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控制空间战略及其发展趋势分析_军事论文

美国控制空间战略及其发展趋势分析_军事论文

试析美国控制空间战略及其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走向论文,战略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8)03-0084-03

今年2月,美海军“伊利湖”号巡洋舰发射一枚“标准—3”导弹,成功击毁了轨道高度为247千米的、编号为“USA—193”的美国失控雷达成像卫星,向全球彰显了美空间技术的先进性。事实上,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卫星上天,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争夺空间优势与控制权的斗争就已开始。之后,空间作为影响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其重要性与日俱增。美国已将控制空间视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增强控制空间能力,以确保对空间的绝对优势地位。

一、提出背景

美国的控制空间战略旨在“确保美国在太空的活动自由,剥夺敌人太空活动的自由”。这一战略的提出有着深刻的背景。

1.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11”事件后的反恐战争,彰显了美国在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实力地位,美国也声称在世界上“要发挥帝国般的影响”。基于苏联解体后产生的“战略间隙”期,美国在其全球战略布局中,着眼于空间的战略特性,积极实施控制空间战略。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中,空间侦察、通信、导航定位、预警和气象系统等已成为将各种军事活动联接在一起的粘合剂,当今美国的军事实力,正是得益于其庞大的军民卫星资源和信息网络技术。但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使得美军的潜在对手亦可获得监视、跟踪美国空间设施,以及通过地基激光武器、空间干扰与攻击型微卫星等进行空间对抗的能力,使美军目前的空间系统防护能力面临着挑战。正是出于保持军事上的优势地位,防范“空间珍珠港”之类事件的发生,美国把控制空间列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庞大的空间资产及其产业带来的安全诉求。随着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空间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并利用空间资源的世纪,空间竞争将日趋激烈。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占有庞大的空间资产。有数据表明,目前在轨运行的各类卫星,过半数为美国所有。空间资源对美国经济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其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信息技术开发和依靠空间接收、传输信息密切联系。对此,美国把空间上面临的威胁视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而在轨航天器运行轨道固定,机动变轨能力有限,其行踪易被对方掌握。目前,航天器的防护技术复杂、代价高昂,且防护效果未必理想。因此,保护空间资产及其产业对美国增强空间控制能力提出了战略要求。

3.技术领先为控制空间战略形成提供了条件。目前,美国在利用空间方面的技术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如美军的KH—12光学成像卫星的分辨率已达到0.1米的水平;通信卫星可使互联网的接入速度达到每秒钟50MB,使坦克在几分之一秒内将战场视频信息传输到美国总部;导航卫星现已发展到第三代,更为先进的脉冲导航技术正在探索中。在预警能力方面,伊拉克战争初期,伊军向科威特发射了10多枚短程弹道导弹,其中7枚被美军的“爱国者”导弹系统拦截。同时,美国在进攻性和防御性空间对抗方面也已具备相当实力,其机载反卫星导弹于1985年就成功进行了击毁卫星的试验,地基激光反卫星曾成功进行了攻击卫星的试验。另外,美军用于实战的地基卫星通信对抗系统在2004年已部署。美国的空间系统防御技术已发展数十年,目前采取主动防护和被动防护相结合的方法,拥有多种防护措施。总之,空间技术的进步催生新的战略思想,美国正积极发展强大高效的空间能力,为控制空间铺平道路。

二、主要特点

1.进攻性。美国控制空间战略的目标是谋求空间非对称优势,实现拥有“发放空间许可证”的能力,即“任何国家和组织(包括美国的盟国)在没有获得美国认可的前提下,都不可以将空间资源用于发展军事情报或其它军事目的”[1]144。显然,美国的空间战略具有极强的进攻性。如欧洲发展中的“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美军认为必要时可对其进行摧毁。2006年出台的美《国家空间政策》明确提出,美国反对制定旨在禁止或限制美国进入或使用空间的新的法律制度或其他限制性措施,不允许拟议中的军控协定或限制措施削弱美国从事研究、发展、试验,或为自身利益在外空展开行动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权利。同时,美军已把空间攻防武器作为未来武器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公布了研发中的各类空间攻防武器装备,如天基中继镜、高功率激光武器、动能拦截器等,发展中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等新型航空航天武器,将使美空军由战区作战向全球作战转变,实现全球快速机动、全球反应与全球打击的目标。

