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_cpi论文

2008年: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_cpi论文

2008:中国经济进入转型阵痛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阵痛论文,中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是值得回顾的一年,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第五年,中国国内的发展形势和在国际上的地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十七大顺利召开,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道路;2008年,世界更加瞩目中国,北京奥运会即将拉开帷幕,必将对中国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喜忧参半的是,2007年曾困扰中国经济的CPI上涨、流动性过剩,是否依旧是2008年经济发展的羁绊?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在2008年还会水涨船高吗?世界经济是否可能因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下行趋势?以美国为主的外需疲软是否会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2008,中国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沿着2007年的足迹,寻找2008年的方向;2008,注定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预测嘉宾】

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研究员,曾出版《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展望》、《2004年中国经济展望》等著作。

李建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研究。

沈明高: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2001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中介和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还曾分别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政策研究工作。

通胀考验

《中国发展观察》:物价,无疑是2007年经济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话题。无论从重要性还是艰巨性来考量,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之一。物价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您如何看待2008年的物价走势?

范剑平:2007年世界粮食有望获得丰收。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初步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增长4.8%,2008年世界粮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不大,有可能出现高位趋稳甚至小幅回落的态势,这将有利于我国消费价格的稳定。但我国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2007年冬全国出现多条大江大河流域严重干旱偏枯气候条件,可能对2008年夏粮增产构成较大不利影响,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依然保持紧平衡状态,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根据近十年来的经验,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存在大约三年左右的短周期,国内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将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生产。

据此估计,2007年三、四季度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年底之后将开始回落。2008年将延续下行走势,消费价格涨幅呈现前高后低、小幅回落趋势。但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目前处于高位,再考虑到我国资源类价格改革的迫切性和2007年下半年严格控制出台政府调价措施的后续影响,2008年下半年有条件和需要出台的政府调价项目较多。综合考虑国际市场趋势、国内控制物价的综合性政策措施影响、物价的翘尾因素、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造成的新涨价因素、政府对资源类产品调价合理幅度等,初步测算,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回落到4.5%左右,大约比2007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李建伟:目前备受关注的CPI,从结构看CPI的上涨仍然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致的结构性上涨,尚未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现象。鉴于2007年粮食、猪肉、蛋类等食品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是在6月份以后,只要食品价格相对稳定,2008年上半年CPI就会保持在5%左右的高水平。但食品价格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有限,2008年下半年食品价格会迅速回落,全年CPI有可能回落到3%左右。

沈明高:由于食品价格的强周期性,2008年食品价格通胀有可能呈现震荡向下的局面,整体通货膨胀也有高位回落的可能。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轮食品价格通胀延续的时间比市场预期的要长得多,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低效率是关键原因,市场的低效率表现在价格传导机制不畅,单个农户的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纽带或中介组织,所谓的“订单农业”和“公司加农户”模式还不能有效地预见到价格的波动,更谈不上平抑农产品价格。这个问题不解决,农产品价格的激烈波动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然而,即使食品价格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可能会逐步消退,2008年非食品价格有抬头的趋势,对通胀的影响将会加大。在流动性过剩、投资过快、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大背景下,2008年结构性调整的压力将会逐步加大。特别是2007年11月份,非食品价格的通胀已经从过去两、三年来的1%左右第一次上升到了1.4%,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价格的调整引起的。可以预见的是,2008年能源价格的调整在所难免,特别是未来可能开征燃油税,能源价格在短期内走高会带动非食品价格的上涨。另外,政府出台的限制“两高一资”的政策也会拉动相关行业产品的价格。2007年出台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与2007年末的信贷控制等都可能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一些垄断行业的企业2008年可能会通过提高内销或出口产品的价格转嫁部分生产成品,推动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根据以上判断,我们认为,2008年CPI总体水平可能会保持在5%左右,上半年食品价格主导通胀走势,而下半年非食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会成为CPI的主要推动力量。当然,主要的不确定因素在于美国的经济,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对中国的出口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抑制非食品价格上涨的空间。

《中国发展观察》:我们看到2007年底,财政政策“出手”平抑物价,取消了84种粮食产品的出口退税,通过税收杠杆引导粮食向国内供给。是否意味着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与必要的税费政策相结合,以期平抑其价格上涨?您的建议是什么?

