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理论与技术人工对象的重构_角色理论论文

功能理论与技术人工对象的重构_角色理论论文

技术人工物的功能理论及其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理论论文,功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技术哲学领域中,技术人工物的相关研究已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对技术人工物的研究呈现出以功能研究为核心的特征,旨在通过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对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和各种功能现象做出解释,建立较完善的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使用-计划进路下的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功能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基于传统功能理论及其对技术人工物功能失常的解释困境,试图全面分析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功能理论对传统功能理论的超越及其重构。

       一、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研究的源起

       在生物与技术世界中,功能常被看作是生物哲学和技术哲学所分享的最大也是最难的问题之一。(Krohs and Kroes,p.3)学者们对生物功能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古代就有生物功能目的论和自然论之间的争论。现代科学哲学、生物哲学和心灵哲学也都把研究的视角投向了目的论的相关研究,并进一步引申到了关于生物功能的思考之上。相对于生物功能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技术人工物功能的理论研究只能说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普雷斯顿在技术人工物功能的哲学理论中就曾指出,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都缺乏对技术人工物功能的研究。她还指出从相关的文献来看,总体上可以说根本没有物质文化(这里可以理解为技术人工物)哲学,因此也就没有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的滋生地。(Preston,2009b,p.213)以技术人工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技术哲学兴起之后,对技术人工物功能的忽视有所改观。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欧美技术哲学的核心仍然是关注技术形而上的分析(受海德格尔的影响)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科学和技术应用的批判性反思。(Kroes and Meijers,p.xvii)这就使得对技术人工物功能的研究更关注技术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效果以及对这种效果的价值评判。这种带有偏见的研究视角不但使得技术哲学家受到技术实践团体(例如工程师等)的排斥,也使得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的研究缺乏原动力。

       20世纪90年代之后,技术哲学的关注点从技术应用的结果转向了技术本身。经验转向使得技术哲学的研究更加关注于概念和经验的细节,这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学术问题——如有必要解释技术人工物功能的意向性方面,分析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意向、信念和愿望与技术功能之间的概念性的联系,研究设计者带有意向性的陈述是如何与潜在的使用者沟通等。(ibid,p.xxvi)经验转向之后,技术人工物功能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又重回到技术哲学的理论视野中。受技术哲学的影响,传统的功能理论学者也开始系统关注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例如在《生物和人工世界中的功能:从比较哲学视野看》(Krohs and Kroes)一书中,就有普雷斯顿的《比较视角中的生物和文化固有功能》(Preston,2009a,pp.37-50)和朗吉的《生物、文化和意向功能如何合并》(Longy,pp.51-68)这两篇文章,比较了生物功能和技术人工物功能的差异。在技术人工物的功能研究上,技术哲学家与传统功能理论学者的关注点基本一致,两者都是谋求以一种哲学描述的方式解释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及功能现象,这使得两种不同传统的理论研究有了对话的可能性,并在互相促进的基础上滋生出了新的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的研究框架。

       二、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的类型

       技术人工物的功能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关注于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归属,二是关注于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于技术人工物功能的社会性因素,四是关注于技术人工物功能与生物功能的比较研究。将以上四个方面的关注点都包括在内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我们称之为技术人工物的功能理论。

       对于如何划分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的类型,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普雷斯顿认为在技术功能的建立、维护和改变的过程中,人的意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Preston,2009b,p.218)她将功能理论分为意向派、非意向派和混合派。但是,这种划分方法模糊了传统功能研究和当代技术人工物功能研究的界限,也不易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理清功能理论发展的脉络。因此,我们按照历时态和共时态结合的方法将现存的功能理论分为传统功能理论和现代功能理论。在传统功能理论中,又包括意向性功能理论、因果-角色功能理论和进化论功能理论;而在现代功能理论中,主要包括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ICE)理论、历史-意向性-物理-事件(HIPE)理论等复合型功能理论。需要说明的是,传统与现代功能理论的划分不仅是基于理论产生的时间先后,而且它们所关注的理论问题及理论的完善性也是不同的。例如,就塞尔(J.R.Searle)的意向性理论而言,虽然与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几乎处于同一时代,但就其理论的完善度而言,却只能属于传统的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

