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创设探究情境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课堂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口号,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拂走了“填鸭式”教学的阴霾。“把课堂还给学生”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回归的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们积极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探究式教学的含义是: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为前提,以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探究式课堂中我往往按“情境”“问题”“环境”“方法”和“验证”五个环节开展教学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关键。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应紧紧围绕着学生思维的中心,如果教师的情境创设得好,将会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过程中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联想类比能力及具体问题抽象化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人,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情境,甘当“陪客”,从中“导演”,设置一系列问题,让问题去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积极与活跃的信息加工,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才能得以很好培养。笔者在参与新课改两年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的有效案例,现整理成文,与大家共享。
案例1 架设娱乐与探究的桥梁
人教版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要求探究“鸟的全身都是为飞翔而设计”这个问题,初看起来确实不知道从何下手来探究,但我突然想到了学生平时玩的纸飞机及电动飞机模型,于是我就将他们平时的娱乐活动“纸—纸飞机—电动飞机”这一过程中飞机飞行时间及结构变化列出表格进行比较,首先让学生讨论飞行时间变化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根据娱乐活动所得到的启发,对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就从简单的娱乐中找到了探究的具体问题,“纸→纸飞机”飞行时间变长,是因为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纸飞机→电动飞机”是因为飞机的动力发生了改变,我再进一步帮学生理清线索,按照图1,问题的探究也就有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
附图
图1 分析鸟类飞翔的线索图
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课本提供的资料,任选一个主题开展收集、加工、自我增长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完全是他们自觉的活动,而这种自觉的活动,就是教师期待的学生富有个性和创意探究式学习方式。
【思考】探究学习可以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但学生初期的探究往往有“老虎吃天,无法下口”的感觉,“娱乐”与“探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只有“一纸”之隔,只要老师用一双细心的眼睛发现问题,用生活教育的态度处理问题,在探究之前轻轻地帮学生点拨一下,就可以起到迷途导航的作用。
案例2 牵起生活与探究的红线
人教版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内容是关于菜青虫取食青菜到底是先天行为还是学习行为的,学生在探究时根本找不到思维的基点,无从下手。当我提议让大家饲养菜青虫时,同学们纷纷反对,有说时间不对、虫卵难以寻找的,有的女同学干脆大呼小叫,我知道他们根本不愿从事这项探究活动,对菜青虫的厌恶使得他们无法进入探究状态。但大多数学生小时候都养过蚕,并且对蚕有很美好的感情。蚕喜食桑叶是人所共知的,那么蚕除了吃桑叶以外还吃不吃别的食物呢?蚕吃桑叶是先天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呢?我顺势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上的探究牵上了线。提到了养蚕,学生有了经验,自然就打开了话匣,对于“讨论和完善计划”中的问题:为什么要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选择哪些种类的植物叶片较好由此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完成探究活动。
【思考】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在生物教材中可以移花接木、由此及彼的例子还有几个,教师要善于帮学生牵起日常生活与探究的红线,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过程中能力的迁移,达到积极培养学生的联想类比能力的目的。
案例3 激情引趣,点燃探究激情
在以往生物教师往往处于安全、纪律等方面的考虑,在生物实验课堂上常常“画地为牢”,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命令式的、机械的验证性实验,这样不仅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的发展,而且也阻碍了教师自身创新性地教学及教师专业的成长。例如:以往我们进行的是“验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这个实验,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进行的是“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我们进行的绝不是换汤不换药的假实验,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要顺利实现这种转变,我认为应该做到两点。(1)课前激情引趣。我首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吗?”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兴高采烈地说出了很多种,“这些营养成分你们是亲自鉴定的呢,还是道听途说的?”“道听途说的”,“难道你们不想亲自去鉴定一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候有人就开始问:“老师,我们拿什么食物呢?”我只回答他们:“你们想鉴定什么食物就准备什么食物。”学生一听老师的要求并没有边边框框限制,于是就讨论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我充分点燃了。(2)课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对于这种简单的实验,我们只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多样的实验仪器,将决定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学生自主的设计既是探究进行的基础,也是探究的成果。当然不难看出在课前教师的激情引趣,为了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很必要的情绪基础,有效实现了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化。
【思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应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
案例4 大胆动手,开始探究之旅
“同学们亲手摸过蚯蚓吗?”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之前,我有这样一句开场白。但我的这一提法,顿时让许多学生感到毛骨悚然,他们心里在想,看在老师辛苦收集资料,大力宣传蚯蚓益处的份上,我们亲自饲养了蚯蚓,这已经算很勇敢的了,现在老师还“得寸进尺”,竟然让我们亲手摸蚯蚓,真是过分。“你们敢尝试一下吗?亲手尝试一下你们或许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在我的鼓动下,许多男生动手了,“不一样,不一样,背腹面的感觉不一样”许多人发出了这样的惊叹,女生也好奇了,撸起衣袖,动手摸了起来,在学生都得出“腹面比背面粗糙”的结论之后,我给学生引入了“刚毛”这个新概念,然后马上让学生探究蚯蚓如何运动,并且让他们展开了一场有趣的特殊的比赛——比一下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跑的快,还是在粗糙的硬纸板上跑的快……整个一堂探究课就在学生的大胆动手触摸中拉开了序幕。
【思考】生物学教学越接近大自然,越接近真实的生物,越能说明问题。让学生亲自接触生物,并在“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闻一闻、尝一尝”中得到真实完整的有体验基础的知识,才是有效的探究。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可亲近、易操作的真实探究情境,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和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又是很关键的环节。教师只有善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标签:创设教学情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