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成熟: 从形而上学伦理的批判走向感性直观的实践伦理
韩步江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94)
摘 要: 《巴师夏和凯里》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后从生产关系维度重新思考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整个文本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对这个文献的解读仅仅立足于经济思想史维度来把握是不够的,因为单纯立足于传统经济思想史维度是无法解释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重新分类,并对庸俗经济学家进行科学批判的,应该从唯物史观发展成熟的意义上深入地把握其内在的经济伦理思想转变内涵,理解马克思后来在资本逻辑统摄背景下所隐约展现出来的社会实践伦理思想。不仅善、公平、公正、正义等伦理范畴都具有社会历史性,不能超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永恒存在,而且一定历史条件所蕴育的历史唯物主义也需要通过特定社会形态有具体实践内容所指的善、正义、公平和公正来丰满。
关键词: 马克思;伦理;实践;历史唯物主义
严格地讲,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唯物史观后并没有直接对其全部内涵和完整形态展开充分地集中阐释或论述。对现实的现存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他还没有深入到后来从资本逻辑上去深入把握的程度,只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层面上总体明确唯物史观的前提、条件、规定。对唯物史观如何具体地坚持和运用到具体社会形态中去,马克思还没有达到灵活娴熟的程度,但唯物史观的总体视域和基本理论已经确立,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建构,对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阐释已经能够从历史发展角度进行总体辩证地把握。但创立并不代表发展成熟,唯物史观的发展成熟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层面,即能够以唯物史观真正地把握和展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历史性分析和批判,在历史运作层面上完满地展现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着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宏观运用层面,即能够历史唯物主义地把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具体关系,结合具体的社会形态历史性地阐释政治、法律、道德、宗教、伦理等社会意识的地位和作用,真实完整地展现具体社会形态的总体性构架和作用机制。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可能的,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解释了平等、正义等道德价值(1) 李义天,张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何以可能——访英国肯特大学戴维·麦克莱伦教授[J].江海学刊,2018(5): 49-55. ,马克思综合了伦理的观念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科学的研究(2) M. J. 汤普森,齐艳红,李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2): 74-80. 。但也有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拒斥道德,他主张的是一种可高度还原和收缩的道德观念(3) 艾伦·W.伍德,张娜,林进平.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马克思关于道德的思想[J].国外理论动态,2018(5): 9-21. ,他反对以道德评价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因为道德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4) 艾伦. W. 伍德,王颖.马克思与道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1): 81-86. 。由此可见,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史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之间的历史关系进行梳理亟需深入。
综上所述,国际法维度下搜救国协调权的冲突根源是理论上的对峙及立法上的宽泛,然而,解决这种冲突的方式并不必然需要从这种对峙及宽泛之中寻求一条直接且明确的路径。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调和这种理论上的对峙,并在实践中回到技术范畴内寻求国家之间的深入合作,才是搜救国协调权得以顺利行使的重要解决途径。
事实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勾画出了唯物史观发展成熟的第二个层面。他说:“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虽然是自己的思想、观念等等的生产者,但这受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一定发展程度的交往所制约。意识所反映的内容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一种存在,即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存在。”(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2. 这种粗线条的勾画就后来唯物史观的真正发展成熟来讲也只能算是一种宏观上的原则或规定,它并不能真正地展现唯物史观深入社会经济生活中全面诠释和把握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它们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运行逻辑,社会伦理在唯物史观发展成熟的意义上究竟如何把握和看待,社会伦理的观念究竟如何建构出唯物史观的发展成熟意义,此时的马克思还并没有能够做到从具体的社会生产经济活动或学说中重新审思和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伦理观念,建构唯物史观发展成熟意义上的社会伦理观念。但这种社会伦理思想上的历史唯物主义革命并没有隐退,相反,它成了马克思思想演进不可阻挡的一种自发逻辑,在《巴师夏和凯里》手稿中马克思就真正开始从形而上学伦理的批判走向感性直观实践伦理的把握了。
最新国内外各种指南强调药物的双抗时间以及药物的选择要给予评估个体出血和个体出血风险以指导整个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双抗时间和抗栓管理,是今后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及药物选择的基础。并需要更多的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期得到最安全、最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最佳方案。
一、巴师夏和凯里庸俗经济学背后所凸显出来的经济理性伦理的非历史性
马克思对社会伦理的认识和把握是随着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批判而逐渐深入的。“马克思主张置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社会交往中思考和把握伦理道德问题,反对从各种理论悬设出发来思考伦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6) 李培超,陈吕思达.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基本范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6): 59-66. 这种出发点的颠倒是马克思伦理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明确的表现,但并不能代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成熟。因为仅仅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并不能真正地展现出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伦理,有这样出发点的人,并不必然能够达到对社会伦理的正确把握。因为社会伦理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社会伦理观念在认识论层面可以展现出一定的希望空间。巴师夏和凯里的庸俗经济学似乎就是这样,他们在出发点上似乎并没有完全地抛弃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交往。但在马克思看来他们都没有达到正确把握社会伦理的程度,因为他们基于经济理性建构出来的伦理认识并不具有历史性。