沈明高:2007年以来,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有助于改善出口结构,但税收政策的调整是否能够抑制国内价格的上涨取决于国内市场的结构。在一些垄断行业,企业可能会通过提价的方式弥补由于出口退税下调带来的利润损失,相关产品的价格可能会不降反升;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一些企业可能会因为出口退税的调整、利润空间的缩小而难以为继,或倒闭或被并购。因此,出口退税的调整是否必然意味着国内供应的增加和国内产品价格的下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国内居民需求的价格弹性也是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弹性较小,企业提价的可能性就大。更为重要的是,其他税收政策例如资源税进一步调高和燃油税的开征等,也会增加国内企业生产的成本,一些产品的价格也有上调的压力。

取消粮食出口退税在短期内会减少粮食企业的出口,对平抑国内粮食价格有一定的帮助,这样的调整是必要的。但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有一定的刚性,也反映了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过度压抑国内的粮价不利于粮食生产和价格的长期稳定。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可能是适度收缩财政开支规模,如适当减少国家长期建设投资;同时,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相关的公共投资力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财政扩张对价格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消费者对外来消费的疑虑,提高消费意愿。财政政策的调整还需要考虑中低收入家庭的利益,防止高物价对这些家庭的负面影响。此外,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财政政策也要考虑让利于民,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既提高个税起征点,又降低税率)的办法,让更多的居民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中国发展观察》:通货膨胀总要到货币里寻找物价总水平上涨的根源,流动性过剩是主因。2007年是央行对冲流动性力度最大的一年。2008年,货币政策将从“适度从紧”转变到“从紧”,您如何理解“从紧的货币政策”,您的政策建议?

范剑平:货币政策在2007年上半年实际操作中存在实际偏松问题,导致2007年前11个月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继续过快增长。货币政策在2007年中期以前过于倚重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手段,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手段力度不足。从出台时机和力度来看,提高利率的时机有些偏晚,并且调整力度偏小,调整幅度跟不上价格上涨幅度的变化,不足以及时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由于实际利率严重偏低,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加快,抵消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效果,未能通过有效调节资金的使用成本来抑制投资过热,客观上也助长了经济趋热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过慢,对出口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这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从防止经济运行从偏快转向过热和防范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等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2008年货币政策明确从紧的政策取向。在货币政策执行上,将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更加注重预调和微调。2008年在利率调控上,将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必要时选择自主加息以消除负利率,使利率水平不断趋近均衡利率。2008年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度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不仅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更要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

李建伟:从政策层面看,2007年的货币政策已是近年来最紧的,不仅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多次提高利率。这种紧缩政策主要是针对CPI上涨过快和资金流动性过剩出台的。鉴于2008年GDP增长率和CPI均有可能回落,进一步采取紧缩性措施的空间已很小了。目前中国的资金流动性过剩现象,与泰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现的资金过剩现象类似,即经过一段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受国内外需求相对不足的制约,各国或地区均会出现资金过剩现象。而各国的经验表明,仅仅依靠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等货币政策措施难以克服资金过剩问题,通过货币大幅度升值解决贸易顺差扩大及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又很容易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如1985~1990年日本经济的严重泡沫化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解决资金过剩问题,关键是如何将资金转化为国内投资、消费或国外投资。

沈明高:从这种意义上说,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不是针对已经较高的食品价格,更主要的是防止食品价格的上涨向非食品部门扩散。同样道理,人民币升值固然对食品价格的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更主要的还是防止非食品价格的抬头,特别是调低市场对2008年通胀的预期,对稳定2008年的物价有很大的作用。美联储在2007年已经减息100个基点,我们预期2008年美联储还会继续减息75个基点,同时欧洲央行减息的可能性也在增长,特别是最近几国央行联手试图解决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流动性不足,这说明2008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货币政策将仍然保持较为宽松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市场的流动性将会增加,其中的一部分流动性可能会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中国的流动性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由此形成一个“外松内紧”的货币格局将推动投资过快增长、资产价格上升和物价上涨的压力,从而迫使我国央行加息。