2.战略性。控制空间战略的提出,是美对1996年克林顿政府时期“和平利用空间”政策的重大调整。空间安全利益已被美视为最优先的国家安全事项。为提高空间的战略地位,布什政府重用太空问题专家,如任命理查德·迈尔斯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一职,这是20年来第一位空军出身的参联会主席。迈尔斯曾担任美国航天司令部和北美防空司令部司令,特别强调空间和卫星在美军作战中的作用。为促进空间力量的发展,美军不断加大空间攻防装备和技术的投资力度,指定空军为军事航天的执行部门,负责所有的军事航天活动,并委任一名四星上将专职负责该司令部的工作,同时负责空间侦察业务的国家侦察局也划归空军管辖,局长由空军副部长担任。为发挥空间力量的战略作用,美军在2002年将航天司令部与战略司令部合并,承担诸如全球打击、信息作战和导弹防御等战略任务。美军正在研制的“通用航空飞行器”(CAV),就是要达到几小时内打击全球任何地点的目标。

3.全面性。控制空间战略的全面性,突出体现在其攻防兼备方面。在导弹防御方面,控制空间战略继承和发展了“星球大战”计划,如坚持开展天基助推段动能拦截器和天基激光器的研发工作,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可用于导弹防御,而且可用来反卫星、击落飞机和巡航导弹、阻止敌方进入空间等。同时,布什政府的控制空间战略还将依靠天基系统建立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使其成为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的利器,届时可对全球的“时间敏感目标”进行打击。美军航天司令部和战略司令部的合并就体现了这一意图。美军认为,实现防空与防天一体化,空中与空间导弹防御一体化是确保美国安全和未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美军在2001年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明确将“空间控制——开发太空和阻止敌人使用太空”作为未来军事行动的关键目标。

三、主要举措

1.武器装备实战化。美军从1959年首次利用高空核爆炸从事反卫星武器试验开始,到发展非核的机载动能反卫星武器,再到地基动能反卫星与激光反卫星武器,其反卫星武器历经了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经过40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反卫星能力已初具规模,拥有了多种选择手段。当前,美军重点发展和部署了针对天地信息链路的相关装备,以增强空间对抗手段的实用性。从其部署“反通信系统”、演示地基激光反卫星武器试验及发展“导航战”能力来看,美军已具备对空间系统的软杀伤能力。在硬摧毁方面,美军的机载动能反卫星武器最大可拦截距离在1000千米左右,但其受到政治及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鉴于此,美军正逐步通过XSS、NFIRE发展“杀手”卫星,利用对手空间目标监视能力的不足,破坏对方的重要卫星;或利用微小卫星改变对方卫星运行轨道,致使其空间系统失能。此外,在未来的空间信息对抗中,美军也可能使用远程精确打击力量,摧毁对方的发射场、测控站、指控中心等相关地面设施,使对手丧失进入和利用空间的能力。

2.航天部队专业化。作为空间军事力量体系中“人”的因素,航天部队备受各国关注。为谋求空间绝对优势,美军在空间控制战略中把打造职业化的航天部队置于重要地位。针对“在关键空间部门领导岗位工作的所有官员中,有空间职业背景的不足20%”的现状,美空军在2003年提出了“航天人力资本资源战略”,着力培养国家需要的航天骨干队伍。为此,美军不仅加大了培养航天作战人才的经费投入,而且采取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的原则,分层次分步骤地培养三军的航天职业人员,以提高航天力量应用于联合作战的能力。到2005年,包括空军、海军、陆军、海军陆战队和国防部门在内,美军职业化的航天骨干队伍总计达到10000人,他们将“带领推进美国的空间力量现状,并能极大地转型军事作战和情报行动。”[2]