巴师夏和凯里庸俗经济学基于理性局限很难把握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客观现实性。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看来,自李嘉图和西斯蒙第之后就没什么重大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建构出适合历史条件发展变化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视野,不是局限在将经济理性思维集中于某一领域中进行单纯极端式发挥,就是沿袭过往经济理性思维进行补充和修补,很难有实质性的发展,特别是能够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重新认识经济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很难出现,能够跳出过往政治经济学视角之外另辟蹊径地反思和发展政治经济学,恐怕在当时看来,只有以巴师夏和凯里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虽然在理性实证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他们可能不如古典政治经济学,但是在视野上他们似乎更能凸显出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视角,能够从伦理价值尺度即经济活动之外的和谐维度思考和把握政治经济学,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方面所凸显出来的伦理价值维度,从生产关系对抗的地方,来思考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古典经济学简单朴素地描绘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方,必须证明其是和谐的,而它历史地取得的理论表现,则必须看作谬误来加以批判”。(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庸俗简单地对待生产关系并不能真正搞清资产阶级社会伦理的客观现实。虽然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存在着和谐的一面,存在着历史性优越的一面,但是不能用历史性优越的一面来取消客观现实的另一面,不能用证明和谐的方式来取消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对抗。社会伦理的历史性不是取消现实性,不是历史主义,而是要真正准确完整地把握资产阶级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客观现实性。
第一,资产阶级社会感性直观伦理关系是以资本逻辑建构起来的。 肯定并尊重客观社会伦理关系是马克思区别庸俗经济学家形而上学把握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的重要前提,是唯物史观在社会伦理思想层面上的直接体现。当庸俗经济学家从主观上理解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并得出其本质是和谐永恒的判断时,马克思认为,这并不能取代资产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不和谐社会伦理关系。从感性直观层面上具体把握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是唯物史观在社会伦理思想层面上发展成熟的首要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基于资产阶级社会资本逻辑建构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才能真正地把握资产阶级社会伦理的本质,才能真正地看清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建构起来的物质力量,完整地把握资产阶级社会重要的方面。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客观社会关系(包括伦理关系)从感性直观层面来看离不开资本逻辑所建构起来的交换和交往平台,“单个人在世界市场上和所有人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以个人为转移,它的发展甚至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即其形成之时已蕴含着超越它自身的条件”。(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11. 这样,个人在资产阶级社会展现出来的人的独立性,实际上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离不开资本逻辑所建构起来的普遍联系和力量。只有立足于资本逻辑所建构起来的社会活动性质,才能看出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建构起来的直接本质,“社会活动的性质,不是表现为从属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表现为异于个人、使个人从属于其中,不以个人为转移的物的东西,而这却由毫不相关的个人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07.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地看,资产阶级社会客观伦理关系具有虚假性。 从交换价值领域看,资产阶级社会能够建构出平等和自由的客观伦理关系,经济交换形式能创立平等,“个人交往而形成的经济交换形式的规定,是其社会职能和彼此之间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对这些个人而言绝对没有任何差别。每个人都是交换者,即每个人和另一个人发生的社会关系也是后者和前者发生的社会关系。这样,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的关系就成了平等的关系”。(2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95. 物质交换内容能确立自由,“使个人结为一体的原因,即作为交换者使他们发生平等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原因,除了平等的规定外,还有自由的规定”。(2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99. 一切平等和自由及其观念、上层建筑由此产生,“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平等和自由受到尊重,一切平等和自由由此获得生产的、现实的基础。作为单纯观念,平等和自由是理想化的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表现,而作为在政治的、社会的、法律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其另一层面上的基础而已”。(2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99. 以物的形式存在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客观伦理关系就这样使得人与人之间彼此漠不关心、物质等值视之。
二、资产阶级社会以资本逻辑建构起来的感性直观伦理关系
