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层探索梳理论文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层探索梳理论文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层探索梳理

《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引领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进而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是党的基层组织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选取了五个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典型案例,集中展现各地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力举措和宝贵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1 山西汾阳市贾家庄村:加强党组建设 引领发展方向

贾家庄村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水河西畔,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拥有300多户居民,近3000人口。村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村内有恒鼎建材、盛世酒业、绿色农业、腾飞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

组建互助组,攻坚克难。由于位于盐碱滩上,自然条件恶劣,没有可开发的自然资源,也不毗邻大城市,历史上的贾家庄村一穷二白。1950年,刚成立的贾家庄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组建互助组,成立汾阳首个初级合作社,帮助村民实现增产增收。之后,党支部认识到,想要长远发展,必须先治理盐碱地。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抽调了30个最强的劳动力拉犁耕地,100个劳动力用镢头刨地,至此“百把镢头闹革命”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经过连续多年苦干实干,2000多亩盐碱滩变成了高产稳产的良田。

双层经营,共同致富。20世纪70年代,贾家庄村党支部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田到户、五统一、一集中”的双层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方案。村集体全面推进农田林网化、种植科学化、作业机械化。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贾家庄村的党员干部集中精力为集体办企业、为群众搞服务,形成了“农”字号产业一条龙。

文旅结合,绿色发展。进入新世纪后,贾家庄村党支部通过学习国家环保政策,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办生态、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生态农业旅游园、村史展览馆、三晋民俗体验地等第三产业不仅带动了邻村经济的发展,还使贾家庄村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首批旅游模范村”“全国全民健身户外营地”“中国最美生态旅游村”等称号。

此外, 整合公共资源、完善运行机制、集聚生产要素的生动实践,也是东溪河党委构建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东溪河党委通过组织机构一体设置、产业发展一体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建设、公共服务一体推动等举措,有效提升了强村带弱村的能力。

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和椿树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近30%,隔着一条东溪河,对面的寿星村则是以中药材和果蔬而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长期以来,三个村在经济发展上各行其是,贫富差距也愈发明显。在巴中,像这样地域相邻但资源无法共享的村子还有很多,传统的村级党组织设置不仅增加了运行成本,还人为阻隔了生产要素流转整合,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 四川巴中市秧田沟村:健全组织网络 抱团发展优势互补

WPKI技术是保障无线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方式,但是WPKI系统的建立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做支撑,且其证书状态管理难度较大、新增用户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在此基础上,一项名为IBC技术的新的无线通信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政务与私人领域。

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重要标志。近年来,东林村秉承涵养生态、优化环境、保护“三农”的理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东林特色的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道路。

发展集体经济。联合党委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核心任务。一方面,依托寿星村良好的产业基础,在该村建立果蔬冷冻库,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将优势产业延伸到其他2个村;流转土地4000余亩,发展果蔬、药材、水产等特色产业2800余亩,推动特色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另一方面,实行“示范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社)+农户”产业推进模式,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将零星产业连接起来,让支部在前面引路,让产业为发展铺路。

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闽东特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素材。[8]把闽东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有:

加强干部培养。针对抓党建助脱贫工作中遇到的干部难选、人才难留、示范引领作用难发挥等突出问题,巴中实施头雁培育、能人回引、先锋率带、结对帮扶、党群共建、双向激励、村社治理、功能提升等党建扶贫“八大计划”,拿出“绣花”功夫,做精做实党建扶贫各项任务,确保抓党建促脱贫针针精准、落到实处。

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支柱。贾家庄依靠集体的力量,从一块贫穷落后的盐碱滩变为农村城市化、村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生活现代化的富裕村,孕育出了以“爱党爱国的情怀、集体主义的思想、先公后私的品德、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创新的意识、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核心内容的贾家庄精神。同时,通过大力开展“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村”主题宣传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鼓舞身边人,把集体主义精神融入到村民日常思想行动中,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短路故障电流流过故障指示器时会上报故障信息,由于配电网呈单电源辐射状运行,因此当故障指示器有故障信息上报时,则可知故障一定在故障指示器下游。若故障指示器没有故障信息上报时,则可知故障一定在故障指示器上游。所以根据故障指示器上报的故障信息,均可提供一种可疑故障区段的证据。

