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郑州设立保税区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郑州论文,保税区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阔步地走向蔚蓝色的海洋,对外开放的广度不断拓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开放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逐渐辐射的开放序列,形成了从沿海到沿边、沿江、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内陆意识依旧很重,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原因以及80年代以来的沿海倾斜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十分重视发展中西部经济。小平同志曾经严肃指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上讲话着重指出:“对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李鹏总理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多次强调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认真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既有层次,又各具特色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这为振兴发展内地经济增添了动力、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希望。在郑州设立保税区(以下简称“郑州保税区”)是沿黄经济带乃至整个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制高点、增长极。
所谓保税区(BONDED ZONE or FRGG TRADE ZONE),即豁免关税区,是指在海关监督之下的位于本国国境之内、国家关税区之外的具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持定封闭性经济区域,在区内可以从事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搬运、储存、加工、中转和贸易、金融、展览、旅游等多种业务,具有“边境之内,关境之外;出关不出境,入境不入关”的称谓。设立保税区是世界各国用于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1987年12月25日,深圳市政府下发493号文件,正式批准创办沙头角保税工业区。中国的保税区终于启动,这个启动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深远的影响。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建立外高桥保税区,这是中国中央政府正式批准兴办的第一个保税区。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共批准创办13个保税区,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保税区的发展清晰地告诉人们,保税区是目前中国对外开放的最高形式,能够卓有成效地吸纳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成为国内优秀企业、优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便捷通道,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创汇。
为加快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改革步伐,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促进中西部地区优势资源开发与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建立郑州保税区势所必然。这是黄河中游经济区(豫、陕、晋和内蒙中部部分盟市)和中部经济区(豫、鄂、皖、湘、赣)乃至整个大陆经济带、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 建立郑州保税区的必要性分析
进入90年代,国家逐步开始实施沿江开放战略,试图通过黄金水道——长江实现经济的东推西移。但是,沿江开放战略是沿海开放战略溯流而上的延伸,它所能够联动的区域仅限于长江中下游沿岸省区及长江以南省区,而对于华北部分省区及广大的西北省区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笔者认为,应在实施沿江开放战略的同时实施沿三纵(京广、京九、新太——焦枝——黎湛)一横(陇海)的北上西进战略(笔者把这个政策选择称为“三纵二横”战略,即上述“三纵一横”再加上长江水道)。这样所带动与辐射的区域将扩大到整个中部与西北部省区,同时也将整个东部沿海省区(12个省区,不含台湾省)与广大的中西部省区(共18个省区)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郑州保税区也就成为必要的步骤与现实的选择。
1.建立郑州保税区能够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吸引国外及东部沿海地区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目前,东中西部省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比例为6∶3∶1;从1978年到1994年,东中西部人均GDP的比例由1∶0.67∶0.55演变为1∶0.54∶0.43;1993年东部人均生活费收入为2878元,而同期西部只有2045元,据1995年统计资料显示,中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85.8%,人口总数占62.1%,但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44%。巨大的经济差距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的。
保税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最高层次,具有强大的吸收国外资金技术与管理经济的优势。比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截至到1995年初,外商实际投资达到25亿美元;而截至到1995年底,河南省外商注册登记企业1944户,注册资本32.117亿美元(据河南省年检资料)。我国13个保税区的运作实践表明,建立保税区是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促进国内产品出口创汇的有效措施。建立郑州保税区有利于缓解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与资金不足的严重矛盾,有利于解决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设备老化的问题,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步伐,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2.建立郑州保税区可以促进广大的中西部市场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是加大中西部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层次的需要。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走国际化道路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对外开放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然政策选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潮流的,改革开放18年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只有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开放型经济,才能促使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地增强经济实力,伴随着沿江开放战略,我国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内地延伸。