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创新中的基因重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因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
创新是在假设条件下按照逻辑学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研制人冯.诺依曼将电脑设想为活的细胞,成功地把程序指令嵌入了机器内部,开创了人类创造智能工具的先河,首次描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逻辑关系。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期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从物理学视角提出了“生命是什么?”,对后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90年代美国的雷恩(tom ray)成功地在电脑上创建了一种非碳基的生命,从此,“生命”的概念有了更大的外延,更深的内涵,生命现象已扩展到生物以外,人们经过电脑和活细胞的两者比较,明确了活体组织基本结构更有代表意义的成分—软件和硬件。在非生物界发现了另一种仿生生命,并且认为硬件可以代谢,不能复制,软件能够复制,不能代谢,两者结合便是生命,而生物只是一种细胞的生命,笔者将顺着这一思路,对老生常谈的话题开始重新思考。
一、信息特异性
我们习惯对于信息单独的描述,往往忽略了信息的关联性,信息依附于某种物质存在,借助于特定的硬件环境现形,这就是上述的生命现象,信息具有特意性,正如酶的生化特异性一样,而酶的生化特异性正是信息特异性的佐证。信息需要被某种对应的硬件理解,接受才能化其为行动,正如电脑的每一部件都必须配上相应的驱动程序才能运行一样。特定空间、特定时间中的特定信息反映出信息的特异,例如,电脑病毒只有电脑才会被感染,也只有特定的软件才能将其杀灭,而且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即便是一种语言信息也具有其特异性,一种文字未必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人类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但执行密码指令的只能是特定的细胞组织,这特定的细胞便是遗传信息的特定的活动空间。信息支配着事物的运行发展,能量提供某一行为(做功)的能源,所谓智能工具就是一种能自动接受信息并按其见机行事的工具,它比一般的机器增加了一种分析处理信息的功能,信息产业的各种发明都是按照信息的特异性来开发新产品的,所以有人说,没有物质就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存在,没有信息就什么都没有意义,信息的特异性还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和格式,不同信息之间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反应正如不同化学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一样。例如打开email经常会出现一些乱码就是因为文本信息集和应用程序(指令信息集)之间发生的另一种反映,出现了所谓错误的理解,不同的信息反应又使受体(硬件)发生不同的行为,信息的特异性决定了信息处理的复杂性,信息的特异性还表现为运动的状态,有动态的,有静态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演化出一个缤纷灿烂的世界。传统图书馆只能处理静态信息,而现代图书馆则跨入了处理动态信息的境地。
二、数字生态环境中的图书馆
数字地球是另一个生命世界,即非碳基生命世界,活跃在其上的生灵是各式各样的空间智能体,它是信息空间或数字大自然中最重要的种群。从结构上讲,数字地球是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基础的数字生态系统;从功能上看,数字地球是基于空间智能体的知识发现系统。图书馆须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才能成为空间智能体并且必须适应数字地球的生态环境。例如,浙江省甬台温高速公路建设中,竟发生了某隧道顶部与图上没有而实地已修筑的水库底部相差40厘米的险情,不得不采取紧急加固措施予以弥补,这种情况在数字地球上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智能体在施工中自动避开前端的障碍,这是任何一种生物都必备的自适应性,也是数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图书馆想要在数字地球上生存下去看来还得借助计算机的网络来一番脱胎换骨的进化。达尔文时代流行着一句话,“进化之外的生物学没有意义,”这句话把生物和进化紧紧地拴在一起,既然生命不只属于生物,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对于生物以外的领域进行概念的映射。电脑从一个“活细胞”ENIAC不断的复制、演化、继承发展至今天的因特网,同样图书馆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藏书楼到数字图书馆的进化过程,现在因特网上的文献量已达32亿。进化过程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继承祖先的某些本质属性,二是改良性状实现基因重组。
三、图书馆创新中的基因重组
基因决定了生物组织的行为,每种生物都是它们自身基因的俘虏,而且以最可能生存的方式发展下去(进化),或者说每个组织都必须听从基因的命令行事。人类的行为模式却不是纯粹由遗传来决定的,而主要是由文化来决定的。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特殊基因或称社会基因,人类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就是人类基因的双重性,有人称之为双我(meme),正是它将人类的行为模式以文化的方式一代代复制下去,包括宗教信仰、语言习惯、艺术、习俗、衣食、科学的时尚等。图书馆是人类的文化基因库,它将为人类发展随时提供各种优良的文化基因进行基因重组。反过来,它的发展又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当它成为数字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时候,它又具备一种数字大自然中的自然属性,双我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文化底蕴变得越来越深厚,科学技术变得越来越先进,既然图书馆的发展和它的行为也是由“双我”决定的,我们就不得不来个双管齐下通过两方面的基因重组,排陈出新,在科学的和人文之间培植图书馆新的生长枝芽,数字地球就是人类文化基因和空间智能体基因重组的结果,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三次飞跃,基因重组说到底是信息的重组,信息是可以运算和组配的,它是组成基因的元素,正如音乐的单音符可以产生和弦一样,一旦形成结构稳定的带有某种特异性的组合,就会以遗传方式对特定受体产生特殊的影响,当然在组合中如果发生时空错位也会冒出怪胎,少则行为异常,大则精神错乱,信息既能和谐重组推动事物前进也能相互干扰、抵耗能量,形成噪声,甚至使一系统瘫痪。图书馆基因重组的人文表现是结构调整,组合优化,包括藏书结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的调整:其数字生态表现就是智能化和信息化,图书馆在人文力量和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地滚动前进,巧妙地通过平动(向前发展)和转动(新陈代谢)不断调整每一步进化的瞬间中心(摹因重组)。