3 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汇集集体智慧 实现共建共享

位于辽宁凤城市的大梨树村坚持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农工商旅一体化推进,建成了以万亩果园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以金翼钛业为骨干的规模工业、以凤泽市场为购物中心的现代商业、以赏花摘果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大梨树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兴村的发展理念,实施治山治水、污染防治、村庄绿化、舒适宜居等环境建设,弘扬“干”字精神,培育乡村文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3.2 株行距:合理的株行距有利于苗木健康生长,在理好墒沟的每块苗床上,扦插8排苗木,中间按60cm行距作为人行道,向两侧每排40cm的行距,试验①株距20cm苗床、②株距30cm的苗床、③一小块低下水位1.0m以下,,行距40cm,株距20cm,面积50平方米苗床。在扦插的过程中要一手用铲锹挖塘,一手扦插,注意不能损伤扦插根,扦插后要挤实。

改革开放前,大梨树村是凤城村有名的贫困村,“八山半水一分田”,村里没有一项集体经济,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1980年,新上任的大梨树大队大队长在全村党员群众大会上许下了“让全村百姓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的承诺,时至今日,大梨树村成功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党组织政治引领,群众积极参与。为了改善大梨树村的生态环境,村组干部、党员等120余人在40多天内,建成500余亩标准果园。第二年又组织全民大会战,修建环山梯田。在十余年间,大梨树村先后组织大小会战近百场,出工10万多人次,治理荒山20多座,修建了环山作业道近百公里、绿色长廊18公里,栽种果树100多万株,建成果园2.6万亩,整治沟壑70多条,开掘人工运河年蓄水量40万立方米,并在沿沟沿河两岸大量栽植景观树。山青了、水秀了,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大梨树村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村。

首先是线束出现间断性断路及短路,或动力电池的相关传感器偶发性故障,导致VCU整车控制电脑接收信息不准确,以至于发送错误指令到BMS,导致BMS进入电池保护模式,中断其高压电的输出。在高压电中断的情况下,12V低压蓄电池将得不到正常充电,12V蓄电池电压过低后整车故障警告灯、低压或高压电源警告灯会亮起。但经检查,12V蓄电池电压并不低,各低压线束、信号线间的插头无松动或断路,传感器检测均属正常。

创新思维,开辟新路。村干部做通老百姓思想工作,以返租倒包的方式,集中一家一户的田地,由村里统一种植附加值高的药材五味子。在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的同时,把全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安排他们全部到村办企业工作或进城经商。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大梨树村陆续建起了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满族风情园、知青点等接待服务设施,打造了花果山、药王谷、影视城、仿古新村等核心景区,建设成了集赏花摘果、养生休闲、知青文化、影视文化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目的地,并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

全程机械化,14个农民种地2200亩。如今东林村里的年轻人愿意扎根农场,甘当职业农民,很大程度上源于机械化生产。近年来,东林村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购买了现代化农机具100多台(套),实现了稻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耕地有开沟平整机、育秧是工厂化集中育秧、插秧用插秧机、施肥靠自动化施肥机、打药有自动化植保机、收割有联合收割机、稻谷晾晒靠烘干机……在东林合作农场,由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2200亩农田的种植管理任务,仅需要14个农民就可以全部承担下来,更好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 江苏太仓市东林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引领三产融合发展

强化组织引领。巴中市以村级党组织集中换届为契机,在寿星、秧田沟、椿树3个村试点组建联村党组织——东溪河党委,下设果药种植、生态养殖、果蔬种植、乡村旅游4个产业党支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由地域型向功能型转变。

学习中央文件,寻找发展机遇。大梨树村兴办了多家企业,形成了农、工、商、贸、旅一体化发展道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滚动式发展,村民过上了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日子。

