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究_贡献率论文

中国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究_贡献率论文

我国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区域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竞争力

一般来说,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它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竞争力的概念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最初是以国际竞争力的形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它的研究是由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与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从1980年开始联合倡导并率先进行研究,而且最初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是定位于国家竞争力这一个层次意义上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竞争力的理论层出不穷,由于研究者深入的角度不同,竞争力有了不同层次意义上的定义。从竞争的行为主体来看,可将竞争力分为四个层次上的竞争: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即国家竞争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即区域竞争力;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

我国于1994年加入转型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比较,1995年正式加入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目前将竞争力的研究引入国内各地区之间,研究各地区的竞争力,即研究我国的区域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少省区的面积和人口都相当于世界上一些国家,并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研究各地区竞争力,即区域竞争力,可以把握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景,寻求出解决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对确立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将区域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地区与其它地区竞争某种相同资源的能力。就我国来说,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区域进行划分,如:按行政区、按地理位置、按经济特色等。本文在进行研究时,对我国的区域按行政区来划分。本文的区域竞争力研究,即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行为主体,通过设计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各项指标的实际数据表现,用SAS 分析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竞争力排序,然后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

二、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就区域竞争力来说,同国家竞争力相似,属于宏观意义上的竞争力,所以本文在设计区域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时,参考了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较权威的有世界经济论坛的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指标体系。前者包括八大要素,195 个主要指标;后者包括八大要素240个指标。 根据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地区的特点,本文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大要素,26个具体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区经济实力 该要素反映一个地区参与竞争的实力,包括4个方面的指标:1.反映生产总水平和速度的指标,包括GDP、 人均GDP、GDP年均增长率。2.反映最终使用状况的指标, 包括反映长期竞争所需资本形成的指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储蓄率;反映消费状况的指标:人均居民消费支出。3.反映产业部门作用的指标,包括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4.反映地区市场容量的指标:人均消费品零售额。

(二)对外开放程度 该要素主要反映一个地区开放和参与世界贸易和资本市场的综合能力。包括两方面的指标:1.反映开放程度的指标:对外依存度。2.反映吸收能力的指标:利用外资程度(实际利用外资额/总投资)。

(三)地方政府作用 该要素主要反映一个地区地方政府管理作用有益于竞争力的程度。指标有单位GDP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GDP)、单位GDP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GDP)。

(四)金融活动 该要素主要反映一个地区金融业的规模和金融服务水平。主要用两个指标来测量:反映金融规模的指标—贷款余额;反映金融服务质量的指标—人均储蓄。

(五)基础设施 该要素反映一个地区基础设施能力和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指标包括:铁路密度(每平方公里铁路公里数)、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公路公里数)、邮电业务量。

(六)企业管理水平 该要素反映管理水平有益于增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程度。由于评价管理水平的指标多为软指标,难以量化,所以仅以综合生产率反映管理水平。

(七)科学技术 该要素反映一个地区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实力以及对增强地区竞争力的程度。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指标构成:1.反映人力、财力投入状况的指标:科技活动经费占GDP 的比重、人均科技人员科技活动经费、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2.反映技术资源转化状况的指标:专利授权率(专利授权量/专利申请受理量)。

(八)人力资源 该要素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源构成对增强地区竞争力的程度。由两个方面的指标构成:1.反映人力资源投入状况的指标:人均教育经费、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2.反映人力资源构成的指标: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三、综合评价方法

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主观权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区域竞争力进行评价。步骤如下:

1.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

2.求指标数据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

3.求R阵的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特征向量;

4.根据特征值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5.计算所选各主成分得分;

6.以特征值贡献率为权数,采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得分,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对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在研究时,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对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竞争力进行排名,由于评价区域竞争力的指标(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如:人均GDP、人均储蓄之间,GDP与邮电业务量、固定资产投资之间。为消除自变量共线性问题,本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竞争力,首先用SAS软件的princomp 程序确定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个数,其次得出各主成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得分排名,再以各主成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竞争力得分为变量、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采用线性合法(加权求和)计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得分。用综合得分可以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各要素、各指标之间的比较,了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竞争力的详细情况。