我们认为,在物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可能会继续加息,尽管这么做可能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事实上,人民币升值也是防止通胀的一个重要货币政策,是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应有之义。我们预期2008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为7.5%。由于受奥运会和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2008年人民币的升值可能会是先慢后快。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产能过剩,较快的人民币升值会加大产能过剩的压力,抑制非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同时,适当保持产能过剩的压力也有利于国内结构的调整,为节能减排和刺激消费政策的推出腾出时间和空间。

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另一个手段是加大信贷控制的力度,很可能2008年的信贷增长从一季度开始就会得到控制。信贷增长速度多少为宜取决于名义GDP的增速,一般而言,信贷增速会较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快1~2个百分点。我们预期2008年真实GDP的增长速度为11%,CPI为5%。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增幅大约为16%。即使将通胀控制在政府认为合理的3%的水平,14%的名义GDP增长也大约要求15%左右的信贷增长。如果将信贷增长控制在13%,对一些企业特别是融资渠道较少的中小企业而言,可能出现流动性紧张甚至会出现财务危机,从而对就业产生压力。如果信贷控制过紧再遇上美国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增加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当然,我们认为,政府的信贷控制政策是有弹性的。如果需要,适度放松信贷控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次贷危机影响几何

《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美国次级债是年初我们作预测时始料未及的,它的发生受到全球关注,并对其他经济体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因其出口20%左右的市场来自美国,因此如果外需疲软是否会影响2008年中国出口或者经济发展?

范剑平:2008年我国出口将呈减速态势,一是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特别是炒作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对2008年的出口负面影响较大。二是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大,次级贷款危机造成美国金融机构惜贷现象可能影响到消费信贷资金,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减弱也降低消费者信心,多年来建立在信用经济和财富效应两大基石上的美国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可能减速;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主要以消费品为主,美国消费减速将对我国出口不利。三是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

相反,由于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关税逐渐下调使国内外比价关系变化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加上国家其它鼓励进口政策,2008年进口增速将基本保持稳定。如果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和其它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的态势延续到2008年,这些产品的进口额受价格上涨的影响也将呈现加快上涨的情况。初步估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9%,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3284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604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幅由2007年的51%明显下降为22.5%。

沈明高:目前对2008年美国经济走向的判断仍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言之凿凿,说美国经济一定会进入衰退(其定义为连续两个季度GDP的负增长),但是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大约为50%。2007年最后一个季度和2008年前两个季度可能是受次贷危机以来经济增长最慢的时候,经济增长虽接近于零但为负的可能性仍然较小。更为重要的是,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全年经济仍然有可能保持2%左右的增长。如果美国经济只是放慢而不是衰退,中国经济完全在2008年有可能保持11%左右的增长速度,虽比2007年略有放慢,但还远不是经济放慢的拐点。需要担心的是全球流动性供给增加对中国的影响,即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货币现象,主要表现形式为对投资、资产价格和通胀向上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这些货币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加大中国宏观经济的风险。

奥运之年:更多期待

《中国发展观察》:奥运之年,一般是带动当地投资和消费增长之年。从国家投资调控政策来看,“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是政策主基调。您认为2008年中国投资和消费趋势如何?