发展循环化,“田养畜、畜肥田”产业链成型。2014年,东林村成立金仓湖股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秸秆饲料厂,在全国开创工厂化秸秆发酵饲料生产,并在2016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营,东林村借助国内外科研力量,在研制生物发酵饲料方面,已取得较好成效,他们将原本为废料的稻麦秸秆收集后,加工制作成牛羊饲料,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最佳选择——过腹还田。秸秆加工成饲料,让东林村多年来努力发展的“田养畜、畜肥田”循环生态农业产业链正式成型。

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以及思维方式,传统的电视节目更加注重真实性,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传统的节目效果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十分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电视行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后制作。通常来说,后期制作的作用主要包括:(1)后期制作能够及时剔除节目中一些不恰当的言论,避免产生错误的舆论引导;同时,后期制作还能删除一些多余的镜头,保留一些恰当的镜头。(2)后期制作可以对节目进行适当包装、美化,提高电视节目的观赏性,保证良好的收视率。

经营产业化,全村农业年产值超亿元。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是东林村发展循环农业的首要目标。近年来,东林村通过开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产,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获得了亩均综合效益超万元的高经济效益。

5 浙江三门县:上下同欲拔“穷根” 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三门县510个行政村中,经济薄弱村达349个,约占总数的68.4%。全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留下来的经济薄弱村受资源不足、人口外流、思想僵化等问题的影响,成为转化的“老大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坚决消除经济薄弱村,坚持由上率下、统筹布局、多级联动,书写了经济薄弱村整转的“三门经验”。

县级领导齐“包抓”。县委提出“消除经济薄弱村大会战”行动,建立了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部门和企业单位包抓的转化制度和责任考核制度,30位县领导分别联系1个薄弱村,20名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分别包抓1个薄弱村,40个县级部门分别帮扶1个薄弱村,37家骨干企业分别结对1个薄弱村,层层落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在县委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全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的党政负责人脱下皮鞋、换上跑鞋,同上火线、以上率下,带动部门、乡镇(街道)、行政村狠抓落实,成功转化了一个又一个经济薄弱村。

乡镇部门争“前锋”。县领导带头的同时,还需更多干部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进而有效促进薄弱村转化。因此,三门把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列入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县直部门年度工作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包抓薄弱村消除任务未完成的,或者部门领导干部支持配合不力的,一律不得调动提拔。面对这一“军令状”,乡镇和部门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在消除薄弱村工作中争做“先锋”。

尽管《蒙古的人和神》作者亨宁·哈士纶在20世纪30年代曾造访新疆和静县满汗王王府,书中收录了不少珍贵的历史照片,但是大家心目中还是接受不了这么一幅渥巴锡画像。所以2010年7月在和静县召开的“东归历史与文化”研讨会上安排了一项渥巴锡画像征集活动。与会的好几位蒙古族画家提交了近10幅渥巴锡画像,还有好几幅素描像。画像中的渥巴锡是一位典型的蒙古汉子。宽阔脸膛、两眼炯炯有神,是的,人们心目中的渥巴锡应该这个样子,但毕竟是艺术的创作。

村级亮出实招摘“穷帽”。农村是经济薄弱村整转大会战的主战场,村干部、党员就是会战的排头兵。要建强这支部队,关键是选好“班长”。村社换届,则是选好“班长”的最好契机。为此,该县明确村社换届要做到“好、稳、清、快”。就是要把双带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执行力度大的群体选为村“两委”干部。在村班子和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县349个薄弱村纷纷亮出了“摘穷帽”的实招,各地形成了百花争鸣、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整理:臧雪文 司文君】

(资料来源:共产党员网、乡村干部报网、凤城市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官网、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员官网、四川日报、巴中党建网、《四川党的建设》、台州日报、苏州都市网等;文中相关数据,除特别说明进行最新更新外,均直接引用原资料中数据)

责编:杨 阳 / 董 楠

标签:;  ;  ;  ;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层探索梳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