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人民医院儿科;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目的:探究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常频机械通气模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应用高频震荡通气模式进行治疗,观察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pH值为(7.65±0.07),PaO2为(88±19)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0.08)、(39±11)mmHg;观察组PaCO2为(42±8)mmHg,氧合指数为(1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11)mmHg、(2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6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有1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频震荡通气;常频振荡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NRDS)是指新生儿出生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与呼吸衰竭,是由于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1]。该病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患病率越高。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应用机械通气改善患儿缺氧状态[2]。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探究比较高频震荡通气和常频震荡通气的临床疗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胎龄为20-35周,平均(28.9±4.4)周;出生体重为1.4-2.9kg,平均(2.2±0.2)kg。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抗感染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监测生命体征。对照组患儿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模式进行治疗,设置起始吸入氧浓度为0.6-1.0,频率为40次/min,吸气时间为0.5s,吸气峰压为15-25cmH2O,呼气末正压为4-7cmH2O。观察组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进行治疗,初始振荡频率为10-15Hz,震荡幅度为25-40cmH2O,初始气流为6-8L/min,平均气道压为15-20cmH2O,初始吸入氧浓度为0.6-1.0,根据患儿病情变化调节各参数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呼吸恢复正常,皮肤颜色红润,血氧饱和度>95%,X线检查结果显示肺通气情况良好。好转:患儿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呼吸困难有所改善,血氧饱和度>90%,X线检查结果显示肺通气情况改善。无效:患儿接受治疗后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pH值为(7.65±0.07),PaO2为(88±19)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0.08)、(39±11)mmHg;观察组PaCO2为(42±8)mmHg,氧合指数为(1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11)mmHg、(2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6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气胸3例,肺气漏2例,慢性肺疾病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有1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气胸5例,肺气漏4例,慢性肺疾病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多发于早产儿,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病与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有关,患儿有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表现。临床治疗主要是改善通气,改善缺氧。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蕾,李秋芳,陈观涛.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3 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5):450-451.
[2]杨静,张捷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2,31(5):422-425.
王成虎,翟颖如,曹移民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9):1200-1202.
[3]陈蓓,苏萍,马庆宁,等.高频振荡通气与传统机械通气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6):709-711.
论文作者:张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3
标签:患儿论文; 新生儿论文; 窘迫论文; 呼吸论文; 并发症论文; 综合征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论文;