       在传统的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中,意向性功能理论占多数,它们主张技术主体①的意向对描述技术人工物的功能起主导作用。意向性功能理论包含多种类型,在尼安德的理论中,功能是一种目的(Neander,1991a,pp.168-184);比奇洛和帕吉特则将功能视为技术人工物的一种倾向(Bigelow and Pargetter,pp.181-196);而麦克劳克林的功能理论却无目的和倾向的区分之说(McLaughlin,p.52)。

       第二种类型的传统功能理论是因果-角色功能理论,主要来自于卡明斯,它主张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与其在更大的组成系统中的角色相关。(Cummins,pp.741-765)因果-角色功能理论认为,定义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时,不应将技术人工物与其周围的环境孤立开来。技术人工物存在于一个系统中,这个系统不仅包括物质实体,也包括有意向性的主体和规程。假设s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其性能是b,x是系统s中的一个技术人工物。如果将性能a描述为是技术人工物x的一个功能,则x实现性能a必定要能对系统s实现性能b有所贡献。

       第三种类型的传统功能理论是进化论功能理论,它主要解释了什么是技术人工物的固有功能。尼安德认为事物的固有功能就是该事物被选择所做的一切,但是“选择”可以涉及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一事物而不是其他竞争者被选择存活下来;“选择”也可以是一次性的瞬时选择过程,在这一瞬只有一个事件发生,那就是该事物被选择出来。(Neander,1991a,p.173)在米利肯的理论中,固有功能是指技术人工物“被设计”或“被认为应该”(客观地)去实现的某一功能,固有功能理论的任务是在一种自然主义的、非规范的、非神秘的意义上定义这种“被设计”和“被认为应该”。(Millikan,p.17)根据进化论功能理论,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必须能促进该技术人工物的前例及其本身的复制再生,即其性能必须与其前例的功能具有相似性。

       三、传统功能理论对技术人工物功能失常的解释困境

       传统功能理论对技术人工物功能的理论构建在体系上是不完善的,例如意向性功能理论仅凭主体的意向和信念就规定了技术人工物的功能,这不能为功能的赋予提供充分的物理化学结构支撑;进化论功能理论要求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必须与其前例相似,这就不能解释功能与其前例相左的技术创新之物的功能。除此之外,在解释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失常现象时,传统的功能理论还陷入困境。

       通常,一个技术人工物的结构设计出来,一定是为了实现某一功能的;但当某一时刻它的结构不能实现预期功能时,该技术人工物就发生了功能失常。功能失常是技术人工物功能最常见的现象,完整的功能理论理应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在三种传统的功能理论中,因果-角色功能理论首先排除了对技术人工物功能失常现象的解释:技术人工物x的功能正是因为x具有在系统s中正常运行的性能才被定义的,因此因果-角色功能理论先天排斥对技术人工物功能失常现象的解释。相反,进化论功能理论在提出其核心概念——固有功能时就为功能失常现象的出现留下了可能的空间:固有功能关注功能的类别,当技术人工物发生功能失常时,技术人工物即成为了功能有缺陷的功能类别的成员,虽然不能完成相应功能,但仍能被归入该种功能类别中。进化论功能理论通过对技术人工物固有功能的界定解释了功能失常现象,但因其固有功能概念的复杂性和该理论存在的其他缺陷而不被认可。

       在意向性功能理论中,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因仅与主体的意向有关而缺乏实际物理化学结构的担保,使得该理论天然能容纳技术人工物功能失常现象的存在。但在意向性功能理论对功能失常的解释细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意向选择论中,尼安德认为意向主体是有预见性的,主体不需要有任何操作技术人工物的经验,或是操作过某一新的技术人工物“前例”的经验,仅是主体因为相信或希望某一技术人工物将要实现他设想的效果而选择这个技术人工物就足够了。(Neander,1991b,p.462)而意向主体的理性有时可能是出了差错的,这就为功能失常的发生留下了可能性。但是,在意向选择论中,技术人工物设计者可能选择一个从来没有或从来不能实现其想要的功能的客体对象。例如早期赛车的锥尾设计,就是设计师从理论上认为能减小赛车行驶中的阻力,而实际上这并不符合事实,这种功能是一种“幽灵功能”。可以看出,这种技术人工物的功能的不能实现实际上不能算是一种功能失常,其功能本身就是一种臆想的存在,其功能运行仅是在设计师或使用者的头脑中。因为功能本身的缺失,这种“幽灵功能”是谈不上功能失常的。此外,意向选择论对功能失常的解释还面临功能失常的层次性问题。根据意向选择论,同一技术人工物上可以集聚多种技术主体(设计者、使用者、占有者等等)的意向,这就使得同一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对应着不同主体的意向也可分为设计者功能、使用者功能、占有者功能等不同层次,也就是说同一技术人工物负载着多种功能。那么在界定技术人工物功能失常时应该以何种功能为准呢?功能失常是否也存在着层次性,即设计功能失常、使用者功能失常、以及占有者功能失常呢?这是意向选择论不能规避的问题。