马克思社会伦理思想是同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与其批判理论也紧密相连,西方学者甚至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以至善论为前提的(12) 克里斯托夫·亨宁,陈喜贵.以至善论为前提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三种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1): 32-41. 。传统规范伦理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并不能真实地把握社会,要想真实地把握真正的社会伦理思想,就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善、公平、公正、正义等伦理范畴都具有社会历史性,不能超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永恒存在”。(13) 张治忠,李培超.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转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29-133. 需要在三个不同层面上讨论正义问题(14) 王广.马克思使用正义范畴的文本清厘与层面划分[J].江海学刊,2018(2): 78-86. ,即使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正义观念存在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上)本质区别(15) 段忠桥.再谈“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正义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6): 38-45. ,也应该看到正义与非正义的划分标准本身就是历史地形成、从而也必然被历史地超越一样,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对立统一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因而恰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16) 马拥军.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性质与马克思的正义观念[J].哲学研究,2017(6): 13-21. 。因此,存在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伦理价值也应该以其可能展示出来的发展空间来体现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这就需要真实具体地把握资产阶级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即基于资本逻辑建构起来的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因为只有同资产阶级社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的善、正义、公平和公正等伦理价值才能真正地克服传统抽象空虚形而上学的伦理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地把握资产阶级社会感性直观的客观伦理关系,以资产阶级社会生产过程的本质建构起充满着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发展性伦理关系,实现社会伦理思想的真正“降落”和“起飞”,也使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获得真实具体的完整视域和内容。
巴师夏和凯里庸俗经济学无法真正地把握伦理关系问题。从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和谐出发,“凯里将新大陆迅速、惊人和顺利发展的生产关系视为社会生产和交往的永恒的正常关系”(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 ,庸俗经济学家解释了现实中导致对抗的原因,即“由于国家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影响,国家的干涉和侵犯,使得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然关系最终所受到的干扰作用并非来自这个社会本身内部的影响。”(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 这样,资产阶级社会中存在着的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问题即表现在生产关系上的对抗问题,只需要通过“消除国家的影响,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和谐规律就将得到证实”(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方法实际是无法真正解决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关系上对抗的伦理关系问题的,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从资产阶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它不是封建主义的结果,资产阶级国家的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和资本的集中一起增长的。“人类解放即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不存在对抗,人的普遍性和现实性得到统一,社会和个人实现统一。”(11) 李培超.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性[J].哲学研究,2012(5): 14-21. 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问题的解答,是要通过现实的革命来完成的,通过无产阶级来实现人类的解放。
实际上,资产阶级社会客观伦理关系的历史传承性,就是其发展性。资产阶级社会物的联系实际上就是个人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物,是个人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展现,“这种联系只是个人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中的自发联系,它以与个人相对而存在的独立性和异己性表明,个人还处于创造自身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中,并没有从这种条件出发去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2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12. 这是对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客观伦理关系的颠倒,“封建时代的‘纯粹人的关系’在一定的阶段上具有物的性质,而其本身具有的为自然所决定的、狭隘的性质,则会使其没落而转变成物的关系,使物的关系表现为人的关系。但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关系则展现为交换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单纯产物”。(2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14-115. 这就是说,在封建社会中物的关系体现为人的关系,而资产阶级社会里则是人的关系展现为物的关系,个人在资产阶级社会创造性活动和存在通过客观的社会伦理关系而获得更加成熟的内容和个性展示,这远比封建时代进步得多。
作为资产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着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它在感性直观层面上能够丰满资产阶级社会内容。资产阶级社会全面复杂的关系、广泛的物质转换、全面的能力体系、丰富的需要使得原来毫不相关的个人由于资本逻辑的力量而建构起以物质利害冲突为表现的客观伦理关系,“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1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88. 由此,资产阶级社会里的个人不得不卷入由资本所建构出来的普遍关系中而呈现个人的伦理、道德和善良,以这些普遍关系展现资产阶级社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而这些关系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完全符合个人意愿的关系,而是一种个人异己力量,“作为个人生存条件的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以及形成的个人相互关系,展现为对他们本身而言是独立的、异己的东西,呈现为一种物。人的社会关系在交换价值上体现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体现为物的能力”。(2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07. 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在资产阶级社会交换价值形成和展现基础上通过资本逻辑所建构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客观伦理关系,获得了一种成熟的形式。