四、基因重组过程分析
基因重组本质上是信息的有序结合,其方法和技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链接
链接的本质是创建信息的关联,使图书馆呼吸(通讯)畅通,血脉(网络)和顺,反应灵敏。www是以文本或个别数据为单位创建信息关联的雏形。http成功建立了网页,网站的链接,至于搜索引擎只是各种网页的收藏夹而已。没有链接、信息就无法流通和共享。图书馆本来就有资源共享的属性和基因,基因重组使它的藏书质量得到改良,不但去粗取精,而且唾手可得,不但有实的而且还有以虚代实的,不但可以交错共享而且可以同时共享。图书馆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还要不断地从人文角度进行基因重组,把人和人、书和书、人和书、机和机连接起来融合一体。
2、整合
整合是链接的系统化考虑,某种程度上有点像七巧板游戏。虚拟现实就是整合的结果,通过虚拟现实,人类的手可以“伸到”1.9亿千米之外的火星,创建访问客观世界的快捷方式,变和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为间接接触。任一系统都是由基本元素和模块拼接而成的,不同的是,链接是对模块而言,整合是对链接而言的,是对链接的全盘考虑、谋篇布局。网页不能撕成任何几何形状,却能以图片、文本(.htm)为单位拆开。整合的结果使信息结构实现从非晶体变为晶体的模块化。整合并不是词语堆砌也不是机器部件的简单组装,它是基因重组必然导致的系统总体功能的有机提升,通过几何和代数的整合得到新的数学晶体—解析几何,通过传统图书馆和www的整合出现了数字图书馆的结晶。尽管现有技术手段和技术框架,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上解决了特定种类的瓶颈问题,但在信息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利用上依然困难重重。我们还面临着更广泛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信息提取,知识发现以及智能决策等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有效的信息整合框架。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目前已有人开始要把人们头脑里的知识整合为馆藏,纳入图书馆的管辖范围来探讨。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洱(k.popptr)认为世界是由客观物质世界、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组成的。这个世界由谁来管理?不由分说,唯心主义认为是上帝,唯物主义当然不会苟同,然而电脑操作系统给了我们启示,从逻辑上说,宇宙也有它的操作系统,如果能够对这三个世界整合后模拟一个操作系统,难道这不就是虚拟上帝,人们已经把世界1和世界3整合成数字地球,图书馆也进入数字化的发展时期,下一步是在其上另立馆舍建造一个全球最大规模的图书馆。
3、嵌入
多媒体技术的核心就是嵌入,并已在图书馆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各种插件、控件,实现了像、声、视、听的部分整合,这对图书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馆从建造到设备安装、藏书布局、直至操作流程,如果能在屏幕上进行模拟即景分析、观察效果,可以有效地避免设计和管理的种种失误。不过,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从外部去观察信息处理的结果,而且要求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形体、手势、口令,参与到信息处理的环境之中,从而取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以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辩证统一。
数字地球上的数字包括空间数字和文本数字两大部分,前者占80%以上,如果再考虑时间因素,则绝大部分的现实信息都与时空参量有关,把这些数字嵌入到一个由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信息共享体系和立体现测系统组成的统一时空框架之中,将使人们获得对于信息流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数字地球就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的理想时空框架,其支撑技术包括海量储存、异质异构数据转化,虚拟技术,webgis等,数字地球的文本信息一是相对较少,二是分布分散不均。从图书馆的馆藏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资源共享仍然遇到国际上的政治壁垒。
4、数据挖掘
空间数据嵌入时空框架,加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产生了数字地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界不断提出新的需要,以面向事务处理的数据库已不复满足需要,图书馆也必然面对决策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环境。在大量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信息,从数据中寻找数据还仅是数据挖掘的一个方面,众所周知,数据可以生成新的数据,从一次文献到二次、三次文献,图书馆迈出了挖掘数据的第一步,进入数字地球后,信息的处理单元需要进一步细分,不仅要有书目、题录,而且还需要有数据目录,图书馆也将涉足于信息空间的微观领域,为数据建立存放路径,以便必要时的链接,数据采掘的范围也会不断的扩大,从文本到人脑,目前人脑的记忆还不能由机器代替,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另存为”其他介质,机器和大脑无法直接交流,“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尽管人们可以将大脑中的知识视为一种虚拟的信息资源,但却鞭长莫及。
五、结束语
在数字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许多优良遗传特性会得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改良,在外因和内因、人文和科学的相互作用之下,图书馆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进化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内在功能都会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但目前图书馆虽然向数字化前进了一大步,但在科技进步中的主导地位尚不突出,表现为信息的利用率不高,可获率低,保障率低,决策度低等许多方面,基因重组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发现和培育各种优良基因,展望未来,虚拟世界将以无穷小为极限趋近于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精神食量,画饼完全可以充“饥”,图书馆将成为生产“数字蛋糕”的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