       在功能倾向论中,比奇洛和帕吉特认为用倾向来解释功能,就是将一种倾向性质归附到客体X之上,这就使得“技术人工物X是一把剪刀”和“技术人工物Y是易碎的”一样,都是将某种倾向或虚拟的性质归附到该技术人工物上,陈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将要发生什么或者很可能发生什么。克洛斯批判了这种作为倾向性质的技术功能,他运用卡尔纳普对物理倾向性质术语的分析方法,指出功能倾向性质不能区分固有功能和附带功能效应。(cf.Kroes,pp.1-16)同时,比照物理倾向还原句式,克洛斯列出了一个不能把某一功能倾向性质归附到某个客体上的充分条件——“如果X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按照规定的方式被安装和操作,这时如果X没有生产复印件,那么X就不是复印机”。可以看出,这是明显有误的。在复印机功能失常的情况下,虽然它没有产生复印件,我们一般仍认为它是一台复印机,只是它是一台功能失常的复印机。可以看出,物理倾向性质和功能倾向性质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用类似物理倾向性质赋予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一种倾向性质是行不通的,并且,这种倾向论本身也不能解释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失常现象。

       四、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的当代重构

       传统功能理论的缺陷为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在现代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现代功能理论谋求综合传统功能理论的基本元素,建立一个更完整的解释技术人工物功能的理论框架。其中一种思路是将传统的功能理论联合,以求综合不同理论的优势,例如基彻和格里菲斯的功能理论等。(cf.Kitcher,pp.479-503; Griffiths,pp.409-422)但是,简单联合理论限于其子理论的缺陷,仍不能解释部分功能现象。世纪之交,伴随着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荷兰学派的霍克斯和弗马斯提出了一种高级复合式的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将其功能理论建立在技术人工物设计和使用的行动-理论分析之上,又融进了意向性功能理论、因果-角色功能理论和进化论功能理论的元素,建立了使用-计划进路下的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ICE)功能理论。(cf.Houkes and Vermaas,2004,pp.52-71)

       霍克斯和弗马斯首先为构成技术使用的一系列行动定义了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使用计划”,即一系列目标导向的行动,这其中包括对技术人工物及其组分的操作。(Houkes and Vermaas,2010,p.17)在使用计划的基础上,其理论将设计定义为构建使用计划的行动,将使用定义为使用计划的执行过程,这使得设计和使用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在这种使用-计划进路的背景下,他们界定了该进路中的I、C、E元素。首先是I元素。在使用-计划进路下,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对主体的意向性加大了限制,即仅当主体相信执行一个包括操作某个技术人工物的使用计划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时,这个技术人工物才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这种对自由意向的限制并没有完全避免意向性功能理论的解释增殖问题,但是它为自由意向设置了明显的障碍。第二是C元素的设定。在因果-角色功能理论中,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归属应该被真实的信念或至少根据某种解释A是正当的信念所支持。在使用-计划进路中,这种支持仅在一种弱正当性的意义上存在。(ibid,p.80)功能归属的主体应当相信存在着这样一种使用计划,使用计划中操作的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可以根据该使用计划被归属于技术人工物,并且使用者应当相信执行这个使用计划能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同时,使用计划的信念一致性标准也要求技术主体证明这些信念的正当性。但这些信念,无论是关于计划有效性的信念或是其他信念,都不要求是真实的,而只要求这些信念是正当的即可,因为这可以为不成功地执行使用计划的情境留下可能空间,而这就解释了技术人工物功能失常的现象。最后,是E元素。使用-计划进路同进化论功能理论一样,也能为技术人工物提供历史性的渊源,从而为其解释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归属提供支持。在使用-计划进路中,技术人工物的历史性描述存在于技术主体关于该技术人工物使用计划的交流中。这种交流发源于使用计划的设计者,使用计划的交流为设计者以外的技术主体的信念提供了支撑。这些信念包括这些使用计划确实存在以及至少一些主体(最起码是设计者)具有关于使用计划有效性的正当性信念。