第一,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内在矛盾是推动客观伦理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资本的角度重新认识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确立后展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将生产和资本的自行增值直接看成一回事不同,马克思认为,需要从资产阶级社会整个现实来看待资本以及资本的实现,“资本实现生产和价值增值的统一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与各种条件联结在一起的过程,同外部条件联结在一起的过程”。(3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87. 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提供给与其发生联结的过程,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能够创造出普遍的产业劳动和普遍有用的体系,使资产阶级社会的资本展现出一种能够破坏一切的力量,“资本破坏一切并不断革命化,捣毁一切阻碍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发展生产力、交换和利用精神力量与自然力量的限制”。(3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90. 在资产阶级社会现实中,这种破坏在观念或许能够成立,在实际上却是一个不断矛盾的过程。资本的使命与资产阶级社会的每一种限制相矛盾,导致资本的生产在矛盾运动中进行,矛盾不断地出现,又不断地被克服。最后,“资本无法阻挡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自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约束,这些约束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意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约束,因而迫使人们运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3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90-391.
从空间形态来看,这一时期的美术馆在建筑内部空间上,呈现出多元化和自由性特征,建筑平面形制彻底摒弃了传统美术馆建筑中的对称性和向心性,没有固定模式,总体呈现为匀致化空间布局,注重参观者漫游的体验感;在外部空间上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则更为紧密,呈现出了显著的开放性特征;在功能上则趋于复合化,集多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功能于一体,公共服务功能的比重也显著增加,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公共服务空间的面积达到了总面积的37%。以上变化使美术馆实现了从诞生初期的“国家叙事”向“日常叙事”的转变。“使短期的事件影响力转化为长远的日常影响力,是艺术博物馆建筑问化取向的重要方向标[13]。”
笔者通过对巷道围岩进行水岩耦合作用下的流变试验,研究了砂岩在复杂环境中的蠕变变形规律及破坏机理。然后,根据修正后的屈服准则推导流变方程,建立可以较好地描述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新型流变模型,更好地为深部工程巷道围岩加固、灾害防治和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巴师夏和凯里庸俗经济学无法历史地把握经济活动所建构出来的伦理关系的可能。不能真实地把握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现实,在马克思看来就不能正确地把握经济活动所建构出来的具备充分发展性的伦理关系。庸俗经济学家无法解释和解决经济活动中的伦理关系问题,他们以主观理解为根据,认为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不和谐,不是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的本质出了问题,而是现实没有真正向本质靠拢、表现本质所暂时存在的问题。这样,在庸俗经济学家看来,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就成了永恒的关系,只要把握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就能在现实中建构出比较好的伦理关系。经济活动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关系等,历史地发展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完整的社会关系,在他们看来,不需要也没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了。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一般论题已经证明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是和谐的,丰富的生动的直观的不和谐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从贫乏的、紧张的、对立的反思中产生的夸张的产物。本质上和谐的伦理关系在现实中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导致的不和谐,并不能否定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的和谐。这种不能从现实直观真实存在的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的不和谐看出其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向和谐发展的可能性,在马克思看来无法历史地把握经济活动所建构出来的伦理关系。
从社会整体出发历史性地把握社会伦理关系的目标和内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后社会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其唯物史观创立和形成的过程中,其伦理思想表现出基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个体伦理转向对制度伦理的探寻,理论视野特别关注人类普遍的物质和自由,视自由为人所固有的,国家必须实现‘政治的、伦理的、法律的自由’”。(33) 张治忠,李培超.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转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29-133. 为此,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社会虚假伦理关系不是永恒的,而是要被超越的,只要立足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的现实就会发现其历史性和内在发展力量,需要被超越,“资产阶级社会内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产生出的一些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是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3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09. 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从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只能是历史的产物,不会是自然的产物”。(3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12. 由此可知,从历史唯物主义看,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超越了资产阶级社会虚假伦理关系基础上,通过带有实践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地成为现实。这既需要历史唯物主义地把握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的现实和本质,又需要由此出发科学地建构社会伦理的实践性,把握社会伦理关系建构的实践规律,建构出能够成熟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伦理关系。
三、超越资产阶级社会虚假伦理关系的实践伦理 (32) 韩步江,余达淮.西方社会伦理的三种基本形态[J].江西社会科学,2016(8): 11-17.