截至到1994年初,经国家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共3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52个;同时开放一大批沿江沿边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然而,毋庸置疑,内陆开放城市及这些城市中兴建的各种开发区都是一种低层次的对外开放。由于投资环境逆向递减,这种开放形式在沿海的经济特区与开发区的对比中优势逐渐丧失(沿海城市在进入国际市场和取得资金等方面有比内地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它的作用是有限的。比如,始建于1988年10月并于1991年3月列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郑州开发区1994年合同利用外资4605.7万美元;而创办于1985年初并于1992年8月跻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仅引进的欧美投资即达28000万美元。再如,1995年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共计46亿美元,仅为东部地区的1/7;截至1995年底,中西部地区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4.6万个,是东部地区的1/5。保税区之不同于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就在于它实行的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以国际贸易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制度,以优惠的海关政策鼓励、促进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仓储、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货物流动为基础,形成人员自由往来、货物自由进出、贸易自由操作、货币自由兑换的经济运行模式,可以说,保税区把国际市场直接搬到了境内。因此,建立郑州保税区是符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的,有利于加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有利于作好中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3.建立郑州保税区是在我国内地直接进行高层次对外开放的大胆试验和有益尝试,有利于树立内地对外开放的崭新形象,形成中西部地区认识学习国际市场的“窗口”。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举办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序幕。五个经济特区的陆续建立和上海浦东开发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鲜明标志,打破了人们的封闭意识,改变了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树立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崭新形象。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然而,在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尚无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形式,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并不尽如人意,特区的辐射作用对于内地也是有限的。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发展战略所需要时间是下个世纪的50年。现在不仅有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个试验。”因此,建立郑州保税区是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是内地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将直接把内地推向对外开放的第一线,其对外宣示吸引与对内辐射带动作用将是巨大的。郑州保税区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国内产品出口的“通道”,可以弥补内地的诸多劣势,引导内地工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便于内地企业迅速了解国际市场的信息变化。
4.建立郑州保税区将直接为中西部地区积累提供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经验,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主动出击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经济特区创办以来,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特区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和“要为全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的精神,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了超前改革,为内地的改革开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与主要示范区。然而,不容否认,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和政策因素,沿海的经验并不完全符合内地的情况,在内地并不是可以照搬照用的。保税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最高层次,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创建一系列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要素。因而,建立郑州保税区有利于在内地、内陆这个环境之下积累便于向内地推广实施的切实可行的经验,有利于内地直接学习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体制知识,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为我国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示范作用,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5.建立郑州保税区能够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内地大企业的潜力,有利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带动内地经济全面发展。
中西部地区可称得上“地大物博”。那里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力等能源资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盐类等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牧区,其森林资源也具有相当重要地位;同时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集中区域,“一五”时期开工的649个大中型企业有472个布置在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时期大批军工企业进军西部,使得西部的工业基础科技力量迅速发展,实力壮大,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可以说,中西部地区的贫困是一种“富饶”的贫困,其丰富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俟发挥,暂时的贫困将一扫而光。建立郑州保税区是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变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关键。保税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最高层次,有利于吸引外资在区内与内地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合资合作,促进内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国内产品出口创汇,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从而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
