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使用品德教材,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论文_张燕

灵活使用品德教材,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论文_张燕

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丽景小学 231299

摘 要: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在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指导下,为了实现小学阶段品德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这个总目标,教师在使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时,必须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在备课过程中,学会合理地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尤其要深入理解领会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贴近儿童生活的有益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品德教材 品德形成 儿童发展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新课程虽然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连接师生活动的媒介”,但更加提倡“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品德课强调“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部编教材则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采用大量的图画、照片等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但由于本班儿童特点和所处地域环境等因素,教材的内容编排并非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要想较好地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就必须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调整或重新组织。那么如何活用品德教材,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适度补充教材

笔者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品德与社会》一般在每单元后都编排了“瞭望台”,旨在让儿童从更开阔的视野去认识和感知社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但对于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往往觉得这不是课堂上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时就忽视它或一带而过。笔者却认为这一部分教学若拓展开来,加以补充,不仅能拓展儿童的视野,而且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课文后面的“瞭望台”介绍了有关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从现阶段社会的发展来看,让儿童从小就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是十分必要的。教材中呈现的四条保护儿童权利的条文,只是儿童权利的冰山一角,因此需要补充儿童基本权利方面的诸多知识。笔者将《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名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搬进了课堂作为补充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权利以及国家乃至全世界为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所做的努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大胆替换教材

蔡元培先生说:“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引导儿童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在这个核心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大胆地将教材内容替换掉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们的生活需要谁》,可用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有多少人为了我》的教学内容来替换这课的内容,虽然两课的主题和编排意图一样,但是苏教版的图片更直观形象,更具有教育启发意义;在内容上的衔接也是层层深入,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到如果缺少某一行业,就会给人们生活带来麻烦,再到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不给他们添麻烦。尤其是最后一个活动内容——怎样对待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笔者认为这是本课情感教育的核心。因此,备课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儿童由于生活领域的拓展,早已认识并接触到生活中为他们服务的劳动者,所以不需要过多讨论哪些人在为他们服务,而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把对劳动者的理解、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作为重点来讨论。苏教版《有多少人为了我》这课的内容编排恰恰突出了这个重点。最后再让儿童明白“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替换教学内容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习做人”的基本理念。

三、灵活调整教材顺序

品德教材的安排是分单元的,每单元有不同的教育主题。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我在学习中长大”,第三单元主题是“我和规则交朋友”。 因为这两个单元主题相对较独立,笔者根据学生的听课习惯和养成教育需要灵活地将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即先教学第三单元,后教学第二单元。让儿童先学会遵守课堂规则,再来提高学习效率。在儿童从低年级步入中年级起初阶段,他们身上的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甚至课堂上我行我素的习惯依然存在。因此,只有让儿童尽早地改掉坏习惯,及早地熟悉课堂规则,制定出班级公约,然后遵守课堂规则,履行公约,这样才能产生高效的课堂,才有利于班集体的组建和良好班风的形成。调整顺序教学(变序教学)只要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在每一课的活动设计上也适用。

总之,教师在使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时不要简单教教材,而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要有新思路,要深刻理解教材,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张茂聪 《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3]《小学德育》杂志。

[4]邬冬星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张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  ;  ;  ;  ;  ;  ;  ;  

灵活使用品德教材,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论文_张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