马克思指出,只要深入资产阶级社会内部把握其本质后考察其平等和自由的社会伦理关系就会发现,它们的存在从历史唯物主义本质层面上看具有虚假性。它们表面上的普遍存在性实际上与资产阶级社会历史性存在并不一致,实际上,“在现实资产阶级社会中,商品表现为商品的流通和价格,只是表面过程,在这个过程的背后,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些过程,这些过程中并没有个人之间原来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2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02. 个人加入这一个过程并不是主体平等自由的选择,而是资产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包含着对个人的强制,“个人的意志并不能产生和主宰交换价值这一平等和自由的前提,从个人的直接自然性产生不了交换价值,作为一个历史的前提,交换价值已经使个人变成了由社会决定的人了”。(3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03. 只要资产阶级社会还是以资本和雇佣劳动建构起来的生产方式,那就会打破在交换价值领域中的平等和自由,展现出真正的不平等和不自由。马克思说:“将交换价值,换言之,货币制度,看成事实上自由和平等的制度,在这种制度更进一步的发展中会产生对自由和平等的干扰作用,这正是这个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干扰,也是本质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实现过程,这种自由和平等表明其本身实际上是不自由和不平等的。而视交换价值不会发展成为资本,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不会发展成为雇佣劳动,则是一种愚蠢而虔诚的期望。”(3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04. 这就是说,从交换价值发展性更宽阔的层面上看,从资本和雇佣劳动来看,以自然差异性为基础存在于交换中的平等和自由,并不能抵制住资产阶级社会生产方式所建构出来的不平等和不自由的社会性。
点曲线的使用方式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在曲线的任意位置上单击创建调整垫,并且随心所欲拖动;接着还可以继续创造更多新的调整垫。但无论点曲线还是参数曲线,始终不变的是左下角对应暗部,右上角对应亮部。向上拖动右侧向下拖动左侧就能得到提高反差的S形曲线。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地看,资产阶级社会客观伦理关系具有历史传承性。 资产阶级社会在交换价值领域中建构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客观的自由和平等伦理关系,作为价值的实现过程历史地看离不开资产阶级社会资本逻辑建构起来的生产方式,“价值概念在理论上先于资本概念,它纯粹的展开要以资本生产方式为前提”。(2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07. 这是历史发展所展现出来的必然逻辑,“规定价值本身的前提离不开社会生产方式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价值本身就是和社会生产方式历史阶段一起产生的关系,具有历史性”。(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07. 这就意味着,资产阶级社会以资本生产方式建构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客观伦理关系,具有历史传承性,既是对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客观伦理关系的扬弃,又是“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前提。资产阶级社会以物的联系展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客观伦理关系具有自身的普遍性和优越性。“人们常说的美好和伟大之处在于建立在精神的和物质的新陈代谢基础上,即一种不以个人的意志与知识为转移的、自发的、以个人置身事外和相互独立为前提的联系。毋庸置疑,这种物的联系要好过个人之间没有联系,也要好过以统治从属与自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同样毋庸置疑,个人并不能置于自己支配之下创造出这种社会联系,把这种单纯物的社会联系看成同个性的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发生的、个性内在的联系,则是错误的。”(2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11-112. 可见,这种历史发生的物的联系在传承人与人之间客观伦理关系上具有自身的历史优越性,能够为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个人摆脱纯粹自然的属性建构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提供重要的支撑,使唯物史观在资产阶级社会获得成熟的历史展现。
资产阶级社会这种内在矛盾及矛盾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资本在整个社会生产现实过程中不能正确把握和规定自身的结果,是仅仅立足于物质利益层面不能完整把握资本和雇佣劳动的表现。资本实际上是社会劳动的存在,需要从资产阶级社会现实中真实全面地把握其背后建构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客观伦理关系,偏狭实证地把握人与人之间置于社会生产中的关系,看不到与资本联结的外部条件实际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客观伦理关系,就不会找到资产阶级社会客观伦理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上,以资本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生产经历资本的矛盾运动是能够推动人与人之间客观伦理关系的改变和发展的,“资本是社会劳动作为主体和作为客体的结合,作为特殊的存在、独立地与劳动的现实要素并存。因而,从自身方面看来,资本展现为他人劳动的所有者和扩张着的主体,像雇佣劳动的关系一样,资本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完全矛盾的关系”。(3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64. 可见,资本在建构着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客观伦理关系,即使这种建构出来的关系不能真正地带来资本的完全实现,是一种矛盾的关系,也需要在这种关系中来把握人与人之间这种反映在资本逻辑上不平等、不自由、带有剥削性质的客观伦理关系。