3.天战演习制度化。在完善空间作战理论的同时,美军还成立了空间作战实验室,通过天战模拟演习对其各种天战设想进行验证。自1997年空间作战实验室成立以来,美国陆海空三军都进行过与未来天战有关的模拟演习。陆军的天战模拟演习表明,为在冲突早期阶段赢得空间权,需要将导弹防御与反卫星系统、激光武器、干扰机有机结合起来。美海军举行的“全球2000”模拟演习,重点验证了如何利用卫星系统支援地面作战。从2001年开始,美空军大约每2年进行一次“施里弗”系列的天战模拟演习,现已举行4次。在2001年举行的“施里弗I”中,演习以中国为假想敌,研究了控制空间和在空间使用武力所需的条件,以及对抗敌方先进空间能力的手段,评估敌方可能采取的阻碍美国及其盟国使用空间资源的方法。随后的演习还检验了美国空间系统在未来军事行动中的作用以及美国相关政策和法律对天战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空间技术和新型装备如何直接支持美军未来联合作战,以及如何加强军事空间力量在保护美国本土安全方面的作用。

四、发展走向

1.有策略地继续推进。截至目前,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空间法共有5个《条约》(协定)和4个《原则》。尽管由这些条约和原则构成的空间军备控制体系尚不完善,但明确禁止部署空间武器。如1967年通过的《外空条约》规定,一切国家都可以不受歧视、平等地、自由地进行太空活动,缔约国不得将太空据为己有,不得在太空放置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禁止在月球及其他天体上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979年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确保各天体只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对月球以及其他天体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化。通过这些条约,国际社会确立了太空自由、和平利用太空、禁止在太空中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基本原则。但这些条约也有着先天不足,如并未禁止近地轨道的军事化以及发展和部署天基常规武器,也没有禁止反卫星武器,对“和平利用太空”、“太空军事化”等具体概念也无明确界定。这就为美国利用条约规定的模糊地带提供了余地。

2.受到国内外的反对与质疑。美军的控制空间战略因其进攻性在国际上和美国国内均遭到了质疑与反对。事实上,由于空间系统对现代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世界各大国都认识到航天的重要性,航天技术的发展正呈现出多极化的势头。近年来,俄、欧、日、印、韩纷纷出台自己的空间战略,力争在航天领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俄罗斯针对北约对其战略空间的不断挤压,于2001年6月组建了独立的航天部队,其重要使命就是对敌方的空间武器系统进行打击。随着欧盟实力的增强,欧洲国家正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积极推行军事航天一体化战略。尤其是2003年,欧洲领先美国成功将火星探测器发射入轨,与美国一争高下的意味极为浓厚。印度也已在筹建本国的航空航天司令部。美国内对控制空间战略也有许多反对声音,一些美军控专家认为,现在美国并没有面临明显的空间威胁,其他大国无意也无力与美对抗。还有一些人认为,美国利益遍及全球,恐怖分子不必劳心费力地到太空捣乱,也许美国自我约束更有利于保障自己的太空优势地位。

3.经济技术因素的制约。空间系统具有高技术密集、研制周期长、投入资金大等特点。美以“空间雷达”、“天基红外系统”(SBIRS)、“国家极轨环境业务卫星系统”为代表的新型空间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指标降低、经费超支、时间延期等问题,如美国会预算局的研究报告指出,“空间雷达”系统的全寿命费用高达900亿美元。SBIRS计划也遭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计划规模不仅被缩小,进度也不断推迟。美空军虽被指定为空间军事活动的执行部门,但他们抱怨该头衔只是为其他军种的空间活动埋单。同时,实现对空间的完全控制难度极大,美军当前在区分人为攻击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导致卫星异常方面的能力也显不足。因此,美军真正实现控制空间,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而就军费投入而言,美国在建设导弹防御系统、调整全球军事基地、伊拉克的重建等方面都等待着大量的资金投入。

标签:;  ;  ;  ;  ;  ;  ;  ;  ;  ;  ;  

美国控制空间战略及其发展趋势分析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