,我国商业的状况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相似,均是影响力系数普遍高于感应度系数。这说明,整个商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对商业的拉动作用,特别是我国商业对第二产业的较强带动作用,因此应通过主动发展商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并考虑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把商业作为一个先导产业来发展。

(二)政策建议

1.明确商业“基础”与“先导”产业地位 我国商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并不是理论的逻辑推演,而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这与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正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商业在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商业的“阶段性”历史使命被人们所严重忽视,大家只是简单地将它当作“一般性竞争行业”,在所谓的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商业成为“抓大放小”、“国有退出”的典型,目前这个行业的规划、投资与运行几乎全部交由市场,外资冲击、反竞争行为、对制造业挤占等问题被严重忽视,整个产业资本密集度低、人力资源薄弱已成为我国商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障碍。所以,在现阶段亟须明确商业的“先导”产业地位,亟须得以优先发展,使商业能够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引导社会资本对商业的投入,配合商业基础产业功能的发挥 我国商业的资本密集度较低,快速消费品的主要商业经营模式以“挤占”产业资本为特征,商业企业经营规模有限,现代化经营手段相对落后。随着制造业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外资商业企业的不断进入,我国商业行业低水平激烈竞争状态必然会过去,如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商业,优化竞争秩序,发挥商业基础产业功能,应成为政府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与此同时,如何将中国广大的农村纳入到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之中,提升商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也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3.正确处理商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关系 按照我国商业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阶段性产业特征,商业服务主要作为其他产业的中间需求,其作为居民或消费者最终需求的规模远远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商业长期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渠道提供者角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低对商业服务的要求比较低造成的。但是,我国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未来的几十年将是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人均收入快速增在的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形成“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这对商业服务、特别是面向消费者的商业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商业更应该成为商业带动消费,消费带动经济的引领者。

注释:

①商业的中间产品就是其为生产商所提供的包括采购、推广和销售等的服务。

②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第105页。

③钱纳里、渡边:“生产结构的国际比较”一文,原载《经济计量学》杂志,1958年10月。

④在有的书中也称之为中间需求型产业和中间需求型基础产业。

⑤在1995、1997年投入产出表中本身就有“商业”产业部门;2002年和2005年投入产出表,商业数据近似采用“批发零售业”的数据。

⑥在李冠霖的著作的第八章,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对物流业、教育业、金融业进行了投入产出状况基础性研究。

⑦获得的200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是17个产业部门,其中商业饮食业为部门统计口径,数值不准确。

⑧可比价换算的方法可参照李强、薛天栋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部门分析兼新编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一书。

⑨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或时点的产品价格固定不变,作为一定时期内计算产品价值量的价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计划与实际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我国国家统计局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比较时,先后6次制订了全国统一的不变价格。即1950年到1952年使用的1950年不变价格,1953年到1957年使用的1952年不变价格,1957年到1971年使用的1957年不变价格,1971年到1981年使用的1970年的不变价格,1981年到1991年使用的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1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

标签:;  ;  ;  ;  ;  ;  ;  

中国商业产业关系分析及其国际比较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