第二,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是实践的,不是永恒的。 片面抽象地把握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并不是唯物史观发展成熟的表现,唯物史观发展成熟的表现应该体现在能够准确地把握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不将其永恒化,历史地把握其发展性和人置于其中的实践性,展现真实具体的内容和属性,充分完整地展现人的主体性面貌。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丢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社会财富展现出来的就是人对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展,人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在先前历史即在古代这是人类全面力量的全面发展的展现,“人再生产自己不是停滞在某一种规定性上的,而是全面性的,是处在变化的绝对运动中,而不是力图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4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80. 人自身发展的全面性不是体现在某种具体的东西上,而是处在不断的绝对实践中,这就意味着,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对于人的全面性发展而言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的,建构人的全面性的客观伦理关系,应该将社会伦理建构看成一个实践性的历史过程,“人的内在本质在资产阶级经济建构出来的生产时代中的充分发展,表现为全盘的空虚化。普遍的人的对象化过程,表现为对人的全面的异化,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放弃,变成了为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人自己的目的本身”。(4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80. 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就人的本质充分发展而言,并不到位,将目的和手段颠倒,并不能真正地立足于人的全面性发展建构出合理的客观伦理关系。
即使这样,也要看到人与人之间客观伦理关系的共同体属性,也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熟的意义上把握人的存在和伦理关系建构问题。实际上,人的本质的充分发展是离不开自然前提的,从自然前提出发是实践性伦理关系建构的必然前提,是人双重性存在的基础,“人作为双重存在: 作为主体,他作为自己而存在;作为客体,他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那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并不是仅仅同自己的生产条件发生关系”。(4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84. 但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熟的意义上来看,把握历史条件才能从实践上建构出真正的客观伦理关系,对活的个体来说,他自身的生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作为主体存在,他本身也需要条件。(4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84. 可见,抽象地超越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不是真正地超越,尊重资产阶级社会客观伦理关系对人的内在本质的历史性建构过程和条件,才能真正地从准确的历史条件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伦理关系建构。
第三,超越资产阶级社会虚假伦理关系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正确把握社会生产,才能真正超越资产阶级社会虚假伦理关系,超越不是取消和全盘否定,而是扬弃,不能辩证唯物主义看待资产阶级社会基于社会生产建构出来的客观伦理关系,往往就不能建构出人的全面性发展的社会伦理关系,“在生产者的客观存在条件中把客观存在条件和生产者一起再生产出来就是生产本身的目的”。(4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88-489. 从再生产的历史逻辑中可以看出,全面地把握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个人才能看出其基于客观条件超越虚假伦理关系的可能性和发展性,从生产表层出发是不够的。资产阶级社会表面上的等价交换现象掩盖了生产中实质上的人与人客观伦理关系,资产阶级社会“等价物的交换是存在的,但是,它仅仅是资产阶级社会生产的表面而已,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建立在不经历交换却需要在交换的假象下占据他人劳动的基础上。这种交换制度以资本为基础,如果把它同资本分开来看,从它表面所表现的那样,将其看作独立的制度,那么这只能是一种必然的假象”。(4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05. 这就是说,只有将交换价值制度同资本联系起来,从生产和再生产的完整逻辑上把握资产阶级社会,才能看清和获得超越资产阶级虚假伦理关系的实践基础和实践路径,实现个人的全面性,“个人的全面性是他的观念联系和现实联系的全面性,不是设想或想象的全面性”。(4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41.