四、实证研究

为了使研究具有实际意义,选择1990年、近期1997年的数据计算上文所述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6个指标,在程序中将这26个指标标记为X[,1]—X[,26]。本文选取全国29个省、直辖市、 自治区(除西藏、港澳台外)作为样本。SAS程序如下:

data compete;

input province $1-9 x1-x20/x21-x26 #2;

cards;(数据略)

proc princomp data=compete out=save;

run;

proc sort;

by prinl;

run;

proc print;

id province;

var prin1-prin5 x1-x26;

run;

主成分提取结果为:

主成分提取结果

主成分 特征值 特征值贡献率 特征值累计贡献率

1990年

1997年

1990年1997年1990年1997年

Prin1

12.747

13.204

0.49030.50780.49030.5078

Prin2

4.5596.0280.17530.23180.66560.7397

Prin3

2.4521.6670.09430.06410.75990.8038

Prin4

1.6511.2300.06350.04730.82340.8511

Prin5

1.2331.0980.04740.04220.87080.8933

由于主成分累计贡献大于85%的主成分个数基本包括原变量的主要信息,1990年、1997年的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都大于85%, 所以本文选取5个主成分用于分析和对每一样本各主成分打分排序。 根据程序运行结果,以各主成分得分为变量、各主成分贡献率为权数,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出综合得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得分及排名如右表。

区域竞争力得分排名表

1990年 1997年

排名省名 得分 排名 省份 得分

1 北 京

5.5503 1 上 海

5.3290

2 上 海

4.7788 2 北 京

4.3351

3 广 东

2.6954 3 广 东

4.1401

4 天 津

2.1253 4 天 津

2.0297

5 辽 宁

1.6572 5 江 苏

1.5664

6 江 苏

0.9361 6 浙 江

1.4245

7 山 东

0.2936 7 辽 宁

0.9997

8 浙 江

0.2538 8 福 建

0.8139

9 黑龙江

0.0308 9 山 东

0.7529

10 福 建 -0.0525 10 河 北 -0.0135

11 河 北 -0.3212 11 黑龙江 -0.2308

12 四 川 -0.3661 12 湖 北 -0.2582

13 吉 林 -0.4158 13 河 南 -0.5156

14 湖 北 -0.4450 14 四 川 -0.7286

15 山 西 -0.5878 15 湖 南 -0.7722

16 陕 西 -0.6314 16 吉 林 -0.7983

17 湖 南 -0.6332 17 山 西 -0.8409

18 河 南 -0.7182 18 安 徽 -0.9774

19 新 疆 -0.7989 19 海 南 -0.9934

20 安 徽 -1.0463 20 陕 西 -1.0089

21 海 南 -1.0615 21 云 南 -1.0368

22 云 南 -1.0689 22 广 西 -1.0719

23 甘 肃 -1.2372 23 江 西 -1.3089

24 广 西 -1.3798 24 新 疆 -1.3137

25 宁 夏 -1.4110 25 甘 肃 -1.6316

26 江 西 -1.4160 26 宁 夏 -1.6535

27 内蒙古 -1.4481 27 内蒙古 -1.7961

28 青 海 -1.5207 28 青 海 -2.0922

29 贵 州 -1.8699 29 贵 州 -2.1970

从29个省份两年的得分排名来看,各省份的竞争力排名变化较大,除少部分省份如天津、广东的竞争力排名没有变动外,其它省份的竞争力排名都有变动,有的省份如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的竞争力排名有所提高,有的省份如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的竞争力排名下降;从综合得分上来看,1990年各省的差距有的有一定的距离,如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之间相差3分多到2分多,而到了1997年,各省之间的得分较接近,如前十名之间的得分仅相差零点几分;竞争力排名靠前的省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占主要比重,尤其是前十名均为东部沿海省份,说明这些省份的竞争力较强,西部地区除四川、陕西、云南的竞争力排名靠前些,其余的省份大多数竞争力较弱。

根据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区域竞争力日趋激烈。各省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性;省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虽然缩小,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今后需要致力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贯彻中央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精神,缩小东西部的差距,这样才能提高中国整体的竞争力。

标签:;  

中国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究_贡献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