       在定义使用计划和I、C、E三元素的基础上,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归属被细化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功能归属的主体。存在于使用计划交流链条中的三种角色——设计者、证明者和消极的使用者,它们是功能归属的主体。其次是功能归属的客体,即在功能归属中,实际归属给技术人工物的是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最后,该理论给出了技术人工物功能归属的定义:如果一个设计者、证明者或消极的使用者将功能F归附给一个技术人工物x,他就相信这个技术人工物x具有能实现F的物理化学性能,并且该性能能促进技术人工物的使用计划有效实施;此外,他能证明这个物理支持信念的正当性并因此证明他的有效性信念的正当性。(Houkes and Vermaas,2010,p.88)

       使用-计划进路下的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功能理论能为功能归属提供实际的支撑手段,能解释技术创新之物的功能,也能解释部分技术人工物功能失常的现象,但是这一理论仍然具有局限性。在对技术人工物固有功能和偶然功能的区分上,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认为可以借助于技术人工物恰当的使用计划和非恰当的使用计划来区分。具有恰当使用计划的设计者、证明者和消极使用者做出的功能归属就是恰当的功能归属,这种功能归属归附的就是固有功能;而相反具有不恰当的使用计划的技术主体所做的功能归属就是不恰当的功能归属,这种功能归属归附的就是偶然功能。可以看出区分固有功能和偶然功能的关键在于使用计划是否恰当,然而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对“恰当”的界定却有问题。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认为“只有设计者的意向才能规定固有功能和偶然功能,如果使用者的意向与设计者的意向相偏离,则使用者的意向就只能规定偶然功能”。(Vermaas and Houkes,p.282)显然,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认为符合设计者意向的使用计划才是恰当的使用计划,而其中显现的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才能称为固有功能。这种设计者本位的立场受到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挑战,人造物概念表征研究认为使用功能或许更能贴近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本质(孙宇浩、傅小兰,第471页),也就是说使用者的意向同样具有决定性地位。因此,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凭借设计者和使用者地位的不同区分固有功能和偶然功能并不能奏效,固有功能和偶然功能的区分有待于对功能属性本身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行为实验、计算建模和认知神经科学对物体概念的研究都提示,物体功能的表征可能是某种复杂的关系结构(同上,第475页),因此,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属性研究也不应局限在技术哲学的内部,而应糅合多个研究领域的成果。

       五、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的实践语境

       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研究除了关注构建技术人工物功能解释的模型,也关注涉及技术人工物功能的实践层面的研究,而这些研究为解决我国有关技术人工物功能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实际的技术和工程实践中,存在多个概念对应着技术哲学理论上的功能不能实现的状况,例如故障、失灵、缺陷、失效等,这就要求必须界定清楚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及功能失常的概念,并为功能失常责任的追究提供一种理性的解释。在使用-计划进路下的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中,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是技术主体在使用计划有效的信念的基础上归附给技术人工物的物理化学性能。而当这种有效性信念与事实不相符时,技术人工物就会发生功能失常。这种功能失常从功能失常的程度、功能失常的数量和陈述功能失常的情境三个层次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解释这些种类型的功能失常,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大多数情况都能适用,只在功能失常发生后的评价这种情境中,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对功能失常的解释受到了限制。

       在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中,技术主体能将功能归附给某一技术人工物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技术主体具有对包括这个技术人工物在内的使用计划能达到主体目标的有效性信念,只有具备这个信念,功能才能被归附给这个技术人工物。而在技术人工物已经发生功能失常时,技术主体就不具备对这个包含技术人工物在内的使用计划的有效性信念了。在这种情境下,技术人工物的物理化学性能就不能通过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当作它的功能归附给它,也就是说在此种情境下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不能描述该技术人工物具有设想中的功能,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功能失常了。然而,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却很常见,比如你在开车的时候发现汽车刹车失灵了,你将这个情况打电话通知给汽车销售商,当你描述汽车的刹车功能失灵时,你还是认为能够刹车确实是汽车刹车系统的一个功能,并且在汽车的使用说明书中也详细记载了这一功能。又如,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地下输油管道,当行政管理人员发现地下输油管道发生破裂而将这个事实公布给大众时,他还是认为地下管道能安全运输原油是地下管道的功能。并且,在法律语境中,这两种技术人工物功能失常的情形是要追究相关责任承担者的责任的。因此,如果按照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将这种事后描述的功能失常解释为技术人工物因为根本就不具有设想中的功能而并不存在功能失常时是与常识语境不符的,也会使得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局限在理论的牢笼中与实践相脱离,而这会导致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再次遭到技术实践者的排斥。