6.建立郑州保税区有利于把东部沿海地区与西北沿边地区连成一体,沿海开发与沿边开放交汇与此,沟东通西、联南贯北、中央突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扩大全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90年代,中国经济重点逐步向内地转移,郑州位于这一转移的中心地点,京广、陇海铁路和即将建成的京深、宝鸡——连云港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新亚欧大陆桥、京九和京广等铁路为纽带的经济带。建立郑州保税区可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州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山东半岛通过陇海铁路、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焦枝——枝柳——黎湛四条铁路大动脉北上西移,有利于上述经济带的尽早形成。这样,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将更趋明确,开放格局将进一步扩大,它对中西部地区,整个中国乃至亚太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7.建立郑州保税区有利于解决条块分割、地区保护主义的问题,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经济圈的形成。
地方保护主义、地方限制主义是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不正常现象,在经济开放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必须选择经济较发达、位置较优越、能力较强的大城市作为中心,以辐射、带动相关省区市的经济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经济分工、促进经济联合、提高开放层次。郑州市根据它得天独厚的位置和条件,完全具有作为一个区域性的跨省区中心城市的能力。建立郑州保税区对于促进中心城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建立郑州保税区的可行性分析
中州河南,作为中部五省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的组成部分,北与环渤海经济区、东与沿海经济带、南与沿江经济带、西与西北经济区邻接,雄踞国之中,京广、陇海两条铁路贯接南北,连通东西。滔滔黄河穿其北,涓涓淮河流其南,太行山、大别山似巨型膀臂环而抱之。多娇的山川河岳,富饶的物产资源,无与伦比的地理区位,使这块古老的土地不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帝王立业建都之所,也成为古今中华的交通枢纽,更成为当今中国经济东推西移的必经的中转地、传接带。1995年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达3010亿元,居全国第七位,河南省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12个国家的26个省市建立了友好省市关系,在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和香港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余个经贸代表机构。根据“发展极”理论,作为河南省会城市的郑州市具有成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极”城市的可能条件。建立郑州保税区,构筑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极城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1.无与伦比的交通枢纽优势。
郑州是中国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是京广、陇海铁路和筹建中的京深、宝鸡——连云港高速公路的双十字交叉点,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及郑州车站和郑州东站三个特等站;境内有105、106、107等共18条公路干线及郑汴洛、郑许、郑新高速公路,沟通全省,辐射周围各省及京、津、沪、江、浙、湘、粤等省;空港与国内外的3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新的4E级郑州薛店国际机场将于1996年投入使用,地方民用航空——中原航空公司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居五强之列,开通了20余条航线。目前,郑州已开辟铁路二类港口二个,公路二类港口和航空港口岸各一个,与新加坡联合兴建的郑州公路港新港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货运在郑州可联检封关、直达国外。郑州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中部,东连大陆桥的两个桥头堡——连云港和日照市,通过京广、京九、黎湛——焦柳铁路的北上(主要来自华南及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南下(主要来自华北及东北地区)的大部分物资必须在郑州上桥运抵中亚及欧洲。在交通方面,郑州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2.便捷的通讯枢纽优势。
郑州电信是国家通信干线的重要交汇点。郑州电信局拥有长途通信自动交换设备2.8万路端,长途通信可与国内1600多个县以上城市和世界上180个国家与地区直接通话;256路自动转报设备和1024线用户电板设备构成河南公众和用户电报的自动交换中心;现代化的DDN传输网络和分组数据交换网络使郑州与世界各地的数据信息、图文信息可迅速交流。郑州电信拥有50余万门的市话交换机总容量,本世纪末将达到百万门的市内电话总容量。郑州邮政是全国邮政通信的主要枢纽,是全国三大转口局之一,目前共有火车、汽车、航空邮路62条,邮路总长度3.63万公里,建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联动全省、辐射全国、沟通世界的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络。
3.富饶的资源优势
中西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振兴发展经济的重大优势。伴随着地区倾斜政策向产业倾斜政策的转变,中西部地区必将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区域。郑州市及其周围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黄金、白银、铜、铁、硅等金属矿、天然原料矿;富有石油、煤炭、天然气、水力、铀、油页岩等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灿若群星;省内有黄河游览区、龙门石窟、少林寺、白马寺、中岳嵩山等名山大川、古刹幽寺;作为9000万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异常丰富,便于东部沿海地区及国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此外,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建立郑州保税区吸引外资直接投向中国的资源产地,充分利用、发挥资源优势,将为进一步开发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创造道路、积累经验、树立榜样。
4.尚未发挥作用的区位优势。