四、结 语
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来看,其唯物史观和社会伦理思想是有机辩证统一的,是有机整体。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成熟不是独立的逻辑,基本原则和大体框架的创立只是其中一部分,能不能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展开社会完整逻辑尤其是在社会伦理层面上展现其作用、逻辑和话语,往往决定着它是否达到真正的成熟。以巴师夏、凯里等为代表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家在其研究中往往都会涉及社会伦理问题,但他们的伦理思想往往都基于一种理性的假设、非历史地推演出资产阶级社会现实中的伦理问题并不能推翻在本质不存在问题的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这就将资产阶级社会伦理关系非历史地理解和把握了,形而上学地进行美化了。马克思通过深入资产阶级社会生产总过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剖析出资产阶级社会在表面上的平等、自由的社会伦理关系,只是一种假象,只是交换价值领域中的一种相对规则,而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生产环节在本质并不是没有问题的社会伦理关系。从伦理的批判之维看,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它本质上也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存在着矛盾的,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必然会使其内爆,才能真正地建构出符合历史规律的社会伦理关系(47) 魏传光.混合道义论的马克思正义理论批判[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6-16. 。由此可知,社会伦理思想如果形而上学地建构往往就会走向唯心主义,在道德两难困境等难题中走不出来,停留在无休无止地争论中不能自拔,这样单纯悬置伦理问题的做法本身就不是唯物史观发展成熟的表现,以唯物史观把握社会伦理问题就应该从形而上学伦理的批判走向感性直观的实践伦理。
傣锦常用于衣料、筒裙、被面、床单、挂包、赕佛上。其构图简洁,设色大胆,保持了其浓郁的生活化和直接而淳朴的意境。多用深红、桃红、紫黑、墨绿、橘黄、柠檬黄等颜色,锦面色调活泼鲜丽,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西南边陲热带雨林特色。
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中国社会实践需要将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社会伦理思想有机辩证地结合起来,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运动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48) 韩步江.新中国70年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7-13. ,真正地将社会伦理观念和伦理关系的建构落实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实践中,避免传统形而上学伦理的批判,坚持感性直观的实践伦理。这并不是说不要伦理的批判之维,而是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真理指导下的批判之维,在感性直观的社会实践中建构符合唯物史观的批判之维,以使社会的美好伦理关系在社会发展中得以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发展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95. 。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om Criticism of Metaphysical Ethics to Perceptual and Intuitive Practical Ethics
HAN Bujia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China)
Abstract: The manuscript of Bastiat and Carey is a classical document which reconsiders and criticizes bourgeois econo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after the formation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plays a turning role in the whole text of Economics Manuscript from 1857 to 1858 . It is not enough to understand this documentonlyfromtheperspectiveof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becausebasedonthetraditionaleconomics,thedimensionof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cannotexplainwhyMarxcanreclassifybourgeoiseconomicsandscientificallycriticizevulgareconomists.ThesocialpracticeethicsthatMarximplicitlydisplayedinthebackgroundofcapitallogicshouldbeunderstoodbygraspingtheinnerconnotationofthetransformationofeconomicethicsinthesenseofthematuredevelopmentofhistoricalmaterialism.Theethicalcategoriessuchasgood,fairness,righteousness,andjusticehavesocialhistoricity,whichcannottranscendtheeternalexistenceofcertainsocialandhistoricalconditions.Moreover,thehistoricalmaterialismderivedfromcertainhistoricalconditionsalsoneedstobeenrichedbythegood,justice,fairness,andrighteousnessthatarereferredtobyspecificpracticalcontentsinspecificsocialforms.
Key words: Marx; ethics; practic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OI: 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19.06.001
作者简介: 韩步江,哲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项目编号: 18BKS068)
(责任编辑: 黄谷香)
标签:马克思论文; 伦理论文; 实践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