       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为了能解释这种实践中常见的技术人工物功能失常现象,将其理论对技术人工物功能的解释做了扩展,区分了具有性能和执行性能的不同条件。例如,你在开车时发现汽车不能启动,当你向4S店咨询时发现汽车不能启动的原因是汽车油箱里没有汽油了。这时你仍然可以根据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将汽车正常行驶的功能归附给汽车,因为你有正当理由相信该汽车具有此性能,即使你也有正当理由相信该汽车不会执行这个功能。在这里,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为技术人工物具有某性能和执行某性能分别设定了不同的条件。执行某性能的条件包括基本的前提条件、默认的前提条件以及其他正常条件。就开汽车而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你会开汽车,默认的前提条件是汽车油箱中有汽油,其他正常条件是适合开汽车的天气及路面状况等。而技术人工物具有某性能的条件则是技术人工物如果要实现某目标,其形态的改变是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合理的。例如如果你发现汽车行驶不起来是汽车轮胎漏气了,你仍然可以将汽车描述为具有能够行驶的功能,但这时发生功能失常了。但是如果在车祸之后严重毁损的汽车不再能行驶,你就不能陈述为汽车功能失常了,因为汽车此时已经失去了其功能。因此,刹车失灵的汽车和发生破裂的输油管道如果通过技术实践能使其功能恢复正常,并且这种恢复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就可以认为汽车和输油管道具有预计的功能,但是因某种原因发生功能失常而不能执行该功能。同时,查清功能失常的原因就可以使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的追究。

       可以看到,对于损毁严重不具备行驶功能的汽车,根据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是不能将功能归附其上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这种损毁的或失去了功能的技术人工物,我们仍然以其原有命名来称呼它们,即我们仍将损毁的汽车称为汽车;在一些情况下,这种情境下的技术人工物仍要追究其功能不能实现的责任。例如,标注寿命为5年的LED灯在使用6个月后,LED灯中的LED芯片由于LED灯散热存在的缺陷被烧毁,这就使得LED灯照明功能失灵。这种LED灯照明功能的恢复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更换LED芯片而实现,但是考虑到技术和经济成本,在实践中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而是直接采用整体更换的方法,即更换另一台LED灯的方式复现照明功能。因此,与损毁的汽车一样,芯片失效的LED灯也不再被归附照明的功能,同样也不适用于事后评价中的功能失常陈述。为了能认定该种类型的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及功能失常,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引入技术人工物功能规范性范畴方面的考虑,它把对这种功能失常规范性层面的解释蕴含在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功能理论的行动理论背景中。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认为,在包含技术人工物设计者和使用者存在的社会机制中,设计者的角色一般是带有专业性质的,这赋予设计者一种特权,这种特权决定了大部分的技术人工物的恰当使用。因此,如果使用者按照说明书的方式正确地使用LED灯就是恰当使用,这是社会分工决定的使用者群体的社会义务。这时,LED灯应该具有其说明书呈现的LED灯的功能,这里的“应该”不仅是对结果的理性预期,还带有更多的规范性层面的内涵。并且当LED灯实现了其功能时,我们才说这是一个好的设计,而设计者因此也履行了其社会角色。在这种社会分工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责任网的基础上,如果恰当使用的LED灯不具有其应该具有的功能,作为使用者的消费者可以通过问责、维修、退款和其他赔偿措施保障其使用权。因此,意向性-因果角色-进化论理论就通过功能归属的社会和行动理论背景解释了此种情境下的功能失常,使得实践中的功能失常类型获得了完整的解释。

       注释:

       ①这里的技术主体指涉及技术人工物的人,如设计者、制作者、使用者等。

标签:;  

功能理论与技术人工对象的重构_角色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