郑州地处我国地理位置中心,是全国交通通讯枢纽。在中国政区图上,以北京、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为圆周的广大区域内,尚没有形成一个分工合理、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而地理位置适中的郑州具有作为中心城市的最优越条件。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东、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以郑州为界,表现得异常清晰:以东是我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稠密,资金、技术密集;以西,面积广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经济相对落后。因此,郑州是我国经济北上西移的“二传手”,是最佳的中转站。建立郑州保税区可以吸纳、联合中西部地区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若干城市,运用互补理论,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克服散兵游勇、单兵作战的不足,构筑强大的“联合舰队”,面向国内、国际大市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形成集团优势,从而增强影响力、扩大辐射面。
5.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发达的农业。
郑州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经过建国以来40多年的建设,郑州逐步形成了纺织、机械、煤炭、冶金、食品、化工、电子、汽车等门类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较大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工业体系,其中纺织、机械、煤炭、化工、冶金等行业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农业方面,中原地区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郑州盛产小麦、水稻、玉米、花生、大枣、苹果、银花等农产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肉类、药材生产基地。
6.可靠的能源保障。
郑州电业局是华中五省最大的供电企业之一。市内110KV内环和市郊220KV外环主供网络日臻完善,城市配电网络有了长足发展;截至1995年第三季度末,全局共有35至500KV变电站42座,变压器容量达420余万千伏安。我们也注意到,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身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济源电厂的建成将增强郑州的能源优势。郑州周围富有煤炭、天然气、石油、水力等能源资源;同时郑州市距煤炭大省——山西省较近,进一步保证了能源供应。
7.日益完善的市场体系
郑州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其市场体系发育较为完善,目前已形成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等,商品贸易、集市贸易十分活跃。郑州拥有我国第一个期货交易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其粮食交易价格对全国乃至世界均有指导意义。郑州商品交易会作为国内贸易部三大商品交易会(另两个为沪交会与津交会)之一,在国内具有相当重大的影响。郑州市目前共有20多个全国性、区域性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亚细亚等六大商场的崛起使郑州的零售商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已形成二七广场、火车站、碧沙岗和花园路等四个规模较大的商业区。郑州拥有各类金融机构2150余个,其中银行类1180个,各类证券公司和证券营业部20余个,年证券营业额近320亿元,截至1995年6月,郑州市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411.3亿元。郑州作为900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其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辐射面积宽广。
8.坚定而又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郑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新兴工业贸易城市。商城遗址、郑韩古城等古迹遗址记载着她的悠久历史。然而长期以来,郑州的发展却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失去了诸多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以后,郑州市逐步加快了发展的速度,跻身全国城市综合能力50强、投资硬环境40优之列。经过认真地研究,郑州市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到2000年,将郑州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商贸金融中心城市;到2010年,建设成为全国性的商贸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综合性的工业生产基地和旅游重点城市,逐步把郑州市建设成为雄踞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性商埠。尤为令人鼓舞的是,1996年6月5日,江泽民同志视察河南时,提笔挥毫,为郑州市留下了“把郑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商贸城市”的题词,进一步明确了郑州市的发展目标。
四 结束语
世界经济国际化、区域集团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潮汹涌澎拜,我国对外开放重心也将逐步由沿海、沿边向内地推进,解决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问题。费孝通先生指出构建郑州、洛阳、焦作“金三角”经济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其在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形象地把中原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比喻为中国经济“棋盘上的两个眼”,“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京文教授、林凌教授等经济学家都曾经撰文指出,推行东西向的轴线开发战略是解决东西差距的必然政策选择,尤其提出要充分重视新亚欧大陆桥的联动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增长极,在增长极上再现特区效应。这样,笔者审慎地、郑重地建议通过建立郑州保税区,充分发挥郑州的交通枢纽优势、地理区位优势来进一步提高内地对外开放的层次、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从而更有效地为解决地区差异创造条件,并达到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乃至全国的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目的,此其时也!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这个政策选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本文在构思、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工程系主任杨海荣教授和曾剑秋教授的悉心指导,并得到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程远先老师和刘建设老师的热心帮助,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标签:中西部地区论文;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保税区论文; 郑州经济论文; 郑州交通论文; 经济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