范剑平:2007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0604亿元,同比增长26.9%。我国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高潮在20%以上运行已经79个月(六年多),目前尚未显示出疲态迹象。2008年,促使我国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加快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2007年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呈现逐月提高的势头,为2008年投资提供了增长惯性。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2007以来,国家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从以需求侧调控为主转向增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加大了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支持,2008年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增加较多,房地产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限制因素。由于近期中央银行频频提高利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起到抑制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加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银监会等管理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其它审慎贷款政策将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资金来源产生一定限制。同时,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可能使这些行业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投资回报预期降低。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们估计,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偏快区间运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3.5%,比2007年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4%,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5%,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在2008年将出现转折性变化,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有望初步得到遏止。

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而言,上市公司总体业绩的下滑将难以支撑过高的股价估值水平,2008年A股市场不可能重演2007年股价普遍大幅上涨的一幕。

李建伟: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趋势看,2008年应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峰,2008年以后将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预计到2016年左右达到周期性波动的波谷。其中投资将在2008年达到波峰,消费在2010年达到波峰。

沈明高:投资的高增长是由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的,除非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迫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否则投资的高增长是在所难免的。投资的驱动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短期之内难以解决,市场资金成本过低鼓励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第二,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政策鼓舞了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这个政策短期之内不会改变。事实上,最近几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远高于沿海地区。第三,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方兴未艾,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改进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第四,政府在公共品方面的投入将会有很大的增长,很多带有与民生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2007年以来,社会商品零售额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如果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真实消费的增长基本上与2006年持平。因此,我们很难得出结论,消费增长在没有重大政策利好的前提下已经由弱转强。实际上,通货膨胀损害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加了居民对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奥运会的影响,2008年的消费增长可能会好于2007年,但真正使消费成长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仍然需要政府从收入和财富分配的角度让老百姓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获益,增加财产性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居民持有的财产的数量,并提高财产的回报。

《中国发展观察》: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双防”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国民经济由较快增长转为适当放慢增长,展望2008年,有更多的期待。那么,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将如何?

范剑平:展望2008年,从总体来说,国内体制政策环境、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等因素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状况。

当然,2008年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的不确定因素,一是美国次债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可能会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下跌,房地产财富效应将影响美国消费增长,美国经济难以出现明显好转,欧元区和日本也会受到一定牵连,从而拖累全球经济。二是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证券市场已经积累了较大风险,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超过历史高位和海外绝大多数市场,一定程度透支业绩预期,下一阶段可能发生较大震荡甚至持续调整。如何在化解证券市场风险的同时,减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将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严峻考验,四是出口减速可能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对新增就业、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都有不利影响。

2008年,在政策因素和国际市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有所减弱,国民经济运行将由过去五年的加速增长态势转为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GDP增速将从2007年增长11.5%回落到2008年10.8%,下降0.7个百分点左右。

李建伟:2007年GDP增长率预计在11.5%左右,是近年来最高增速。从经济运行周期看,2007年应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高峰,2008年以后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GDP增长率将呈小幅度回落状态。考虑到美国次级债危机在2008年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美国经济2008年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对欧盟、日本经济均会产生一定冲击,我国经济也难免受到这一危机的影响。预计2008年我国GDP增长率将回落到10.5%~11%的区间。

沈明高: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中国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根源深植于结构扭曲。一方面,不平衡增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除了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长过快之外,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和通货膨胀的压力等货币现象增加了结构调整的难度,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的选择;另一方面,过分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在面对外部经济放慢的时候显得比较脆弱,在“西冷东热”的全球经济格局中,我国国内紧缩政策的效果有可能被西方工业化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所抵消或削弱。如何提高中国经济的独立性,事关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取切实的行动推动结构调整。

如果结构调整的步伐能够加快,2008年将开启中国经济转型之年。反过来,在内外经济的压力之下,政策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2008年中国经济有可能进入转型的阵痛期。

总之,我们对2008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我们的基本看法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投资增长仍然有可能维持25%左右的增长;出口增长比2007年略有放慢,但会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进口替代将持续推高外贸顺差,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消费需求仍然会保持平中有升的态势。因此,2008年的GDP增长仍然有可能保持在11%左右的快速增长。

标签:;  ;  ;  ;  ;  ;  ;  ;  ;  ;  ;  ;  ;  ;  ;  ;  

2008年: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_cp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